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辩论赛是近几年兴起的没有任何商业、政治等目的的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辩论赛,本文针对当前辩论赛的研究现状和辩论赛的特点,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这个阶段中常见的一些陷阱,能够帮助辩论双方有效地设置语言陷阱,同时在了解陷阱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处于陷阱的一方也能够提出有效地解决这类陷阱的方法,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辩论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辩论赛;陷阱;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引言
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社会地位、发言机会、社会语力都是平等的,但对辩题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如何攻击对方的命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便是辩论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辩论赛中除了辩论场上的双方辩手作为交际主体,还有主席、评委、观众,这三部分参与交际,在辩论赛中,辩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要让对方信服,也要让观众、评委信服,辩论赛的这个特点也使辩论不仅富有哲理性,也富于表演性。
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是区别辩论和演讲的重要部分。因而自由辩论是最紧张激烈的时刻,也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如果能把握好这一阶段,会为整场比赛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辩论赛进行研究的人不是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辩论语言技巧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二)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整个辩论赛过程中的语言特征;(三)着重对辩论赛的某一阶段进行语言学研究。
三、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陷阱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陷阱设置
每场辩论都会有一个辩题,辩题中的关键词往往成为辩论的焦点,每一方在立论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出乎意料的扩大或缩小关键词的隐含意义。
1、扩大关键词的内涵。在立论阶段,一辩给辩题的关键词下定义表明己方的观点,辩手围绕这些观点展开攻击和辩护,很多情况下他们就会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相反,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如在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辩题中,正反方对“社会问题”的定义:
正方:社会问题:多数人视为违背社会规范的严重行为。(《中华百科全书》)
反方:社会问题:从产生、性质、根本解决途径看都属于社会学的问题,在社会上达到一定广泛程度和影响。
比较这两个不同内涵,反方把“医学问题“包含到了“社会问题”。他们列出四个理由:首先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是和一些不良行为相关的。二是艾滋病是由不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起的。三是其消除取决于社会的管理。最后是导致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超出了医学领域。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医学只是一个方法来帮助消除艾滋病和其社会影响。
2、缩小关键词的内涵。在辩题“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双方对于“确保”一次的定义:
反方: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一百地保证。比如在中国大陆客车中,广播员常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车门”。这并不是说只要不去扶车门,乘客的安全就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了。
正方:确保:百分之一百地保证。
在这个辩题中,“外来投资”“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些都不能做文章,所以关键是如何给“确保”下一个定义。正方说: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而反方的一个在公交车上的例子就很明显的告诉大家,确保不是就是说万无一失,有很多其它情况同样会导致危险。因而在之后的辩论中,无论正方举出任何例子,反方都能举出一个例外,所以在正方一开始就是处于被动地位。
3、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内涵。在辩题“高消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中:
正方:高消费:高档次、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
反方:高消费:适度消费。
我们知道,传统观点认为“高消费”就是过度消费,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相比之下,反方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适度消费”,而这个又被正方利用了,正方指出“适度消费”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在一定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的提出新的预设内涵能够让对方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
(二)词汇层面,通过提问设置陷阱
在自由辩论中,提问是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有技巧的问题可以给对方设置陷阱,往往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类型的提问方式: 一种要求对方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一种是选择性问题;一种以“wh”(what,why等)形式的提问。
是或不是的问题
正方: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因为我跟它笑的时候它就会走过来,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我请问对方辩友,审美跟美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反方: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我们知道奶牛听到音乐的时候它的产奶量会提高,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方回答“是”的话,就意味着承认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这是和大众常识相违背的,动物不可能欣赏音乐,但是如果回答“不是”的话,就和自己前面提到的猫能感受到她美的存在产生了冲突,对己方观点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形下,正方不能直接回答该问题,而是可以转移到美和审美的区别上。
选择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提问往往包含了于对手不利的信息。如在以下辩题中:“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和西部开发引资更重要”
正方二辩:请问硅谷开发的时候,是更多地依赖高资金推升高科技,还是靠高科技引来了大量的资金呢?
