以“人”为起点与归宿的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wug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教育理念,许多教师会认为这是一个抽象而宏观的概念,是理论研究者考虑的东西。其实,教育理念并不抽象,它体现在每一位教师日常的言语、行为之中。教师对教育的功能有什么定位,便会不自觉地据此去教育学生。2014年10月,我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的教师教育项目,到美国密歇根州实地观察、体验当地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在紧凑而充实的一周时间内走访了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校,我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美国中小学中走访的时候,不论是带领我们参观的校长,还是课堂上授课的教师—他们种种细小的举动都让我感到,教育的目的就是“人”,而“人”的目的就是其本身,这是注重“人”的教育:它以“人”为出发点,将学生的需求摆在首位;以“人”为归宿,将培养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负责人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
  一、以“人”作为一切的起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短短一周的交流活动中,我发现在美国,无论是学前班还是高中,学生的意愿永远是教育工作者优先考虑的因素。尊重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是美国教育实践的共性。
  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下的儿童发展实验室(Children Development Laboratory,CDL)是一个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的机构,它既提供学前儿童需要的教育,同时也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研基地。可以说,CDL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出色的教育实践。在美国幼儿教育阶段,很少见到“孩子们乖乖坐成几排,听教师讲相同的内容、大家做一样的作业”这样的情景,教师十分注重个别教学,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CDL一天的时间安排表里,有一个叫做Free Choice的环节占了很大比重。在Free Choice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在教室内的任意区域自由玩耍,而教师则会在必要时给予引导与帮助。每一间教室都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被划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配有教具以辅助孩子培养相关技能。比如,在培养儿童数字认知技能的区域备有各种各样的积木;在培养儿童颜色认知的区域有很多美术用具。一个班级配有4~5名教师,每一名教师最多同时照管4名学生,这种设计在基本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CDL,还是我们参观的Post-Oak Elementary School,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们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当我问及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时,许多教师都说他们会先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据此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加以引导、发掘相关能力。他们也有统一教学的内容,但它占总教学的比重要比一对一的个人教学小很多。
  我们在CDL的教室观察室中观察Free Choice时间的教学时,离我最近的一个小男孩正在与他的小伙伴们玩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几次下来,几个小男孩因为扮演的顺序问题发生了争执,有一个金发的小男生哭了起来。这时,一直在旁边辅助他们角色扮演的教师便上去调节矛盾,她先向孩子们说明规则的重要性,又安抚哭泣的金发男孩,积极地当他的观众,金发男孩被注意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停止哭泣了。孩子们在玩耍中习得的是社会交往的规则、考虑他人的需要,这些道理自己亲身体会
  要比教师简单直白地灌输有效得多。
  Wexford Elementary School在我们参观的学校中十分独特—它是一所蒙台梭利学校。中国虽然也有蒙台梭利学校,但大部分受教育者经历的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我们对这样一些有鲜明特点的学校了解得较少。
  我们在Wexford的参观由校长Nancy女士全程陪伴,她在陪伴我们参观的时候不时地招呼迎面遇到的学生,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眼中的Wexford以及在此上学的体验。Nancy说,她很喜欢听学生的想法,而那些毫无准备的学生面对我们时吐露的也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令我惊讶的是,全校有近400名学生,校长Nancy女士竟然知道每一名学生的名字,并且与每一名学生的家庭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在成年人看来似乎无关痛痒,但对孩子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名字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准确叫出孩子的名字是对他的一种认同,孩子会体会到被记得的尊重。令我感动的是,Nancy记住了整个学校学生的名字,这背后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也是Wexford让我感受到的中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校长的责任重大,需要比任课教师、班主任付出更多的心血,一名校长不仅要处理学校行政事务,还要熟知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Nancy这样对我们说道。
  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环境给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低估的,Wexford的环境布置正体现了这一观点。Nancy在为我们介绍时多次提到Wexford在尽力营造一种贴近自然的学校环境—走进校门,我们在走廊两侧见到的是茂盛的绿植、4个大水族箱;操场没有塑胶跑道,甚至没有规则的形状,更像是一个起伏和缓的小山丘,远处还有树木与池塘。这些融入自然原素的布置,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对这个世界必要的认识;反之,在钢筋混泥土建筑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缺少一份对于山水的情感、对于身边动植物的认知,心灵也会缺那么一点面对自然之物时的柔软。Wexford的课堂环境也有其特殊之处:教师与学生是坐在地上一起学习的。这在不经意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不再是一个强硬、权威的符号。在参观八年级的课堂时,我与一个名叫Brech的男孩交谈起来,他语速很快,毫不掩饰对自己优异成绩的自豪。Brech向我介绍了许多有关Wexford的情况,尤其是他们的教学组织。与国内教师掌握教学进度不同,这里把学习进度分一部分给学生自己负责。教师每个月都会发给学生一张Work Sheet,上面列有这个月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的情况与喜好,自己决定先后完成的顺序,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都需要教师“验收”。学生被赋予很大的自由度,学习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为主,这与国内有着巨大不同。当我问到教师主动教授的缺乏是否会造成学习困难时,Brech回答說,如果有问题就去问老师—Teachers are always available for your questions!的确如此,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随时都可以推开一间教师办公室的门进去问问题,教师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帮助者,与学生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二、培养“人”是一切的归宿
