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描述的史家河地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清《关中胜迹图志》载:“金白骥镇在邠州西北五十里。《九域志》‘新平有白骥镇’。”那里曾出土过书有“白骥驿”的砖志。明代设白吉里,清代属祥发里管辖,1929年由北前区辖祥发里, 1941年设立北极乡,1950年5月属义门区里村乡和北极乡管辖,1956年复设北极乡,1958年8月设北极人民公社,1984年设北极镇,为陕甘两省交通要道。史家河村属于北极镇最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土路凹凸不平,遇到雨雪,行走极为不便。唯有一条盘山路,属于五六十年代开辟。改革开放以后,史家河村下设四个村民小组,一、四小组的人均在红岩河北岸边居住,以土坯房为主,属于河岸台地;二、三组的人均在半山腰,以依山窑洞居多,居住条件较差。一条红岩河自东向西流淌,成了北极塬和新民塬的分界线。红岩河边,有90年代修建的高安公路穿村而过,成为全村通往县城的主干道,今因移民搬迁,修建水库,史家河村至高渠段已基本废弃。
  史家河的中心,是一所学校和一座庙,庙边上是村里的大场院,村委会曾经就设在场院边上的变电房里,所以多年来这里成了村里的信息传输中心。村上开全体村民大会在这里,全村选举在这里,全村孩子上学也在这里,这里成了全村唯一的根据地和地理标识点。
  史家河一组分为村里和滩里,两个片区以河渠东西岸为分界线,这也是史家河常住人口比较多的地方,以史姓为主,有个别迁徙户。先说村里,村里又由西头、湾子、旮旯、狼渠、园子这些地儿组成,每个地方,都是一个亲族关系繁衍下来的一户户人家。西头那份子人,在全村来说,辈分较高,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人,论起辈分来,我也得礼貌地喊声叔。那份子人中,由战民、战盈、战西、战文四兄弟及金峰家、小建家、应进家组成。战民四兄弟一辈子都务农,如今也是60岁上下的人,原来均在西头的大院子里居住,每家分得祖上的窑洞一孔,我小时候还去过几次。战民家、小建家、金峰家至今还住在祖上的老窑洞里,90年代,战盈在其祖屋下重新挖窑洞三孔,居住至今。战民三兄弟儿女均各一。战民家女已出嫁;儿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后在镇边做了上门女婿。战盈家儿高中毕业,考了大学,从事工民建行业;女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已出嫁。四兄弟中,战文年龄最小,属70年代人,曾在沿海和西安一带打工,至今仍在西安谋生。
  顺着西头门下的胡同继续走,就到了旮旯,这也是我家族生活的地方,包括地窑的我海荣伯弟兄三家。明学伯家、宝宝哥弟兄等已经出了五服的族亲,儿女均多,自小受苦,大多已通过读书走出了农门,从事教师、园艺、医疗等不同的职业,且事业有成,成为全村人教育孩子的榜样。宝宝哥几年前因故去世,其弟至今未婚,陪伴着他们年岁已长的老母亲搬至村中的学校借住。宝宝哥门下,是玉英姨家,玉英姨老伴去世早,也属于外来户,后与我们祖上关系密切,也就加入了我们家族。玉英姨家的大儿子小民,早年在烟厂上班,住在县城里的居民楼上,90年代买了东风汽车跑运输,挣了不少钱,后来车辆出了事,基本赔了个精光。后来小民回村,承包了红岩河河滩江坪的几十亩地,雇用村民栽苹果和梨树,聘请人来种西瓜,伺候了几年,果树也未成气候,加之虫害,几年后就不了了之。其弟会民,买了拖拉机,四处揽活,靠着勤快,挣了些辛苦钱,日子也过得和和美美。
  从头咀子向东继续走,到了狼渠。狼渠在小洼山半山腰上,属两座山山坳联结处。有兴民弟兄,以祖屋为伴,还在居住。过了狼渠,有西西、西元兄弟,金科家、社娃家和贵喜兄弟等家居住。西西兄弟头脑灵活,在村中最早購买农用拖拉机,在农忙时犁地、碾场,解决了许多村民耕地、碾场难的问题。西元曾经在肉联厂打过工,有屠宰和烹饪手艺,每到冬闲,提上刀具,走村串户,杀猪宰羊,遇到村中邻坊红白喜事,就被邀请去当了厨师。七个碟子八个碗的菜肴,就凭着他一勺勺地在黑黑的大铁锅里翻炒。其妻长得有几分姿色,且生性开朗,当年由金庸武侠小说原著改编而成的古装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上演,可谓家喻户晓,演员翁美玲可谓许多人心中偶像,因此许多人称其妻“翁美玲”。
  金科家就剩下了他一人,母亲早年手艺较好,纯手工制作的玩偶在南北二塬的集市上备受欢迎,尤其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八日的大佛寺庙会上,来自各地的人们更是喜爱至极。就因为这个手艺,金科家是全村最早购买电视机的人家之一,全村男女老少大多都有在他家看电视的经历。金科的母亲因交通事故而丧命。金科长大后,在外打工几年,精神受到较大伤害,回村后疯疯癫癫,后来竟点火烧毁了家里的粮食,加之父亲过世,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整天衣不遮体,夏秋靠田地里的果实果腹,春冬以邻里赠予、出门讨要为生。近几年,上级对贫困户进行照管,算是基本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社娃家一辈子日子过得清贫。社娃在世时,是个热闹人,说话声音洪亮,人也长得排场,后在去新民街赶集的路上,搭乘蹦蹦车,下坡时机械失灵,从半坡的深沟里坠下,失去了性命。社娃的婆娘东莲,一辈子患有顽疾,后也在病痛中去世。其两个儿子,老大电大毕业,在县里当教师。老二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努力着娶了媳妇,算是安了家。他和所有出外打工的人一样,虽然常年在外,甚至几年也不回村,可是户籍和田地还在村里。