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辩论赛中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陷阱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辩论赛是近几年兴起的没有任何商业、政治等目的的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辩论赛,本文针对当前辩论赛的研究现状和辩论赛的特点,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这个阶段中常见的一些陷阱,能够帮助辩论双方有效地设置语言陷阱,同时在了解陷阱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处于陷阱的一方也能够提出有效地解决这类陷阱的方法,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辩论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辩论赛;陷阱;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引言
  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社会地位、发言机会、社会语力都是平等的,但对辩题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如何攻击对方的命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便是辩论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辩论赛中除了辩论场上的双方辩手作为交际主体,还有主席、评委、观众,这三部分参与交际,在辩论赛中,辩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要让对方信服,也要让观众、评委信服,辩论赛的这个特点也使辩论不仅富有哲理性,也富于表演性。
  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是区别辩论和演讲的重要部分。因而自由辩论是最紧张激烈的时刻,也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如果能把握好这一阶段,会为整场比赛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辩论赛进行研究的人不是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辩论语言技巧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二)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整个辩论赛过程中的语言特征;(三)着重对辩论赛的某一阶段进行语言学研究。
  三、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陷阱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陷阱设置
  每场辩论都会有一个辩题,辩题中的关键词往往成为辩论的焦点,每一方在立论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出乎意料的扩大或缩小关键词的隐含意义。
  1、扩大关键词的内涵。在立论阶段,一辩给辩题的关键词下定义表明己方的观点,辩手围绕这些观点展开攻击和辩护,很多情况下他们就会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相反,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如在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辩题中,正反方对“社会问题”的定义:
  正方:社会问题:多数人视为违背社会规范的严重行为。(《中华百科全书》)
  反方:社会问题:从产生、性质、根本解决途径看都属于社会学的问题,在社会上达到一定广泛程度和影响。
  比较这两个不同内涵,反方把“医学问题“包含到了“社会问题”。他们列出四个理由:首先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是和一些不良行为相关的。二是艾滋病是由不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起的。三是其消除取决于社会的管理。最后是导致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超出了医学领域。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医学只是一个方法来帮助消除艾滋病和其社会影响。
  2、缩小关键词的内涵。在辩题“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双方对于“确保”一次的定义:
  反方: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一百地保证。比如在中国大陆客车中,广播员常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车门”。这并不是说只要不去扶车门,乘客的安全就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了。
  正方:确保:百分之一百地保证。
  在这个辩题中,“外来投资”“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些都不能做文章,所以关键是如何给“确保”下一个定义。正方说: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而反方的一个在公交车上的例子就很明显的告诉大家,确保不是就是说万无一失,有很多其它情况同样会导致危险。因而在之后的辩论中,无论正方举出任何例子,反方都能举出一个例外,所以在正方一开始就是处于被动地位。
  3、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内涵。在辩题“高消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中:
  正方:高消费:高档次、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
  反方:高消费:适度消费。
  我们知道,传统观点认为“高消费”就是过度消费,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相比之下,反方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适度消费”,而这个又被正方利用了,正方指出“适度消费”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在一定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的提出新的预设内涵能够让对方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
  (二)词汇层面,通过提问设置陷阱
  在自由辩论中,提问是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有技巧的问题可以给对方设置陷阱,往往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类型的提问方式: 一种要求对方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一种是选择性问题;一种以“wh”(what,why等)形式的提问。
  是或不是的问题
  正方: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因为我跟它笑的时候它就会走过来,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我请问对方辩友,审美跟美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反方: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我们知道奶牛听到音乐的时候它的产奶量会提高,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方回答“是”的话,就意味着承认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这是和大众常识相违背的,动物不可能欣赏音乐,但是如果回答“不是”的话,就和自己前面提到的猫能感受到她美的存在产生了冲突,对己方观点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形下,正方不能直接回答该问题,而是可以转移到美和审美的区别上。
  选择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提问往往包含了于对手不利的信息。如在以下辩题中:“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和西部开发引资更重要”
  正方二辩:请问硅谷开发的时候,是更多地依赖高资金推升高科技,还是靠高科技引来了大量的资金呢?
  反方三辩:这个问题就在于硅谷开发与我们西部开发不属于同一个阶段,西部开发必须利于我国西部的现实,西部的现实是农业化垄断,这个时候要治理经济根本就是好高骛远。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靠技术吸引投资的例子。所以如果反方不同意这个例子,就是违背了事实,如果同意了又违背了己方的观点。
  “Wh”问题
  所谓的“wh”问题就是自由辩论中常常会出现问对方“为什么”“怎样实现”等问题,让对方给出具体的原因和实施的方式途径。同样在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
  反方二辩: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一辩: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手段去加强预防啊。
  当年的艾滋病日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如果说错了口号,也会因为连基本信息都没掌握而扣分,甚至被批评,所以反方设置了这个陷阱,让正方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那么……”型条件复句
  这种类型的句子通常是在对方的论点或在辩论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的不合理性。例如在“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题中:
  反方:如果性本善,那么就不需要教育了?