反方三辩:这个问题就在于硅谷开发与我们西部开发不属于同一个阶段,西部开发必须利于我国西部的现实,西部的现实是农业化垄断,这个时候要治理经济根本就是好高骛远。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靠技术吸引投资的例子。所以如果反方不同意这个例子,就是违背了事实,如果同意了又违背了己方的观点。
“Wh”问题
所谓的“wh”问题就是自由辩论中常常会出现问对方“为什么”“怎样实现”等问题,让对方给出具体的原因和实施的方式途径。同样在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
反方二辩: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一辩: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手段去加强预防啊。
当年的艾滋病日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如果说错了口号,也会因为连基本信息都没掌握而扣分,甚至被批评,所以反方设置了这个陷阱,让正方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那么……”型条件复句
这种类型的句子通常是在对方的论点或在辩论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的不合理性。例如在“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题中:
反方:如果性本善,那么就不需要教育了?
正方: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不点通”了?
反方认为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使他们变好,事实上人们最开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也确实是用来接受教育了,所以这个“如果”型的问题给正方设置了一个陷阱,他们既不能否定自己的观点,又不能否认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篇章上的陷阱
有时在篇章中会采用一系列的煽情句子来感动观众和评委,得到他们的支持,在辩题“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
反方:……离婚率的上升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了许多社会负担,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行为不轨,触犯法律的罪错型离婚,使许多儿童一夜之间不仅失去了亲情,更失去了赖以成长的家庭。
正方:君不见,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流着眼泪离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们有家不愿回,流浪在外误入歧途。
正方通过两个煽情的句子让人同情这些有家不愿归,甚至误入歧途的孩子,这样就在情感上获得了支持,正方通过这一系列的句子给对方设置了一个情感陷阱。
另外,由于辩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合作过程,有时四个辩手会通过一系列贯穿前后的反问句,疑问句来给对方设置陷阱。比如辩手会故意做出让步,做出比较弱势的状态,引对方进入陷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在中文辩论赛中,一部分前提语, 如用于挖掘内涵前提的词语,各种问句结构,以及条件状语结构等,被用来携带不利于对方的前提信息,以设置陷阱;陷阱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前提语的词汇、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来实现。但由于目前研究有限,本文尚未讨论如何在辩论赛的自由辩论阶段更好的破解对方的预设,为取胜奠定基础。由于辩论语言内容十分丰富,在阐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刘富华.语言学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265-266.
[2]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兴,江梅华.预设与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4]杨翠.预设分析与语言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
[5]唐玉斌.论言语沟通中的预设和隐涵现象[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关键词:辩论赛;陷阱;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引言
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社会地位、发言机会、社会语力都是平等的,但对辩题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如何攻击对方的命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便是辩论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辩论赛中除了辩论场上的双方辩手作为交际主体,还有主席、评委、观众,这三部分参与交际,在辩论赛中,辩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要让对方信服,也要让观众、评委信服,辩论赛的这个特点也使辩论不仅富有哲理性,也富于表演性。
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是区别辩论和演讲的重要部分。因而自由辩论是最紧张激烈的时刻,也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如果能把握好这一阶段,会为整场比赛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辩论赛进行研究的人不是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辩论语言技巧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二)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整个辩论赛过程中的语言特征;(三)着重对辩论赛的某一阶段进行语言学研究。
三、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陷阱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陷阱设置
每场辩论都会有一个辩题,辩题中的关键词往往成为辩论的焦点,每一方在立论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出乎意料的扩大或缩小关键词的隐含意义。
1、扩大关键词的内涵。在立论阶段,一辩给辩题的关键词下定义表明己方的观点,辩手围绕这些观点展开攻击和辩护,很多情况下他们就会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相反,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如在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辩题中,正反方对“社会问题”的定义:
正方:社会问题:多数人视为违背社会规范的严重行为。(《中华百科全书》)
反方:社会问题:从产生、性质、根本解决途径看都属于社会学的问题,在社会上达到一定广泛程度和影响。
比较这两个不同内涵,反方把“医学问题“包含到了“社会问题”。他们列出四个理由:首先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是和一些不良行为相关的。二是艾滋病是由不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起的。三是其消除取决于社会的管理。最后是导致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超出了医学领域。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医学只是一个方法来帮助消除艾滋病和其社会影响。
2、缩小关键词的内涵。在辩题“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双方对于“确保”一次的定义:
反方: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一百地保证。比如在中国大陆客车中,广播员常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车门”。这并不是说只要不去扶车门,乘客的安全就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了。