贵喜在村里的小学当过教师,后来够公办资格的都转了正,不够的被清退,贵喜是那年离开学校的民办教师之一。他们一家子人个子都高高大大,但说话声软软绵绵,有些有气无力的感觉。他的儿子初中未上完,就外出打工,后来在镇上的人家做了上门女婿,在街上以卖菜为生。两个女儿书也没读多少,大女儿和我同班,四年级读完后,镇上合并学校,大女儿就此失学,去外地给亲戚家做保姆,至于后来嫁到哪里,已经不得而知。贵喜的弟弟叫贵民,会木工,也是个能工巧匠,如今在县城里,四处跑着给人装修房子。他在县城里开了建材店,由老婆每天照看着,生意很好。我写了许多关于村子里的文章,大多都在网上,他的老婆就每天在店里,上网看着。母亲有次回去,见了,人家说有天正在读我的文章,店里来了顾客,要买东西,人家说忙着呢,改日再来吧。这是母亲从县城回来给我笑说的,看来我影响了人家的生意,这是后话。   从金科家的门口下来,就到了城上。所谓的城,其实是史家河遗址的城堡,城堡两面为深沟,具有防御的作用。后在有关地方史志见有记载:“史家河遗址,清代,地址东西约60米,南北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一段东西向的堡墙,长约20米,高5米,墙基厚1.5至2米。堡墙夯筑,夯层约0.06米至0.15米。”听老人说,城堡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城门,堡墙浑厚,因当年农业社取土修路,堡墙就慢慢被破坏;城门历经久远,门框的石条被埋在了地下,木门框被当作柴火烧掉。那时候文物普及节奏较慢,加之农民保护文物意识淡薄,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试想当年,这座城堡依山而修,因势而起,成了当时百姓为自保太平而筑成的坚固屏障。从城上下去,就到了湾子。湾子名字的来历,也因地形而得名。就在这里,红岩河的河床拐了一个大弯,有忠缠家族、群庄家族、狗毛家族、赵氏家族等居住在这里。忠缠家有两件事全村人妇孺皆知。80年代末,我正在上小学,村上的小学来了新校长,四十来岁。忠缠的妹妹彩霞,还是个大姑娘,也在学校里当教师,后来彩霞就和校长谈起了恋爱。谈恋爱虽然当时在农村是件新鲜事,但是对于史家河这个封闭的村庄来说,许多人以世俗的眼光说一些酸溜溜的话。忠缠的父亲九喜,一辈子喂养牲口出身,大串脸毛胡子,老汉气得满面通红,不同意这门亲事。彩霞后来和校长结了婚,有了孩子,九喜老汉才慢慢消了气。另外一件事,更是令人唏嘘不已。90年代末,忠缠家的两个女孩子,长到了三五岁的年龄,正是讨人欢喜的时候,却在一个冬天里突然连续夭折,村庄里常常传来悲悲戚戚的哭声,给冬天的村庄罩上了一层消散不去的阴云。我们这些孩子,天不黑就快快地回了家,不敢在外面疯玩到半夜。今日想来,孩子应是患上了急性病,加之没有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更有甚者,当时有孩子病了,迷信的老年人往往请来算命的神婆、阴阳先生等等,结果耽误了治疗时间。几年后,忠缠的媳妇再次生育,之前忧伤的记忆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慢慢远去,一家人的脸上才有了久违的笑容。还有个事情和忠缠有关,就是被人骗了钱。修建高安公路那几年,有个陕北的老板,人称“马老八”,承包了一些桥涵工程的活,在村子里做工期间,和忠缠他们混得很熟,后来就让忠缠入股一起赚钱。忠缠借遍了亲戚朋友,投资进去,工程完工,马老八也远走他乡,联系不上了。忠缠投进去的钱也打了水漂,十多年没有翻过身。
  群庄是村干部,到现在还是。他40多岁时,老婆生下了小儿子;去年冬天,小儿子长大成婚,在城里的饭店置办酒席招待了全村人。我的弟弟也去了,他代表父亲随了礼。那时候大家都在村庄里居住,相互招呼一声,就都提前去帮忙,而现在许多人家都四散而去,就得一个个挨着打电话。从在村庄里举办婚礼,到现在在县城的饭店里举办婚礼,细枝末节的传统流程已经简化了不少。群庄的弟弟叫新庄,是我的初中物理老师,一米八几的魁梧身材,宽阔的面庞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他是村里人,我在上初中时,帮助我好多次。学校里收费用,我没有时,就去找他借,借了后交了,周末回家取了钱再还。五块十块的,经常是。后来新庄进了县城做教师,我再也没见过,可是还是得记住人家的好。
  狗毛家老婆是得了乳腺癌去世的,已经好多年了。狗毛是绰号,人家大名叫明儒。明儒绘得一手花鸟山水画,过去村里人给儿子娶媳妇,必须得做上几件上好的家具,例如箱柜桌椅等。家具做好了,就请明儒在家具上装饰性地画上几幅画,家具看上去就更加有些摆设的意味。我的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唯一的结婚家具——一口木箱子上的花鸟画,就出自明儒之手,至今已40多年,依然色彩斑斓,不失体面。有道是“悟到深思处,好画自然成”,听父辈的人说,明儒没进过学堂,自小在山中放羊、林中砍柴,看来他学画是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悟思而来的。明儒家有一儿一女,儿在外打工,女儿远嫁北京。90年代正值学电脑热,女儿夫妇从北京回来,在县城开了家电脑培训学校,很是火热了好几年。
  赵氏家族弟兄三个,是一组唯一的外来户。大哥向子,一辈子务农,原来居住在一组和二组联结处四坡巷的矮窯洞里,后在湾子盖了五间大瓦房。家里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孩子们读书都很好,种的地山地居多,劳力偏少,家境一般,三个女儿读完中小学就回家帮家里干起了农活。其中有一女儿名叫赵小绒,姑娘长得单薄,扎着两根麻花辫,但学习成绩总排在前几名,每年学校开表彰大会,都会上台领奖,这是我现在记起的小时候在学校领奖时最深刻的画面。男孩名叫建强,学习也很好,中考时仅差三分就可以去省城上中专。中专落榜,上了高中考了大学,现在在外地做教师。二哥忠民,一辈子在煤矿工作,在我的记忆里,总是穿一身中山装,带着蓝色的帽子,中山装的左上兜别着一支明闪闪的钢笔。现在在新民街买了房子,已搬迁入住。三弟全民,现在也是50多岁,在百子沟煤矿下井多年,弓背弯腰,去年还在村里见了一面,已是头发花白。
