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战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战胜了落后的封建主义农业文明。1842年,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就主要矛盾而言,有的学生理解过于机械,认为在近代中国,无论哪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总是最主要矛盾,就此我不揣冒昧,就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我们可称之为民族矛盾。这种矛盾在鸦片战争中就有,如戚继光抗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就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只不过此时,它不占主要地位。到了近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略中国,他们要在他们要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要瓜分中国,这个矛盾必然会激化。这个矛盾激化时,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必然会对侵略势力进行反抗,这时民族矛盾自然就上升到主要地位。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又一个主要矛盾。它是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演化而来。因此,我们可以概括的称为阶级矛盾。进入近代社会后,封建主义继续存在,但中国社会又出现了新情况,除农民阶级外,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些新的阶级连同原来的农民阶级同属于人民范畴,我们称之为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之间虽也有矛盾,但本质上属于内部矛盾,封建主义则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便演化成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交替上升,主宰着中国近代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两大主要矛盾才基本解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这些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这些时期阶级矛盾居于 主要地位。我们说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就整个中国近代史而言,并非任何时期它都是最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暂时缓和或基本解决时,阶级矛盾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时两大矛盾趋于合流 。中国人民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反帝反封建的结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如: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就是两大矛盾合流下革命任务的集中体现。
  弄清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对于辩证理解各个时期革命任务,理解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革命措施都有很大帮助。当敌我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时,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就退到次要地位。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了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当作革命对象而把同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当做革命的同盟军,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至于通过三大改造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赎买创举则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了.进入了中国现代史范畴,这里不再赘述。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在语文课堂上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等着老师把知识装进头脑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环境,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中学历史课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
期刊
教师除了要不断虚心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课堂竞赛、多媒体等,如此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作用的。  但是,我想这还不够。能够吸引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这个教师本身怎么样。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气质、他的智慧、他的自信、
期刊
课改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迎来第4个年头。无论是几年前已经启动新课改的地区、今年刚刚启动新课改的地区、还是即将启动新课改的地区,其各级教育部门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对这次新课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亲历了此次全国高中课改酝酿、研讨、方案设计和实验全过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表示,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必要阶段。刘坚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总体上没有太大改变,仍然以书
期刊
舞台行动作为一个戏剧概念,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一、那什么是舞台行动,以及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什么是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和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受其影响和激发,这影响和激发通过人的五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人的内心发生作用,产生某种愿望和要求,对自己提出某种任务,实现这种任务时所进行的心理、形
期刊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所以营造班级德育环境尤为重要。如果说家庭是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的“第一环境”,那么学校就是打造孩子健康发展、良好品德的“第二环境”,班级就是这“第二环境”中的“第一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一个充满德育文明的班集体里生活,学生就会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营造班级德育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营造良
期刊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更是如此。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
期刊
农村高中普遍硬件环境较差,小学、初中均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绝大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对每周1-2节的信息技术课,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便显得尤其重要。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配合教师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在教学方式和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
期刊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们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办法,也是从教育本位观转向重视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思想大解放。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要从只限于考什么就教什么,偏重分数的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实施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期刊
据光明日报网络版日前报道,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像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像力的匮乏。想像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如果儿童失去了想像力,那么他就会与创造力失之交臂。那么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想像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来发展学生想像力呢?  是谁绑住了想像力的翅膀  那么在我们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