  如果说以学生为本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它的最终指向就是“人”的培养。“人”是指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负责是最基本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对自己的学校、社区负起一份责任。他还应该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然,这里的“教养”是带有美利坚民族特色的,它包括对多样性的接纳、尊重他人的私域、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等。
  首先是对自己负责。美国中小学除了全美课程标准(common core)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还有很多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但是要保证修够学分。在Wexford,如果一个月内无法完成work sheet上面罗列的任务,一来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二来要继续完成任务,势必对下个月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看似松散的教学形式,无形之中对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让学生不敢轻易懈怠。在East Lansing High School,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兴趣选修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室根据课程分排,亦不是固定的,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课程教室、学分状况,以保证毕业时拿到足够的学分、申请到好的大学,所有这一切,让学生早早地有了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
  对自己负责任是最基本的,这也是在告诉学生,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够掌握。除此之外,我也能够感受到美国中小学教育对弱小者责任意识的培养,或者说培养学生“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意识。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很多班级是几个年级混合上课的。美国以小班制为主,这也使得不同年级混合上课的设计得以实现。针对我们提出的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可能导致的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负责介绍的教师给出了另一种思路:“我们这样组织教学,是考虑到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帮助比他们弱小的人群的意识。”Wexford的学生Brech便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典范,他很自豪地告诉我,因为他成绩优异,有能力帮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在密歇根的交流经历让我看到了教育多样、巨大的可能:教育不仅仅是效率,同时也蕴含着发掘学生的潜能、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深意。
  在Wexford参观时,Nancy女士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同时,他对于自己所在的社区也能够尽一份责任。”
  这便是美国教育对于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的诠释。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对多样性的接纳—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残疾儿童并不会因为自己生理上的缺陷遭到嘲笑;有些孩子的父母曾进过监狱,也被当作一件不需要遮掩的事情说出来,而孩子不必承受异样眼光,毕竟他们对此并无责任。还有,他们对私人财产与领地的尊重、很强的规则意识等,都在告诉我:美国中小学教育更加看重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完整的人。
  三、对国内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反思
  国内教育领域也一直存有“以人为本”的呼声,以“人”作为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在我国有其特色的表述,其中之一便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由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高民族素质”的目标转发而来的,至今已有30多年的实践了,然而针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直到它本身作为口号已经十分盛行的时候,仍然没有确定下来。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专有词汇,针对它的严格的科学概念,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教育实践领域都没有达到统一。在种种声音之中,有一种以个体中心与人本主义为核心的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从学生本体出发来进行教育,是要把知识、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身心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实质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把传统的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教育去功利化的教育理论,与我们本次美国之行观察到的教育实景相契合,理应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发挥正向作用。但是,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有时难免沦为一种口号,一个美好的理念在实际贯彻中,遭到了多方面的困境。因此,观察与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期一周的参观,给我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这里,我的确看见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对比我在国内受到的教育与这次到美国密歇根州观察到的教育,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以期对国内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中小学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意见,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不成熟,不严肃对待他们的心声。殊不知认真对待每一个年龄层的学生,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即便他们的观念不成熟,“倾听”也能够帮助他们