  后来从祖窑里搬出来,在园子盖新房的分别有栓稳家、金贵家、应进家、书课家和扁娃家等。园子位于河渠东岸开阔地带——高安公路边、红岩河北岸,是新建庭院的最好位置。栓稳家辈分高,是我的爷爷辈儿,他是村庄这么多年的村医,常常背个棕红色的药箱子走在村里的许多人家。栓稳家原来在狼渠下面的旮旯里,离我祖上的老庄基高了一个崖头。他家的窑门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史家河村卫生室。他的一双儿女都自费学了医学,在城市的医院里工作。他的药箱子还是经常被人背着,他嘴上的烟锅吸得咝咝作响。随着一组的人慢慢搬迁,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能上塬求医了。金贵家位于高安公路南边,几间大瓦房坐东朝西,他也是村子里买拖拉机最早的几人之一。前些年,他一直在煤矿干苦力,后来受了伤,就不再去了。他家原来住在狼渠去四亩岭的最高处,门口有一条陡坡,架子车一个人使尽力气,都拉不上去。书课和扁娃都是我出了五服的父辈,他们两个都死于非命。他们两家在头咀子时,就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住的是祖上的破窑,后来窑塌得厉害,才选择在园子盖了新房。新房盖了,但是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后来还没来得及享几天清福,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书课死于那年深冬,他从集市上回来,骑着自行车从小洼山的陡坡上下来,自行车掉在了沟里。半夜里家人等不住,找遍了亲戚,也没有见。第二天才在小洼山的沟底找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书课的大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也已工作,小儿子还在上学,如今婆娘已经改嫁,但还是两边跑着照顾家庭,收种庄稼。扁娃死于农药中毒,农药是自己喝下去的,没有抢救过来。他日子过得恓惶,一辈子剩下了四个女儿,没有读上几天书,且都已出嫁。小女儿出嫁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抱养了个儿子,起名叫聚宝,先天性痴呆,养育了这么多年,却成了经常和他打架的人,加之老伴儿慵懒,一时想不开就用农药了却了自己的人生。埋葬时,还是弟兄侄儿们凑钱,置办的棺木。扁娃死后,老伴儿和儿子依旧守着那几间瓦房,缺衣少穿,整天浪荡于村中。这次搬迁后,他们也要进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将如何解决呢?

2


  河渠的西岸,是一组的滩里。这里最早没有住户,都是史家河的田地。后来各家族的分支越来越多,就来到滩里挖了窑洞居住,最早来此居住的有录录家、明道家等。目前滩里的居住形式呈阶梯状,居住在平坦地带,自东向西分别有三叔家、大伯家、全明家、京道家、高明家、应振家、二叔家、喜明家;居住在第二阶,自东向西分别有明道家、富民家、金录银录兄弟、战怀家;居住在第三阶,自东向西分别有战西家、民儒兄弟、录录家、宏道家和我家。我家位于一组滩里的最西头沟边。史家河村学校位于滩里正中间位置,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就是这不到20户的人家,成了曾经史家河村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滩里最东头的河渠岸、红岩河边的土台上,有一座关帝庙,坐西向东,土木结构,硬山灰瓦顶,五架梁,是村庄最明显的标志。后来高安公路从旁边穿过,知道的人多了,香火也就旺盛了起来,常有人来跪在庙里的祭台前,磕头作揖,虔诚不已。庙始建于何年不详,据史志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面阔9米,进深6米,内有金柱,二副梁上有驼峰。中檩上题有“大清宣统乙酉二月二十二日喜逢黄道立柱上梁大吉大利阁舍全义重修”字样。庙内有清立功德碑一通,南北两侧墙上残留彩绘壁画。我问过许多老人这座庙的来历,都说不清楚,老人们说他们一辈辈地出生下来,庙就一直在那里。在我的记忆里,这近40年就修葺过一次。前些年,每逢春节,村里都会有人去庙里烧香,送上贡品,祈求风调雨顺、牛羊满圈。这些年村子里人少了,庙也就清静了下来。后来,我问过村里一位年长的人,他说清中叶陕甘回民起义时期,有回民首领与清军开战,正当清军将起义军从南塬烟囱坡围追堵截下来,起义军刚跨过河,红岩河水突然暴涨,阻挡了清军前行的路,给起义军脱逃留下了宝贵时间。起义军认为能顺利脱逃,一定是武圣关羽在冥冥之中相助,便就出钱出力,在村庄老百姓的拥戴下,就在红岩河北岸选址修建了关帝庙,直到今天。
