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isha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来有趣,我今天之所以摆弄起文学来,完全得益于我二哥的一首打油诗。我那时十一二岁罢,有一天,我将我二哥的一个笔记本偷偷地拿在厕所里看,便偶然地翻到了一首打油诗,全诗我不记得了,但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句是“一出好戏三分半”,当时我顿生快意,觉得出恭时能读到这样有趣的诗真是人生一大快乐呵。于是就起了很大的野心,小弟我将来也要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上一读的书来。我当然至今也没有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一读的书,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二哥是我的真正的文学启蒙者,而不是别的什么意思。
  我二哥当时其实写了许多的古体诗,但后来都被父亲一把大火烧掉了,我父亲愤怒的理由是,家里的老鼠太猖狂,而我二哥苦心经营出来的堆在角落里的那些古体诗,则给予老鼠们一个很不错的安乐窝,所以要烧。大人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我二哥也是有脾气的,马上进行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痛快地一把大火将父亲的书烧掉,却被父亲狠狠地饱以老拳。两人虽然焚书而没有坑儒,却也可见父子之间的斗争何其激烈。
  而我却知道,我二哥一个偌大的理想是写出几个呱呱叫的电影剧本来,这个理想在他读初中时的某一天就悄然地美丽地萌发了,他拼命地寻找电影看,订阅《电影文学》,然后孤身挑灯夜战,把冬天的鼻涕抹在寒冷的鞋子下面,在作业本上虔诚地描绘着他青春的一点野心。这种动机对那时的学生来说,当属十分罕见的。
  命运之神后来把我二哥轻轻地一甩,便甩到了那个当时尚不存在的很美丽的东江湖畔。但他的际遇并不美丽,在那个被大山包围着的工厂里,他要和工友们每日将沉重的木头时而码得如山,时而又要把如山的木头一根根搬开,极像是拿着可怜的工资却又在玩耍一个巨大的无法穷尽的魔方。
  1969年深秋的某一天,我第一次与他在东江见面时,下午的阳光静静地照耀在阔大的贮木场上,我二哥穿着一条用胶布粘满了的工作裤,一件破烂的红运动衣,手里紧紧地抓着一把铁镐,脸色绷得铁紧,小心翼翼地正掮着一根粗大的木头朝如山的木堆上走去,我当时真是担心我二哥突然滑倒跌伤。远远站着的我,浑身吓得发抖,顿时泪水盈眶。
  他那小心翼翼的搬运木头的动作,在生活中又何尚不是如此?当时严酷的生存环境,使这个充满生气而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心里面也昼夜横亘着更为沉重的湿漉漉的一根历史的木头。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吃着粗糙的老菜和粉条,一手与凶恶的蚊子搏斗,时而在身上腿上拍出十分嘹亮的声响,一手则写作或捧着书本,与那些生动的人物做着无声的精神交流。记得有一年,他在滁口岳父家过春节,嫌那里人多吵闹,便独自冒着漫天大雪,徒步90里,回家写作,独自静静地度过那个飞舞着雪花的春节。
  在我们五兄弟之中,我二哥是最有悟性的,一摸毛笔,就能挥舞出别具一格的书法来,几粒卵石,便可随心所欲地摆出栩栩如生的造型来,玩相机,玩篮球,玩得很是出色,的确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在我们五兄弟之中,我二哥是长得最为有魅力的,有人戏言,说我二哥长了一副运动员的身材,一双演员的眼睛,一个思想家的脑壳。我认为没有丝毫的夸张。因为我们兄弟一上街,人家的目光便像无数支温柔的箭一样,只往他身上射,射得我们这几皮绿叶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
  我和我二哥是通信最多的,这些信件至今我还细心地保留着。他那一封封字迹漂亮的信时常像鸽子一样飞到了我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以至后来又飞到了我那个偏僻的小煤矿,他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写作。这在那年月,在我们兄弟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大餐,一份遥远的期待,一个美好的梦。它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劳动的沉重和生活的残酷,忘记那个喧嚣的令人恐惧的世界。
  在写作上,我二哥是一个思想敏锐、极具艺术探索而富有想像力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丢掉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改做小说了,他一出手,便见功夫,好几篇具有相当水准的小说本来可以在上海北京那些一流的刊物上发表,但遗憾而无奈的是他的文运不佳,作品总是因为某种原因终于没有问世。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运气是不可缺少的。
  我便在想,如果我二哥的作品当时能够顺利问世,他一定至今会继续做他的小说,如果他即使遭受到了这个挫折,而不因种种因素放弃写作,他也肯定会大有收获。现在回头来看,他凡事太认真,太投入,比如说教书,比如说做编辑,他一旦做了这些事就不能做小说了,不能一心二用了,这是很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只要忙中偷闲,运气有时也是可以于忽然间扭转的。而我二哥太不会忙中偷闲了。
  又忽然想,一个人必定就要做小说么?不想做了,不做也罢。世界上生存的手艺多得很,学好了一门,也就有碗饭吃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连一门真正的手艺也没有,不是比别人活得更滋润么?
