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后嗅觉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嗅觉障碍的原因。方法:收治经鼻内镜手术后出现嗅觉障碍患者28例(56侧),术前常规进行嗅觉功能检查,于术后第4周、第12周、第24周进行嗅觉功能检查,所有患者术后每2周复查鼻内镜1次。结果:术后鼻内镜检查鼻腔情况,发现未切除的中鼻甲不同程度肿大24例(46侧),中鼻甲切除残端瘢痕增生与鼻中隔其他或接触7例(8侧),中鼻甲垂直段过度内移1例(1侧),脓性分泌物附着中鼻甲或形成脓痂阻塞嗅裂1例(1侧)。至术后第24周为止,28例患者嗅觉功能均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其中16例患者嗅觉功能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分析嗅觉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嗅觉功能障碍分析
  引起嗅觉减退或丧失的病因很多,手术为重要原因之一。鼻内镜手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手術操作视野差、盲目、粗糙等缺点,但其对嗅觉影响如何,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嗅觉功能障碍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嗅觉正常,经鼻内镜手术后出现嗅觉障碍患者28例(56侧),年龄31~54岁,平均41.2岁,均为汉族,男17例,女11例。28例患者均行鼻内镜鼻窦及鼻中隔手术,其中9例行鼻息肉手术,23例既往有“变应性鼻炎”病史。所有患者均无颅脑外伤及手术史、毒物接触史和近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排除颅内肿瘤、内分泌疾病、先天性无嗅觉、神经科疾病(老年性痴呆、Parkison病等)、精神病、过敏性嗅觉丧失等。
  方法:①嗅觉功能检查:采用简易嗅觉检查法,用乙醇、香水、樟脑为测试物,生理盐水为对照物进行检查。②术后随访处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4周、第12周、第24周行嗅觉功能检查并记录结果。若遇急性呼吸道感染等意外情况,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至上呼吸道感染病情控制后,但最长不超过2周。所有患者术后每2周复查鼻内镜1次,于镜下清理术腔,观察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术后常规鼻腔冲洗、抗炎、应用黏液促排剂和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喷鼻等。
  结果
  术后鼻内镜检查鼻腔情况,发现未切除的中鼻甲不同程度肿大24例(46侧),中鼻甲切除残端瘢痕增生与鼻中隔其他或接触7例(8侧),中鼻甲垂直段过度内移1例(1侧),脓性分泌物附着中鼻甲或形成脓痂阻塞嗅裂1例(1侧)。至术后第24周为止,28例患者嗅觉功能均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其中16例患者嗅觉功能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讨论
  嗅区黏膜主要位于上鼻甲内侧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位,位于嗅裂下部的中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之间隙,是嗅素进入嗅区必经起始通道,若此解剖关系异常,可造成嗅裂狭窄或闭锁直接影响嗅觉功能。
  通过对28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鼻内镜手术后出现嗅觉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主要为:手术方式或手术操作不当,损伤嗅区结构;中鼻甲肿胀;切除残端瘢痕形成或其他、位置内移;鼻腔变态反应以及炎症反应阻塞;术后处理不到位,鼻腔通气引流恢复不良等。汪学勇等研究结果显示[1]:分型分期(病变严重程度)、过敏、随访3个因素对鼻内镜术后嗅觉有显著影响。
  今后临床工作中应注意:①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致使嗅区黏膜慢性炎症迁延不愈,中鼻甲和嗅区黏膜水肿阻塞嗅裂,从而影响嗅觉功能。因此对有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进行过敏原筛查,注重围手术期抗过敏因素的治疗[2]。②嗅觉功能检查能客观的反应鼻功能的状况,可广泛应用于内镜鼻窦手术前后。③鼻内镜手术中,除切除明确的息肉及其他病变,恢复正常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外,术中应操作精细、轻柔,尽量避免无效操作,特别是中鼻甲应避免过分切除,以保证尽可能大面积的嗅区黏膜形态学的完整性,为嗅觉恢复创造基本条件[3,4]。④切除中鼻甲应以切除中下外侧壁为主,尽可能保护部分内侧壁黏膜不受损害,维护自然嗅裂的完整性,降低与鼻中隔其他的概率。⑤鼻腔通气引流的恢复是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坚持规范的术后随访。术后随访的目的在于维护中鼻甲正常位置、形态,及时分离与鼻中隔的其他,切除瘢痕,清理术腔凝血块、囊泡、新生肉芽和息肉等,以维持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使鼻黏膜病变(包括嗅区黏膜)逐步良性转归[5]。
  参考文献
  1汪学勇,尹金淑,翟所强.影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术后嗅觉改善的因素[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10):609—611.