  录录家是第一户在滩里挖窑洞的,他的家族属于西头的族脉,和金峰弟兄是亲伯叔兄弟。录录的父亲名抗战,个子低,人精干,走起路来步伐很快。他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出生的人,其名字具有时代特色,他在世时,我喊他三爷。从西头搬到滩里来,他在半山的旮旯里选了一处庄基地,挖了三孔窑洞,一直居住到自己去世。三爷还会做麻绳生意,也是村里该生意的最早入行者,从种麻、割麻到将剥下来的麻做成各种农用绳,步行到各乡镇的集市上卖,他都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后来老了,就在春夏秋季节里放牛,无论刮风下雨,总是赶着牛羊在田间地头,身上不是披着塑料袋子,就是戴着那顶已经老旧不堪的帽子。录录弟兄一个,在村委会干会计出纳之类的工作,已是好多年。他一女两儿,女儿嫁到了县城;大儿子大学毕业,在西安某铁建系统上班;二儿子在县城里生活,只有他和媳妇在家。他家右上的土台子上,住着民儒一家。民儒是家里老大,其弟振民常年在西安打工,后来也和村里的其他年轻男人一样,选择做了上门女婿。民儒的父亲去世早,在我上小学时有一天下午,他的父亲在山顶砍柴,从我家门外的沟里掉了下来,没有了性命。其母名“王老虎”,这是这么年来大家私下的称呼,现已七八十岁。听说他的母亲做过农业社的妇女队长,威名较大,广大妇女苦不堪言,起了这个绰号至今。我至今还能记起,她手腕上有年轻时刺下的梅花图案文身。今日年轻人文身者多,皆为追随时尚;而她年轻时为旧时代,爱美之心在农村也是比较少见。民儒和村里许多男人一样,最早在煤矿下井,靠着自己的苦力挣辛苦钱。后来腰部受了伤,就回家种田。他的老婆前几年刚因病去世,留下了三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一会儿做爹,一会儿做娘,艰难的日子中还得把孩子们拉扯大。
  战西家位于滩里的最东头。他是90年代末购买了元元家的那几孔窑。在未搬到滩里之前,他家在村里西头的祖屋。元元是京道的兄弟,他会厨艺,年轻时在县里的机关食堂做厨师,在我小时候还未吃过姜这种调味品时,他家的孩子已经拿着姜就着白馍吃。后来塬上的村庄有入户指标,他就花钱买了庄基地,全家迁移了户口,搬到新民塬上居住,算是改善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居住条件。他搬家时最小的女儿还抱在怀里,而如今自己小女儿的孩子都上了小学。我记得搬家那天,车上装了粮食袋子、檩条棍子,还有能用上的家当,满满地装了一车。车要走的时候,元元和哥哥母亲们都抱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车久久不能发动。元元搬走不久,战西就搬了进来,从西头搬到滩里,他家原来的窑洞已经无法居住,购买了那几孔大窑,才算是安下了身。
  金录银录弟兄两个,属村里西头族户的分支,也是最早搬到滩里挖窑洞居住的人家之一。他的爷爷奶奶在我上小学时去世,老太太一生是缠足的小脚,爱干净,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天早起,挪着小脚一笤帚一笤帚地从里扫到外,尘土不染。缠足,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始于五代时期,消失于清末。在那个把缠足当成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作耻辱的时代,女人们会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听老太太说过,她们五六岁就开始缠足,其方法就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然后弯向脚心,形成了“三寸金莲”。老太太说,她缠足时,整整哭了三天,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家人说,如果不缠足,将来就嫁不出去,就成了没有人要的姑娘。她一辈子裹着小脚,行走不便,还得为生计而奔波,付出的艰辛远远超过了一个天足的女人。金录死之前,一直在煤矿挖煤。他的媳妇春娥就带着两个孩子住在路村的娘家。大儿子几岁时,感冒发烧,媳妇就抱到娘家村里的诊所,赤脚医生在进行了简单的询问后,便为孩子进行了注射药物处理。在注射后的几分钟里,孩子突然口吐白沫、嘴唇发紫,继而不省人事,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瞬间消逝了。孩子夭折后,埋在了红岩河南岸路村北坡的洞子沟。金录后来死在了煤矿周围村子的水井里,听说是一大早去挑水,人和挑水的桶都从井口滑了下去,待后来挑水的人发现,已经没有气息。金录死亡的消息传到村子里时,是刚吃上早饭的时间。农村人一天只吃两顿,一般早上在十点,下午在四点;农闲时节,更早一些。正值寒冬腊月,寒风凛冽,一夜的风让整个村庄蒙上了灰沉沉的风沙。金录的兄弟银录,开始在村子里张罗人去挖墓,坟地选在了自家位于十二栓的麦地里,和我奶奶的安息地不是很远,都在一条宽硷,只是有东西方向罢了。过了两天,匆匆挖就的坟墓已经修好,金录的棺材就被运了回来,在滩里的十字路口,银录带着金录唯一的儿子,烧了纸,叩了头,摔碎了烧纸奠酒的瓦盆,村里的人就跟著拉棺材的车,顺着高安公路向坟地里走。埋葬了金录后,金录的媳妇春娥在自己的家里哭号了好几天,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回了娘家,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金录家的大门上挂上了大锁,至今已是锈迹斑斑,蛛网织满。听说春娥后来改了嫁,找了个人过不到一起,又离了婚。再后来,又将自己嫁了出去,还生了个孩子,过上了普通农妇的正常生活。   应振家住着几间大房,他虽和我爷爷一般年纪,但是由于辈分低,我喊他老哥。他家原来在村里头咀子下面的皂荚树底,住着两孔破窑。后来他的族亲转琴,在火电厂里上班,就全家搬到了城里,他就将人家的院落买了下来。他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和我父辈的年龄相差不多,学医出身,擅长较多,从镇卫生院到县中医院,后来还做了医院里的工会主席,副科级。在县城里,县领导是县处级行政级别,一般人在二线之前,能干到副科级干部,已是优秀至极。二儿子年轻时外出打工,听说去海南岛种西瓜好几年,后来结婚生子,学了驾驶技术,开过轿车,跑过运输,至今还以此谋生。三儿子一直务农,智力较弱,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几年内生了两个女儿,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20多年了,他仍然还是光棍汉。