  至今,即使他多年已不再做小说了,但他对文学的独特的见解,也根本不亚于像我这类似乎仍在装腔作势弄文学的人的。
  我没有丝毫肉麻地吹捧我二哥的意思,因为至今,我还源源不断地从他那里获取写作的动力。我们一见面便一口一口地喝着茶,把烟抽得一片迷蒙,侃侃而谈地大肆挥霍着一个个寂静的夜晚,他的那些新鲜的见解便顺着袅袅的烟雾飘舞,然后一字不漏地飘进了我的脑壳里。
  有一次,我和何立伟偶尔说起一个曾经也很出色的作家,该作家后来不再当作家了,下海经商,现在已是香车宝马,财富何止百万,说起来,一个人活到了这种地步,也应该心满意足了,可是他与人见了面,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他有几个小说要写。何立伟就曾经很委婉地对他说,你恐怕没有时间了吧?何立伟很了解该人,私下里对我说,此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是想做一个作家。
  所以说,一个人总是有些很好的梦想的,这个梦想一旦在脑子里发了芽,它就很难像天上的云彩一样飘走了,它时时要在你空闲之时蠢蠢欲动,酷似春天的种子。也所以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也总是难免有些茫然,这茫然也很像天上的云彩,不时地在你的眼前飘荡,搞得你有点心神不定。这当然全要看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主意了。
  但我猜测,我二哥突然有一天发起湖南人的宝气,会重新做起小说来的。
其他文献
写吃,是写手修炼内功时必须过的一关。写自然、写爱情、写人性,大概都不若写吃这一最原始本能见功力。现在再看梁实秋的散文,发现许多篇什都平淡直白,只有写吃的那一部分仍然让人回味。 功力不够的写手笔下的吃容易流俗,像吃饭时的吧唧嘴让人憎恶,所以我得小心翼翼一些。还是写汤吧。因了水的缘故,汤和茶一样,似乎自然就削减了滞重的物质性,透着清雅空灵,让写手觉得先天就占了一点便宜似的。 眼下在南方的太太小姐中间,
期刊
是在青岛吧,坐在一个小山顶的圆形旋转塔里,用高倍望远镜俯瞰这个海滨城市。远处是蓝天、大海与白云交织成画,乳白色的海轮在宝石绿的海面上游弋,微风袭来,阳光下的点点粼光,闪入眼帘,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贴着海边的是摩天楼,再近的是成片成片的绿树,而绿树的中间,间杂着红瓦白墙。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从一个城市的上空,看到这么美的风景。这个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在今天。在沙尘暴与荒漠化
期刊
香水是尤物。  我已经把香水当作性灵之物了。它就像美丽的女人,以挥发的形式向你渗透,影响你的身体和心灵,让你发出叹息。  我的第一瓶香水来自埃及,是从埃及回国的朋友送给我的,瓶身像女人的胸乳,从包装上来看出身可疑,我相信它很廉价。我曾经找人辨认上面的文字,说此香水的名称不好翻译,有若即若离,若隐若现,闪闪烁烁以及瞬间、消失,或者慢慢走远之类的意思。旋开盖子,凑近了嗅出难闻的怪味儿,离远了又什么味儿
期刊