正方:确保:百分之一百地保证。
在这个辩题中,“外来投资”“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些都不能做文章,所以关键是如何给“确保”下一个定义。正方说: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而反方的一个在公交车上的例子就很明显的告诉大家,确保不是就是说万无一失,有很多其它情况同样会导致危险。因而在之后的辩论中,无论正方举出任何例子,反方都能举出一个例外,所以在正方一开始就是处于被动地位。
3、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内涵。在辩题“高消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中:
正方:高消费:高档次、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
反方:高消费:适度消费。
我们知道,传统观点认为“高消费”就是过度消费,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相比之下,反方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适度消费”,而这个又被正方利用了,正方指出“适度消费”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在一定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的提出新的预设内涵能够让对方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
(二)词汇层面,通过提问设置陷阱
在自由辩论中,提问是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有技巧的问题可以给对方设置陷阱,往往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类型的提问方式: 一种要求对方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一种是选择性问题;一种以“wh”(what,why等)形式的提问。
是或不是的问题
正方: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因为我跟它笑的时候它就会走过来,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我请问对方辩友,审美跟美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反方: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我们知道奶牛听到音乐的时候它的产奶量会提高,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方回答“是”的话,就意味着承认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这是和大众常识相违背的,动物不可能欣赏音乐,但是如果回答“不是”的话,就和自己前面提到的猫能感受到她美的存在产生了冲突,对己方观点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形下,正方不能直接回答该问题,而是可以转移到美和审美的区别上。
选择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提问往往包含了于对手不利的信息。如在以下辩题中:“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和西部开发引资更重要”
正方二辩:请问硅谷开发的时候,是更多地依赖高资金推升高科技,还是靠高科技引来了大量的资金呢?
反方三辩:这个问题就在于硅谷开发与我们西部开发不属于同一个阶段,西部开发必须利于我国西部的现实,西部的现实是农业化垄断,这个时候要治理经济根本就是好高骛远。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靠技术吸引投资的例子。所以如果反方不同意这个例子,就是违背了事实,如果同意了又违背了己方的观点。
“Wh”问题
所谓的“wh”问题就是自由辩论中常常会出现问对方“为什么”“怎样实现”等问题,让对方给出具体的原因和实施的方式途径。同样在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
反方二辩: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一辩: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手段去加强预防啊。
当年的艾滋病日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如果说错了口号,也会因为连基本信息都没掌握而扣分,甚至被批评,所以反方设置了这个陷阱,让正方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那么……”型条件复句
这种类型的句子通常是在对方的论点或在辩论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的不合理性。例如在“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题中:
反方:如果性本善,那么就不需要教育了?
正方: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不点通”了?
反方认为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使他们变好,事实上人们最开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也确实是用来接受教育了,所以这个“如果”型的问题给正方设置了一个陷阱,他们既不能否定自己的观点,又不能否认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篇章上的陷阱
有时在篇章中会采用一系列的煽情句子来感动观众和评委,得到他们的支持,在辩题“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
反方:……离婚率的上升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了许多社会负担,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行为不轨,触犯法律的罪错型离婚,使许多儿童一夜之间不仅失去了亲情,更失去了赖以成长的家庭。
正方:君不见,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流着眼泪离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们有家不愿回,流浪在外误入歧途。
正方通过两个煽情的句子让人同情这些有家不愿归,甚至误入歧途的孩子,这样就在情感上获得了支持,正方通过这一系列的句子给对方设置了一个情感陷阱。
另外,由于辩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合作过程,有时四个辩手会通过一系列贯穿前后的反问句,疑问句来给对方设置陷阱。比如辩手会故意做出让步,做出比较弱势的状态,引对方进入陷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语言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在中文辩论赛中,一部分前提语, 如用于挖掘内涵前提的词语,各种问句结构,以及条件状语结构等,被用来携带不利于对方的前提信息,以设置陷阱;陷阱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前提语的词汇、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来实现。但由于目前研究有限,本文尚未讨论如何在辩论赛的自由辩论阶段更好的破解对方的预设,为取胜奠定基础。由于辩论语言内容十分丰富,在阐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刘富华.语言学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265-266.
[2]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兴,江梅华.预设与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4]杨翠.预设分析与语言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
[5]唐玉斌.论言语沟通中的预设和隐涵现象[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