三儿子就一直务农,种下的庄稼也收成不好,后来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出门到西安打过工,干了几天跑了回来,从西安到彬县,几百里路上,困了躺在路边睡觉,饿了以路边的瓜果充饥,历时多半个月,摸索着回了家。这些年,两个女儿已经长大,大女儿初中没上几天就外出打工;二女儿学习很好,现在已是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四儿子在县城里做教师,很有学问,当年高考录取比例低,也是点灯熬油,连续复读几年,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应振老哥的两个女儿,老大十七八岁在上中学时,突然暴病而亡。女孩子家年龄小,匆匆埋在了北坡老坟底自己的地里。女儿死亡,老哥的老婆莲花嫂子不分昼夜地在村子里的土壕边大哭不止,会子会子地叫喊了好几年。莲花嫂子是个勤快人,养牛养羊种药犁地,样样都很精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撑起了半边天。二女儿初中读完,外出打工几年,后来出嫁,每过段时间,就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来孝敬父母。

3


  二组的人住得分散,大多都姓史,在大洼山、小洼山和吃水沟一代的半山腰上,有顺都兄弟家族、西长家族、兴子家族、关奎家族等,交通和取水极为不便。顺都是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在史家河小学教书大半生,调动至西坡的村庄小学,现已退休。他右脚有点残疾,且不说桃李满村庄,至少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和我在小学同班级,后来史家河小学撤销五六年级后,他在家里的墙上制作了黑板,给儿子教完了两个学年的基础课程。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现在外地工作。兴子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担任村上的村主任和书记。在还未分田到户之前,农业社的大小事都由他说了算,对社员的按时出工要求严格,这也是村里许多人对他更多的回忆。关奎是村子里唯一的兽医。这是个吃香的手艺,农村人每户人家都养牛,且是最值钱的家当,难免有感冒肺炎、瘤胃臌气积食这种常见的病症,牛得病,久卧不起,不进草料,农民们就开始着急上火,甚至有母牛生了牛犊,胎衣不下这种病,只要有人登门邀请,他都不论时辰,快速赶来,详细查看,并对症下药,几服中药煎熬了,给牛灌下去,不过几日就转危为安。几年前,县里实施土窑洞搬迁工作,二组的大多数人都告别了原来的地方,搬迁到了山顶上的平坦地带,修建了新房,过上了原来做梦都没有想过的生活。
  联结一组和二组的两座山之间,有一股神泉,叫吃水沟。听老年人说,神泉原本不在这个沟底的石岩下,而是在山背后。那时水很旺盛,村里人怎么挑,水都是满的,且夏天冰凉,冬天永不结冰。村里人都像照看自己的家一样,不让牛羊在里面撒尿,不让妇女们在水里洗衣。有一天,一名疯疯癫癫的女子在神泉里洗了不干净的衣服。衣服还没洗完,神泉的水就突然干了,半天后从现在的地方流了出来。有老年人说,疯女人的举动惊动了水神,水才干了的,会遭到报应。水干了后,村里的小伙子把疯女人揍了一顿扔在了村外的荒野。神泉自从在这个沟底的石岩下出现后,水比原来小了许多,但还是日夜流淌着,无私地滋润着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

4


  三组大多在史家河北坡的半山腰,住户比较杂,有史姓、景姓、田姓、纪姓、窦姓、杨姓等。他们分别住在党家掌、田家窝、纪家湾等。一个族脉的人,构成了一个集聚点。史姓多为一组旮旯族系分支及西头族系分支。除史姓外,其他姓氏多为外迁户。外迁户属于祖上来史家河村承包种地、养家糊口,后来便随遇而安,挖了窑洞,倚山而居,繁衍开来。他们的祖族大多都在塬上,塬上在旧时良田少,人口多,吃不饱饭,有人就携家带口,到河川里去,承包田地,种植庄稼,维持生计。河川虽交通不便,但荒地旱田较多,撒下的籽种都会长成庄稼。后来有人也有回迁了去,但许多人还是对这片田地多有依恋,就子子孙孙地留了下来。田姓人家有智民弟兄,纪姓有玉民弟兄,窦姓有战杰家族,景姓有囤子弟兄。智民弟兄三人,老大娶了媳妇,生有两子,从祖屋里搬了出来,借住在别人的一孔窑里,会木工、修剪果树,以务农为主。老二的年龄超过40岁,还没娶上媳妇,去了煤矿下井挖煤,过一年半载地骑着自行车回来,照看下家务。后来经人介绍,与煤矿周边村子一50岁妇女结婚,妇女的丈夫因煤矿瓦斯事故失去了性命,一个女人家带着三个孩子。与老二的再婚,算是给儿女再次找到了养活全家过日子的人,儿女也欣然同意。到如今,日子就这样继续着。老三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小学读完后就回家放牛割草,一直到了30岁,娶了媳妇。媳妇来自南塬的某村,彩礼10多万元,人长得高高大大,但患有智力障碍,做饭烧柴火能把锅里的水烧干,几次家里差点失火。老三每天就陪着媳妇,成了其大脑中枢指挥部。过了几年,老三的媳妇生了孩子,也由老人照顾着带大,算是给老田家添了香火。