纽约办公室自9·11后从世贸中心搬到了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附近的老式建筑的办公楼里。9·11让世贸中心成为美国人心头的创伤,但以前的世贸中心作为一个建筑来看,除了设计简洁,是纽约最高楼外,很难看出什么特别的特色。新办公楼从外面看不起眼,里面却是毫不张扬的富丽堂皇,地面是灰白色的大理石,墙上刻着银色浮雕,电梯门是厚重的银色,上面镂满古典图案。 这座楼其实也就不过二十多层高,可电梯里的楼层号码却是从二十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韩少功长篇小说中的三类人物为例,结合作家的实践经历和个人言说,探讨“公民写作”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指向。“公民写作”以现代“公民”概念为基础,融合了知青经验中的理想和实践精神,为观察市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公民写作”作为一种实践参照,对“个人化写作”中出现的“自恋”倾向具有调整和反拨意义。  关键词:韩少功;“公民写作”;艺术实践;形象解读   20世纪80年代以
期刊
一个人过日子,也渐渐过得神经兮兮。  前日到超市,见人人篮里放一瓶沙拉酱,就要学人样。家有隔了些时日的水果,正好找到了买沙拉的由头。  想是一道简单的菜,却颇费了些功夫,是个天生不会干活的,苹果、梨都要去皮挖壳改块,小刀深一下浅一下的下去,生生地留了一双能见人的手,奇迹。只是削过的东西再辨认不得。原来沙拉的味道,像一种工业酸,去国还乡似的。还很呛,闻多久,也消受不了。看着那胶状的白油铺就在大大小小
期刊
流行卡尔维诺的时候,我曾经以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请”回了一套译林的《卡尔维诺文集》。它们现在拥挤在我的书橱里,依旧是原来硬壳封装的精美模样。我承认卡氏是意大利乃至全球一流的文学大师,可是当我希望在《寒夜独行人》里去找寻类似《悟空传》一样的快感时,我才发现我无法用畅销书的水准来解读这样的作品,同时我更加疑惑:当许多思想和读本以畅销书的名义大行其道时,它们的流行真的来自于我们的热爱吗?  卡氏的热
期刊
老庄是广东潮州人,24岁,还算不得老。女朋友是河南人,老庄说他自己是半个北方人,说的时候一脸得意。我听说老庄曾经吹过哈尔滨的雪风,还看过几张他穿着羽绒衣站在雪地里的照片。  后来知道他在冰城读过几年医专,比如说明白一点中医里的万象,到底,他还是安分地在深圳一家医药连锁公司做了几年的仓管,医师没考成,听说还要时间等。大概我是比较欣赏他那点吹牛脸不红心不跳还一脸陶醉的样子,另外,我那时也写点诗,老庄就
期刊
“气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词之一,这里的“气”指的是浩然之气、凛然之气,孟子善养此气,我跟着他学,养了很多年,后来就有朋友说我是“小鸡生鹅蛋——愣装大眼儿”,可见这气不是谁都能养出来的。“节”字很好理解,贞节、节操都是它,甚至还包括关节。中国人喜欢关节,这大概可以算是个奇闻,不过我自有依据,古人有一首赞美竹子的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这“节”毫无疑问是关节,从那以后竹子就被拟人化,称作“
期刊
阿欣姓什么,忘了,仿佛一直没留心过,但名字里面是一定有个欣字的。10年前,我进广东一家台湾鞋厂打工时,她已经在那个几千人的工厂里呆了二年。广东人喜欢叫人时名字前加个“阿”字,听起来有扑面的市井气息,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听惯了也觉得亲切。  阿欣那时是财务课的一个小办事员,每个月厂里发薪水的前几天,她就拖着一张几尺长的表单往一个个数字上打勾,大概是核对车间计件工人每月的件数。  她是山东人,但个子矮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