  2王鸿,张伟,韩德民,周兵.内镜鼻窦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嗅觉功能的测试结果[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3):177—178.
  3汪静波,刘继丽,廖志苏,等.鼻内镜手术中中鼻甲不同处理方法对嗅觉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12):4—6.
  4边志刚,姜涛,曹志伟.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嗅觉功能障碍转归因素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3):192—196.
  5亓俊平.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嗅觉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4):662—66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硫酸羟氯喹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风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硫酸羟氯喹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并于术中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后送行病理检查。结果:异常子宫出血类型及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增生38例。子宫内膜息内19例,子宫内膜炎1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1例,宫腔其他11例,萎缩性子宫内膜9例,宫内胚胎物质残留4例,子宫内膜癌3例,其他1例,总符合率94.7%。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非脓性耻骨骨炎的发病原因与机制、X线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分析23例女性非脓性耻骨骨炎患者,并对其中12例进行3个月~7年的随访观察。本病为正常妊娠和或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与胎次、胎位、胎数无何关连。结论:本病发病原因与机制揣测以女性激素为基础,局部损伤和外伤为直接因素引起局部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骨坏死,病程有“自限”和“自愈”的特征。
期刊
关键词 呕吐新生儿病因临床分析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与其他年龄组小儿不尽相同。其病因复杂,且临床鉴别较为困难,而对于呕吐及早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关系到治疗的成败。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新生儿中有呕吐症状患儿112,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新生儿中出现呕吐症状患儿112例,男62例,女50例,男女比例1.24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头孢呋辛、喜炎平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0例应用头孢呋辛、喜炎平治疗;对照组60例应用头孢哌酮钠、喜炎平治疗。结果:应用头孢呋辛、喜炎平的治疗组,显效46例,总有效率93.3%。应用头孢哌酮钠、喜炎平的对照组,显效30例,总有效率80.0%。结论:应用头孢呋辛、喜炎平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
期刊
小儿高热惊厥又称“感染性惊厥”,是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5℃以上的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2006~2008年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儿4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0~6个月2例,6个月~1岁22例,1~2岁13例,2~3岁4例,3~6岁1例。  临床表现及病因:常于体温聚升的24小时内发生,表现为
期刊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8年1月起,对109例28~32周早产儿进行了RDS早期呼吸支持和治疗观察对比,以探讨N—IPPV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109例,出生后30分钟内,28~32周的早产儿。排除标准:①剖宫产儿;②糖尿病母亲;③母亲产前1周用糖皮质激素;④小于胎龄儿;⑤产房分娩时进行气管插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法对全麻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96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记录诱导前、拔除气管导管几个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观察拔管时发生中、重度呛咳的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1分钟的HR、SBP、DBP均降低(P95%,呼唤能睁眼,然后吸痰拔管。A组:拔管前3分钟,静注1%利多卡因1.5mg/kg;B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对应用克龄蒙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有效性,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收治围绝经期患者40例,每天口服克龄蒙1粒,21天1周期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于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症状调查表,比较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做相关性分析。通过超声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比较用药前后雌二醇(t=3.1,P<0.01)、促卵泡激素(t=2.8,P<0.01)、总胆固醇(t=2.4,P<0.05)、甘油三酯(t=2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方法对小儿急性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7例小儿急性中毒的病因、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复方地芬诺酯中毒9例,采用血液灌流(小时P)或血液透析方法,次数1~3次,均好转出院;灭鼠药、硝酸甘油、地芬尼多、百草枯中毒各1例,均采用血液灌流法,治疗后好转或治愈;阿普唑仑、莨菪碱类植物中毒各1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均好转,去痛片中毒1例采取血液滤过法,1次即脱险。消炎利胆片与环丙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