  杨姓、景姓外迁户中,杨姓男人日子过得可怜,多半辈子都在半山上的黄土坷垃地里刨食吃,除去世穿了几件完整的单衣外,生前没穿上一件不打补丁的新衣服,连个温饱都没解决过。他后来在家服毒自杀,以这种绝情且坚硬的方式,永远地解脱了自己心底沉重的压抑和负担。他的儿子低我两级,小学念完就早早地加入到了外出打工的大军中,学厨师,掌大勺,这些年生活有了很大起色,算是对父亲的慰藉。杨姓的婆娘后来改了嫁,没几年又回来了。景姓的人家,虽名为囤子,是粮食囤之意,希冀着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景姓家族的日子一直不温不火,在温饱线上挣扎着。景姓儿媳婦抛夫弃子,远走他乡曾在村庄里传了个遍。后来,妇女离家出走的事情,像瘟疫一样在三组的好多家庭蔓延不止,她们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已经跟了别人,都失去了跟家人和亲戚的联系。她们年轻时,在传统的生活中受媒妁之约,嫁到了史家河。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出外打工人群的不断增多,接受了外面世界的纷乱,就选择离开过上另一种生活。   住在三组的史姓中,有我远房的伯叔喜子一家,他们原来住在一组村里旮旯的祖窑,后来搬到了三组。喜子的父辈在北极镇上开了百货铺子,父辈去世后,喜子一家就继续经营着。我在镇上的中心小学上学时,镇上商铺的形制还是一层平房,铺子一家挨着一家,百货、食堂居多,喜子的商铺也成了村里人给孩子送吃食的周转地。每到三、六、九日,北极镇逢集,来来往往的人水泄不通,喜子的百货店也是生意兴隆。我们都是在学校寄宿的孩子,每逢集日,家人都会让赶集的人给我们捎上蒸馍袋子,那可是多半周的口粮。赶集的人来了,就把蒸馍袋子放在喜子的百货店,会说那谁谁家的孩子来取,喜子就接了,放在百货架子后面。我们每逢集,如没有了吃食,就沿着街道去喜子的百货店,问家里是否捎来了蒸馍。如有,接过来就提着回去,美美地吃上几个;如无,就垂头丧气,咽着口水,再沿着街头无精打采地回到学校里。喜子的百货店,关闭于北极街道改造的那几年。关闭后,喜子也就回家务农种庄稼。喜子伯有五个孩子,四女一男,男的长得脱条帅气,女的个个都是美人胚子。喜子伯婆娘好吃懒做,其风流逸事在那些年,风一般在村子里传播。大女儿早早地出了嫁。二女儿当年也是百货店里账算最好的一个,深在闺中的大姑娘家爱面子,听不下去那些碎言乱语,20岁那年从自家几丈高的崖坝上跳了下来,救下来虽活命,精神却失常了。后来也找了个人家嫁了,再后来精神疾病日渐加重,整天漫无目的地顺着红岩河的河川里四处游荡,饿了讨饭吃,困了就睡在路边的烂窑,这么一天天地过到了今天。有人给她饭吃,她吃着骂着,她骂着自家丢脸的那几个人,她的记忆一直在以前的世界里,那些伤风败俗的日子这么多年都没有从心底抹去,这也是她内心世界里最深刻的痛楚。喜子伯的儿子读了多年书,后来在乡镇上工作了几年后,娶妻生子,妻子后来也跟着别人跑了,远走他乡,带走了孩子,他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整天思儿心切,打砸物品,后来变得终日不语,窝在家里四门不出,彻底与世隔绝。家中变故,喜子伯想不开,有一日在离家不远的核桃树上上了吊,了却了自己的性命,村庄里唯一在镇上开办过百货店的人家,就这样慢慢散去,现在只剩下了喜子伯年老的婆娘,和那个失去妻儿而抑郁寡欢的儿子,在艰难地度日。

5


  从一组向西走,过了缠门沟、油坊门,到了十二栓,再过个小河渠就到了史家河村四组,名为马家底。四组以马姓居多,史姓次之。马姓有儒子家族、猪九家族、民子家族、堂子家族、高民家族等等,他们都是一个族脉下的不同分支;史姓有金锁家族等。史家河的四个小组,山沟相连,每个沟内有溪水流出,溪流成河,汇入到了红岩河里去。人常说,隔山不远隔水远,就是那几股溪水,曾经给四组村民的生活带来过不少麻烦,直到后来高安公路修通,有了联结两岸的桥梁,才让百姓的日常生活省了不少心。没有桥时,四组的人要来一组磨面,去塬上的集市卖西瓜,在通过小河时,都要扛过来,再装到架子车上,力气出了不少。
  马家底的马氏家族从何而来?回族马姓居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在历史上,北极塬是清中叶陕西回民起义的四大中心之一,为重要的回民聚居区,如今北极镇具有“十里东秦”之称的东秦村,均为马姓之人。马家底的马氏家族现在为汉族,但喜好养羊。也就是这一带,在清同治年间,几次发生清军平定回民起义军之战。据《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五十五记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初三日,时任陕西巡抚张集馨奏言:“据曹克忠咨称,由三水行抵白吉原,该处山径险仄,踞贼甚众。十月十八日黎明,乘雾进攻至史家河沟,该逆倾巢而出,曹克忠诱至大队埋伏处所,各军四面截杀,枪炮齐当毙贼目赫阿浑马二童明玉等五百余名,夺获贼马甚多,当将沟内十余里贼巢悉行平毁。二十日进扎白吉原,该逆拼死回扑鏖战一日歼贼千余人,阵斩阿浑头目甚多,白吉原一带边境肃清,运取贼粮约数万石。”曹克忠为清代将领,曾“率乌拉马队及楚勇七营屯长安”,“渡渭连破贼于白起营、马家埠、白吉原,邠州平,陕回西趋”。马家底的马姓家族是不是清代回民起义军后代,后逐渐入乡随俗,改为汉族,我们不得而知。
  马家底的马姓人家,大多都养羊。先是一只一只地买,后来大羊生小羊,小羊长大再生小羊,羊的队伍就这样壮大起来。放羊的人多在红岩河南岸的凉山、北岸的白草山。羊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是一大群,放羊的人早上出去,晚上回来,也就合了群。当羊在山上吃草的时候,羊就成了一大家子羊,放羊的人也就成了最能说得来的人,羊在山上吃草,人在碱塄边上闲扯。天刚刚黑,羊就从山上咩咩地叫着下来,每家的领头羊站在一边,各家的羊群也就分开了,在自己主人的带领下回了家。堂学和他的父亲,就一直干着放羊的营生。他腰里缠着划子绳,一手拿着放羊鞭子,一手拿着短把头。每次在山上放羊,都会收拾一捆柴火,然后背着回去,这叫“放羊挖药砍柴”“三不误”。
