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回忆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所在的城市位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是非常典型的板块地带,因此我们这里的小地震非常多。这些年来,我经常坐在家中,感受到地震的滋味。地震来了我无处可逃,因为我的家在七楼,真有大地震来了,等我跑下去,也许还在四五楼,便成肉饼了呢。所以,每次地震来时,我都往厕所飞逃,这是地震教育片中教的,因为厕所空间小,厕所的地是一整块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生存的可能性大。在厕所里等到不地震了,出去一看,对面楼的玻璃还在哗哗作响,简直恐怖。
  那一年夏天闹地震非常凶,地震办的人天天在电视上放地震的防范片,加之城外不远的地方地上真的冒出了火球,大家便以为世界末日来了,闹了十几年的地震今年非打总结不可。我和妻子非常害怕,便在岳父家的平房中住。可是住了二三十天地震还没来,我们总不可能常住那里。于是,只有把儿子放在岳父家中睡,心想我俩死了还有个苗在世上。我和妻子无奈地住回了七楼,我们把这时的七楼叫做坟墓之家。
  那一晚真的不对头,闪电从没有那样怪过,红的白的都有,雷打得也贼怪;雨下得之大,从没有过;更主要的是,那风呵,发出非常凄厉的惨叫,好似当中夹杂了些什么怪物。我和妻子都心惊肉跳,不约而同地从床上跳起来,想到了厕所。
  我把所有的窗子关上,窗帘拉上,看不见那些怪闪电心里好受些。我俩坐在厕所里,静等末日的来临。末日又久不来临,外边的一切也没停止。只有睡,睡着了死了还好些。于是,我们在厕所里睡了。这时,我充分展示了我作为一个男子汉的魅力:我将厕所中最好的部分让给了妻子,我请她睡在浴缸里,还在上边放了些结实的木板,我想地震来了东西砸下来了浴缸可以抵挡些,她生存的可能性大;而我,则端了一个沙发放在里面,一身不安泰地迷糊起来。
  睡到第二天,什么事没有,可惜整夜的提心吊胆,弓着背颤抖,还有墙倒屋塌的恶梦。
  后来,妻子有了外遇,红杏出墙,与别的男人去了。这么多年,我常想起那夜防震的情景,也不知道她会不会想起这些。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韩少功长篇小说中的三类人物为例,结合作家的实践经历和个人言说,探讨“公民写作”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指向。“公民写作”以现代“公民”概念为基础,融合了知青经验中的理想和实践精神,为观察市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公民写作”作为一种实践参照,对“个人化写作”中出现的“自恋”倾向具有调整和反拨意义。  关键词:韩少功;“公民写作”;艺术实践;形象解读   20世纪80年代以
期刊
一个人过日子,也渐渐过得神经兮兮。  前日到超市,见人人篮里放一瓶沙拉酱,就要学人样。家有隔了些时日的水果,正好找到了买沙拉的由头。  想是一道简单的菜,却颇费了些功夫,是个天生不会干活的,苹果、梨都要去皮挖壳改块,小刀深一下浅一下的下去,生生地留了一双能见人的手,奇迹。只是削过的东西再辨认不得。原来沙拉的味道,像一种工业酸,去国还乡似的。还很呛,闻多久,也消受不了。看着那胶状的白油铺就在大大小小
期刊
流行卡尔维诺的时候,我曾经以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请”回了一套译林的《卡尔维诺文集》。它们现在拥挤在我的书橱里,依旧是原来硬壳封装的精美模样。我承认卡氏是意大利乃至全球一流的文学大师,可是当我希望在《寒夜独行人》里去找寻类似《悟空传》一样的快感时,我才发现我无法用畅销书的水准来解读这样的作品,同时我更加疑惑:当许多思想和读本以畅销书的名义大行其道时,它们的流行真的来自于我们的热爱吗?  卡氏的热
期刊
老庄是广东潮州人,24岁,还算不得老。女朋友是河南人,老庄说他自己是半个北方人,说的时候一脸得意。我听说老庄曾经吹过哈尔滨的雪风,还看过几张他穿着羽绒衣站在雪地里的照片。  后来知道他在冰城读过几年医专,比如说明白一点中医里的万象,到底,他还是安分地在深圳一家医药连锁公司做了几年的仓管,医师没考成,听说还要时间等。大概我是比较欣赏他那点吹牛脸不红心不跳还一脸陶醉的样子,另外,我那时也写点诗,老庄就
期刊
“气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词之一,这里的“气”指的是浩然之气、凛然之气,孟子善养此气,我跟着他学,养了很多年,后来就有朋友说我是“小鸡生鹅蛋——愣装大眼儿”,可见这气不是谁都能养出来的。“节”字很好理解,贞节、节操都是它,甚至还包括关节。中国人喜欢关节,这大概可以算是个奇闻,不过我自有依据,古人有一首赞美竹子的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这“节”毫无疑问是关节,从那以后竹子就被拟人化,称作“
期刊
阿欣姓什么,忘了,仿佛一直没留心过,但名字里面是一定有个欣字的。10年前,我进广东一家台湾鞋厂打工时,她已经在那个几千人的工厂里呆了二年。广东人喜欢叫人时名字前加个“阿”字,听起来有扑面的市井气息,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听惯了也觉得亲切。  阿欣那时是财务课的一个小办事员,每个月厂里发薪水的前几天,她就拖着一张几尺长的表单往一个个数字上打勾,大概是核对车间计件工人每月的件数。  她是山东人,但个子矮小
期刊
说来有趣,我今天之所以摆弄起文学来,完全得益于我二哥的一首打油诗。我那时十一二岁罢,有一天,我将我二哥的一个笔记本偷偷地拿在厕所里看,便偶然地翻到了一首打油诗,全诗我不记得了,但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句是“一出好戏三分半”,当时我顿生快意,觉得出恭时能读到这样有趣的诗真是人生一大快乐呵。于是就起了很大的野心,小弟我将来也要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上一读的书来。我当然至今也没有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一读的书,我举这
期刊
成都的小吃是名扬中外的,但是这里的面也别具一格。比如担担面、渣渣面都十分有名气。平时喜欢吃面,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常常在成都市的街市上吃面,有时,吃到一碗好面,不啻为一种惊喜,并且会有温馨和华丽的感觉,吃面就成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里我且将在成都的好的面店公布出来,以飨同好。  成都的面店简直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且不只是卖一种面,大都兼卖好几种面:杂酱面、牛肉面、排骨面、肥肠面、煎蛋面等等,虽然这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四五岁或五六岁的那个时代。  我生活在一个人们以煤为生的镇子里,那个镇子小得你很难找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那个镇子偏远得假如不是由于一座大山挡着我们就能轻易的看见外国,就不用在后来的许多年里用我们苍白的想象力对外国道听途说。  我出生在这个镇子里,长到八岁之后离开它。  我对它的记忆从我有记忆开始为开始,并以我的童年结束为结束。因为,我有时候会觉得我的童年在我离开镇子之后就结
期刊
七叶樟不是我们常见的樟树。七叶樟是故乡瑶村特有的灌木,再怎么长,都精瘦精瘦的,是长不成树的。之所以叫它樟,大概因为它散发出的气味与樟树差不多吧?那种气味,蚊蝇都靠近不了它。 七叶樟的得名,是一朵叶柄上有七片媚眼样的小叶,像手指般张开来。  七叶樟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因为春天初发的时候,一枝叶柄上只有三片叶,及至初夏,也只有五片叶。只有到了盛夏季节,在繁茂的枝头深处,才可能长出七片叶子来。而且也是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