  正方: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不点通”了?
  反方认为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使他们变好,事实上人们最开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也确实是用来接受教育了,所以这个“如果”型的问题给正方设置了一个陷阱,他们既不能否定自己的观点,又不能否认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篇章上的陷阱
  有时在篇章中会采用一系列的煽情句子来感动观众和评委,得到他们的支持,在辩题“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
  反方:……离婚率的上升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了许多社会负担,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行为不轨,触犯法律的罪错型离婚,使许多儿童一夜之间不仅失去了亲情,更失去了赖以成长的家庭。
  正方:君不见,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流着眼泪离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们有家不愿回,流浪在外误入歧途。
  正方通过两个煽情的句子让人同情这些有家不愿归,甚至误入歧途的孩子,这样就在情感上获得了支持,正方通过这一系列的句子给对方设置了一个情感陷阱。
  另外,由于辩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合作过程,有时四个辩手会通过一系列贯穿前后的反问句,疑问句来给对方设置陷阱。比如辩手会故意做出让步,做出比较弱势的状态,引对方进入陷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在中文辩论赛中,一部分前提语, 如用于挖掘内涵前提的词语,各种问句结构,以及条件状语结构等,被用来携带不利于对方的前提信息,以设置陷阱;陷阱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前提语的词汇、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来实现。但由于目前研究有限,本文尚未讨论如何在辩论赛的自由辩论阶段更好的破解对方的预设,为取胜奠定基础。由于辩论语言内容十分丰富,在阐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刘富华.语言学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265-266.
  [2]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兴,江梅华.预设与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4]杨翠.预设分析与语言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
  [5]唐玉斌.论言语沟通中的预设和隐涵现象[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速的同时,许多矛盾与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重复建设、工程质量、生态失衡、资源浪费、能源消耗、城市垃圾、热岛效应、绿地面积等等问题,非常客观、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科学;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
期刊
摘要:法律移植是法律发展中模式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途径,在我国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法律移植充分发挥了其价值。目前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刑事和解制度也被提出,通过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分析及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论证法律移植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实现本土化,才能对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法律移植;本土化;刑事和解;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清末修律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法制从两千多年的封闭状态开始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日本对清末中国法制近代化起着巨大的影响。在引进日本法的过程中,从法律移植角度分析当时移植日本法律的原因才能从本质上认识这一特定的历史。  关键词:法律移植;清末修律;日本法律;影响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说起来,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最为
期刊
摘要:养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当年老体迈的时候,仅凭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获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而颐养天年是每个人所期盼的,我觉得他更像是一种权利,在古代由于特定的宗法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以及"孝"文化的深入人心,总的来讲,养老权时可以得到保障的。而至今日,进入工业文明,养老全似乎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老人得不到赡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古代宗法;经济制度;养老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高校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阐述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实例,提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在当代农村,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尤其是农村出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立足农村出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的现实,分析出嫁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与传统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以探讨农村出嫁女权益保护与传统文化冲突之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出嫁女;权益;法律保护;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9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农村
期刊
摘要:“同姓不婚”最早见于春秋三传中的《左传》,它以史诗般的记载将西周的故事传承下来,并被今人奉为典据。“同姓不婚”这一法则之所以被西周统治者采用并为各诸侯国拥护应基于各种原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多种有益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同姓不婚;族外婚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一、促成同姓不婚作为法则
期刊
摘要: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为奇特的时期。这一段历史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在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地突兀与鹤立鸡群。而对它的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有说他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都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也有的说“群骄慢傲,不入道检者,为都魁雄伯,四通人达,皆背叛礼教而从肆邪僻。讪毁真正,中伤非堂,口习丑言,身行弊事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的系列心理援助行动为例,总结了震后“立体化”心理援助的四大特点:1、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教育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2、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加强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3、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对绵阳市公安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和合作;4、投身公益服务,拓展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平台。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立体化;心理援助;西南科技大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典型报道效果进行了考量。指出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情感的接近与认同;受众的认知程度以及从知到行的转化,是考量当前社会背景下典型报道效果的四个方面。典型报道已然告别膜拜时代,趋向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典型报道;传播层次;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新中国新闻事业诞生以来,典型报道在弘扬正气、净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