  马家底对面的山之所以叫凉山,是因为山沟下的一池活水。水从岩上的石板缝里静静地冒出来,顺着石岩的纹路流下来,流在池子里。水冬暖夏凉,池子总是满的,但不往外溢出,池子有多深,没人知道,看上去是一潭绿墨。凉山是过去农业社的主要粮食产地,每年快到夏收季节,农业社就拉了粮食,牵了牛马,带足劳力,在凉山的大场上安營扎寨,收割和碾场得花去近一个月。男人们把麦子一捆捆地从地里背出来,拉到了场里,套上碌碡;女人们做饭拾麦,赶上天气不好的时候,也拿起镰刀哧噜哧噜地割个不停。麦子碾完了以后,再用牛车把麦子一车车地拉回来,牛车在前面走着,人们扛着农具在后面走,只有一个个麦草垛守着冬天的凉山。冬天里有人要给牛铡麦草,凉山离村里远些,农业社就分了十几头牛拉到凉山场上的饲养组去喂。几个大麦草垛,经不住牛群日夜地饱餐,等不到第二年的青草上来,就剩下个垛底。
  史姓主要是金锁、群才、平顺、长长四兄弟。我第一次看“灯影子”,就在平顺家。“灯影子”就是皮影戏,我们农村人习惯了,就一直这样叫着。平顺他父亲去世了,八十高寿,儿孙们给老人演“灯影子”,也是给村里人演,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坐在碌碡上的,有站在场边上的,也有蹲在板凳上的,就等着“灯影子”开始。“灯影子”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有好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听母亲说,平顺他父亲曾在黄埔军校读过书,给国民党当过勤务员,在国民党部队里受了辱苦,跑回来后埋名隐姓多年才娶妻生子、下地干活和上街赶集。老人晚年,留有一把未经雕饰的白胡须,不时用手捋几下,看上去有几分仙气。老人去世后,棺椁为上好松柏,重底重盖,精雕细刻,彩绘油漆;葬服绫罗绸缎,里三层外三层。儿孙献猪献羊,披麻戴孝,亲戚赠旌赠帐,乡邻敬香敬纸,吊祭隆重。   金锁是唢呐手,南北二塬走俏吃香,当地人叫“吹手”。在农村里,无论婚嫁还是老人去世,都喜欢图个热闹,俗称“红白喜事”,一般都会邀请唢呐手前来助兴,吹吹打打。只要有人办喜事,都会邀请他们前往。竹竿的唢呐,竿皆十孔,铜喇叭,手指按孔成调,功夫皆在于口、指、气的功底。他的弟弟长长多和其他人操持管、板、鼓、弦诸乐器,就组成了一个唢呐班底。尤其是在丧事上,《羯鼓曲》《雁落沙滩》《祭灵》之类老曲牌更是赢得周边来随礼的人的阵阵喝彩。父亲葬礼的时候,金锁哭成了泪人。他一会儿吊孝,一会儿给坟上培土,后来拿起了长筒的唢呐吹起了《祭灵》。他凸起的腮帮,像一个小皮球,布满泪痕的脸庞顿时红一块紫一块。两只眼睛瞪得巨圆,哀痛的曲子幽怨地在山间回荡。唢呐声中,是一群群来送行的人,老唢呐送走了许多人,为许多人的离去吹响了唢呐,而后人们这时又来默默地为他送行。力壮的男人们给坟头上一锨锨地培土,妇女们却站在一旁抹着眼泪,甚至比自己的老人逝去更加伤心。
  群才是现在史家河的村支书。他早年在镇上的拖拉机站上班,后来站里没有了产业,就做起了买卖,积累了一些积蓄。当选村支书后,他在县镇政府争取了资金,给村里修路。他从小生活在史家河四组,吃了不少山高路陡的亏,所以他最明白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四组通往塬上旺安村的路加宽了,改变了几十年来机动车不能行驶的历史;一组北坡通往镇上的路也铺上了石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子路。这些,在史家河村老百姓的心里,原来都是从来不敢想的事情。
  群才的媳妇原来一直住在村庄里,后来也搬到了镇上的拖拉机站。她会做一手好茶饭,尤其是当地叫作御面的吃食手艺,更是令人赞叹不绝。御面原称淤面,别于凉皮,是豳地水土特有制品,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善于烹调,贤美聪慧,后古公亶父由豳地迁入西岐,御面的制作工艺也在西府一带流传了下来,但因各种原因,更为了今日的凉皮。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亲自来到祖地豳国朝拜,钦点其曾祖母创始的御面吃,由此淤面就改名为御面。相传唐朝大将军尉迟敬德在古豳州代职垦田时,曾将御面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品尝,后被钦定为御膳房专用食品。清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逃到西安,还亲点了邠州御面品尝。慈禧太后对御面倾情有加,来源于她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豳地的历史和《诗·豳风》颇有研究,她还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并被淤面制作过程中的“洗、淀、炼、蒸、切”的工序所吸引。就是这种吃食,自周至今,几千年来仍被民间的妇女们所传承,尤其是在适逢佳节之时,餐桌上必有御面,这也是招待亲戚朋友的上好食材。
  这些年,马家底的人都慢慢富裕了起来,羊一群一群地賣,从原来黑而低的窑洞搬到了新房,买了摩托车。但也有年轻人不好好读书,过早地失学后走上社会,干力气活吃不下苦,干轻松活没本事,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偷偷摸摸地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马家底因此成了派出所经常半夜来捉人的地方,但是十次来九次都扑空,这些小年轻都顺着河滩里跑溜着不见了踪影。上次还听村庄里的人说,马家底那谁谁家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挣下了零花钱,后来和出了五服的叔父的妻子有了大逆不道的奸情,被人发现后差点打断了双腿。后来两个人就商量了下,趁着天没亮,一前一后地离开了村庄,私奔上新疆的戈壁滩种西瓜去了,几年里杳无音讯。这件事让马家底曾经沸腾了一段时间,可是让那谁谁丢尽了人,老汉后来走路就一直没抬起过头。
其他文献