  成长。
  二是培养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意识。在中国,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宠溺,到一定年龄仍然对于自己的人生沒有清醒的责任意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道路是父母设计的。美国高中生的教育,如上文提到的,除了全美标准课程的硬性要求之外,有很大的自主性,这让他们对自己的时间安排、未来规划早早地有了准备。而中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差距很大,中学学生只要把手头的卷子做好就行了,不用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怎么走,一到大学,面临着全由自己做主的生活,手足无措,是因为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下放更多的自主性,给学生们考量自己人生的机会,尽早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是培养学生面对多元性的宽容意识。国内特殊教育是独立的,而美国则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残疾人群会特别对待。但是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宽容的心态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不同人群有差异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我们首先要有包容的心态,有许多因素是孩子改变不了的,孩子不应该为此承担外界不友善的眼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感到被接纳的温暖,因此,首先要摒弃有色眼光,并且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中展现开放、宽容的态度,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开放、多元、包容的世界公民。
  (作者单位: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阅读的低质量、碎片化、低效化,以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推动阅读教学改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已经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重视。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当整本书阅读基于专题学习的思路进行开展和推进时,学生的阅读活动将呈现出整体化、高效化特征,阅读质量将得以提升。笔者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七年级学生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者按: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
主持人的话  《街头日记》(又译《自由作家》)是一部基于一位美国教师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直面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冲突背后更为深重难解的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无疑,艾琳老师是一位英雄,以一己之躯直面矛盾,帮助她深陷社会困境、家庭困境甚至个人生命困境的学生们重新发出更好地活着的希望,从而愿意开始学习。但是,我们并不想只把艾琳老师看作一位孤胆英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更愿意探讨普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了。四十年来,高考长期以文理分科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从未停止,但文理分科的局面始终保持了下来。因此,当浙江、上海开始试行“不分文理科”时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新方案,旧思路  高考年年都在改,为何偏偏这次改革被冠以“新高考”的头衔?我们不禁要问:“新高考”到底“新”在何处?其实,“新高考”并没有多大的神秘之处,甚至可以
“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学校充满留恋和不舍,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校园里开花。”这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的筑梦自白和教育情怀,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笔者一行走访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
窦桂梅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乃至小学教育界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她的主题教育思想,以语文立人为导向,用主题统整课程资源,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作为重要载体,促进儿童思维和精神的发展,最终提升儿童语文素养,塑造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思想,指向儿童完整人的发展,在促进语言生长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积淀与价值的  引领。  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窦桂梅执教了《大脚丫跳芭蕾》的绘本阅读课。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现象教学”是为了解决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熟视无睹、积极实验却没有形成科学概念。“现象教学”是以教材为线索,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从现象的真实性、探究的有序性、思维的深刻性三个视角进行研究,摸索出“现象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现象引入—探究—发现规律;现象引入—设计—创造作品;现象引入—探究—发现规律—创造作品。  【关键词】现象教学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最终归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在个人的发展中不会影响和阻碍他人的发展,而会与周围的人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因此,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在自身不断发展提升的同时,也能指导和成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素质应该是全面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他的潜能被合理地保护着、保持着,并推动他不断向前发展。学校作为育
巩华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最有名的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俩王四个二”——六位四(4)班的小男生。他们在学校停车场划老师的车,偷喝教师食堂的酸奶,还破解教师办公室的密码锁……让班主任王老师十分头痛,简直成了“问题学生”。  真正让他们“名扬”全校的是灭火器事件。  学校展演的那天,“大王”请假上厕所,上完厕所在楼道里玩起了灭火器(他爸爸的工作和灭火器有关),拔掉了一个灭火器上的保险栓。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