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意识已深入课堂,深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在减负增效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下面我想就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和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精选语文作业题
中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书写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选语文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语文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语言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语言积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类型的语文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就“量”而言,认真多做语文题,确有提高语文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语文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特别是基础知识教学。习题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标准
所谓改变作业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而做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练习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些基础扎实、想象丰富、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自信。即便遇上一时棘手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个知识点的推理,或某个情景的具体想象,该题即可自圆其说。而这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语文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评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语文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还诱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平心而论,虽然考试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进步。笔者所教班的统考平均分明显高于兄弟班,这至少可以作为学生发生积极变化的证据。其次,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条策略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语文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至于怎样改,用什么方式,应因人因内容、对象不同而异。不管用什么法,都要引导好“主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给他们自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精选语文作业题
中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书写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选语文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语文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语言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语言积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类型的语文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就“量”而言,认真多做语文题,确有提高语文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语文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特别是基础知识教学。习题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标准
所谓改变作业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而做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练习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些基础扎实、想象丰富、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自信。即便遇上一时棘手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个知识点的推理,或某个情景的具体想象,该题即可自圆其说。而这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语文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评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语文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还诱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平心而论,虽然考试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进步。笔者所教班的统考平均分明显高于兄弟班,这至少可以作为学生发生积极变化的证据。其次,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条策略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语文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至于怎样改,用什么方式,应因人因内容、对象不同而异。不管用什么法,都要引导好“主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给他们自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