翻阅不久前的《生活》杂志,看到一个名为卡尔特哈尔(应该是这样,准确的名称是Caltojar)的西班牙小村庄的照片。这个村庄位于马德里西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外,人口为两百零七人,全村只有一部电话。人们靠种豆子或牧羊维持生计。是个非常平凡的村落。  这么一个平凡的村子被登在《生活》上面,是因为村民们亲手将村里所有的墙壁都画上了毕加索的名画,从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到名作《格尔尼卡》都有,水品之高更是令
期刊
前面诸章略述协和医院的百年历史,为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主角“协和大院”所具有的极其深邃、独特,甚至可以说极其惊艳的厚度。从本章开始,我们将正式推开协和大院那扇已历经百年沧桑的大铁门,步入大院中,看看她的花与草,听听她的人与事,体味她的冬夏与春秋。  近日某网上挂着的一则售楼消息,可把我们大院的人笑翻了:说是协和大院里有一户卖了一套四层的单元房,顶层,东南,128.5平方米,价一千多万元。是的,我
期刊
雨,你是清明节亲人飘飞的眼泪?风,你是路上行人断肠的哭泣?  清明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早上莫名地醒得早,而且竟然感觉伤脚骨折处竟是如此疼痛,即使睡着也隐隐作痛。昨天因为伤膏过敏,我想放弃继续去医院贴膏药的治疗。然后,现在这难以承受的伤痛,迫使我离开温暖的被窝,因为我今天答应妈妈一起上去清明祭祀。于是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先去医院换药,然后看时间再开车上去。  老天似乎很懂人的心理。出门还只是阴沉的天,感
期刊
当我沿着河流,寻找关于故乡的时候,前世与今生的相逢让我感受到你的柔情,有句诗很应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到达徐州的那天,夕阳很好,橙红温暖的光像给整个城市勾了一道边,鲜明地映在我的眼里。  因为手术的程序过于简单,便没有办理住院手续。时间还不算晚,我看着母亲,讨好般说了句:“我想去云龙山,许个愿。”云龙山因为傍晚的缘故,整座山都很静。许愿树旁有卖红绸带的,我莞尔一笑,用毛筆沾着墨水,
期刊
“父亲”这个词,想来对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是对我而言,他曾切切实实的陌生过。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生存,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那时的我小到还不会叫“爸爸”,所以对于他从我身边离开的事实,我无从感知。  我和他就这样隔着山南水北,没有WiFi、没有QQ、也没有微信,甚至连个老年机都没有。极少的相见让我对这个一回来就想一把抱住我的男人感到恐慌。我开始不解,不解他为何来去都匆匆。我对他的归来会期盼兴
期刊
我曾经梦见过一座湖。  那是一座宁静的湖,带着些许芬芳的草木气息。天空是澄澈的,云彩随风漫无目的地闲逛着。湖岸旁泊着一棹木舟,湖边绿草如茵,到处都洋溢着轻松和自由。  那边是一栋小木屋,屋子不大,却有一种温雅的风气。屋里有一个男子,儒雅的脸上带着些沉稳与安宁。他有时站在屋边静观涟漪微泛,花谢花开,有时乘一叶小舟在湖上云游,有时逆着阳光品味自然的魅力,有时迎着清风享受人间的快乐。  他随手写一写感慨
期刊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欧洲一千年所发生的事。一百年前,我脚下小区的这片土地是荒郊僻野,一百年后已是高楼林立。然而,我们的生活一如往日,像一条河一样静静地、平凡地向前流淌,波澜不惊中,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  一百年前,在江苏南京郊外,有一户很普通的船上人家。过了几年,他们家娶了媳妇。当第三个儿子出生时,国共内战正酣,老百姓本来缺吃少穿,多了一个人就等于多了一张吃饭的口,于是孩子的妈妈狠了狠心
期刊
从前,我穿越那片油麦地,是寻常的生活。如今,我穿越那片油麦地,却是不寻常的珍稀。近了,近了,那片油麦地依旧灿烂,我却无暇流连。  姥姥病倒了,一听到消息,我便赶忙奔回老家。空气中夹杂着刺鼻的药水味,扑面而来一种莫名的紧张,穿过人群来到病房前,望见母亲那憔悴的背影。“妈!”母亲擦拭眼角的泪珠,转过身,说:“你总算来了,姥姥念叨你好久了,赶紧进去看看!”  我害怕了,怕内心早已坚固的城墙在姥姥面前瞬间
期刊
论起动物与人的亲近程度,狗首当其冲。猪羊兔等,尽管也被人饲养,但都只能拘囿于属于自己的圈栏之中,绝不可在主人享用的客厅游来荡去,向主人耳鬓厮磨地撒娇,甚至蹲坐或匍匐于主人的卧榻之旁,目击或偷窥主人的隐私,唯有狗拥有这样的特权。主人赤身裸体地换衣服,颠来倒去地清点钱数,小心翼翼地藏匿金银珠宝,及至放纵于床笫之欢等,从来都不刻意回避狗,这使狗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然而狗的嘴巴比保险柜还要牢靠
期刊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  未曾在光阴车轮滚过的罅隙刻意地捡拾曾经,也未曾将此归咎于今人时常叹咏的“生活快节奏”——仿佛能就此将我的无情一笔抹消。某日我细细思索,发觉我的确是无情的,幼时的玩伴如今只剩下依稀清楚的脸,曾经的欢笑如今只能勉强拼凑成碎片。此之谓无情欤?甚矣,无情也!  不常回忆从前的日子,所以连缀不成那样完整真实的记忆了。只是在某些瞬间,比如洗澡时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中,突然从镜子里瞥见自己稚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