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得到众多老师青睐,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能有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不同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加深学生个体的理解,实现个体间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与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关注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关注课堂的热闹,忽略合作学习实质,导致学习有形无实,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现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进入主题之前先分享一次教学经历:
  在一次圆柱相关知识整理复习中,我出示了一个高为6分米、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桩,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给这个木桩刷上油漆,刷漆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分米?学生普遍按照:
  π×22 π×22 2×π×2×6
  =4π 4π 24π
  =32π=100.48(平方分米)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认为单求它的表面积这样做可以,但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就不一定,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不同的情况。问题很有价值,我顺势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将木桩置于不同生活情景中表面积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在分组学习中,学生讨论积极,展示了不同情况,重点展示以下两种:(1)当木桩作为公园里的一根木凳,刷漆的面积为上表面和侧面。(2)当木桩作为建筑的支柱,刷漆的面积为侧面。
  我引导学生小结:遇到问题时多问问自己:一定是这样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一定要考虑生活实际情况。比如:求圆柱的占地面积,只计算下底面;木桩在地上滚动一周,求滚动的面积,只计算侧面等。
  我顺势追问:开动自己的脑筋,和小组成员一道找找生活中除了木桩外,还有哪些问题具有圆柱形木桩这样的情况呢?
  又一次激烈讨论后,学生得出:(1)在生活中,圆柱形的玻璃鱼缸上底面不计算,圆柱形饮料瓶的包装纸只计算侧面,露天水池涂水泥部分只计算侧面和下底面,烟囱只计算侧面等情况。(2)不但圆柱形的表面积需要考虑生活实际,其他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表面积计算也是一样的。
  接着,我借助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完成各类图形表面积知识点的全面整理与练习。
  无疑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由一道题目的疑惑,在教师相机的追问导学中圆满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反思整个教学,我认为要实现合作学习由形走向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置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形式在于有效群间互动,因此合作内容的选择是关键一环。
  (一)设置开放性内容
  要实现有效合作,开放性内容设置是诱发孩子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源泉。本节内容正是为孩子设置一个可供质疑的机会,为孩子留下反思空间。看似平常的问题,走进生活会有截然不同的思考。如果仅为单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即使合作,也不会有后面深入思考,将学习内容连成一条完整的思考线。因此,开放性内容设置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二)设置递进式内容
  学生学习不仅是单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探究中形成完整知识链条。本节内容学习结合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实时抓住时机,以问题为引领,给予孩子递进式探索思考。正是有效递进内容的探究设置,让孩子在步步探索中完成知识链条,如果为了完成本题目,价值不大。
  二、精心选择合作学习时机
  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无任何情境创设的情况下,一下子就进入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成为“做作业,对答案”的呆板形式。本节内容教师依据孩子的疑惑实时创设情境,让孩子走进情境中开展合作探究,学生趣味浓厚,学得扎实。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要合理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在情境的支撑下让学生产生疑惑、遇到学习障碍,老师智慧捕捉孩子学习的困难点、盲点、误点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才合理有效。
  三、精心培育合作的习惯
  在本节课上,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学有所获。反思課堂除了内容选择和教师导学以外,还来源于日常合作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团队学习,需要彰显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建设好学习小组,组内人员除了明确合作任务分工以外,还要花大力气培育孩子的合作习惯。特别是教会学生面对问题时如何独立思考,养成学习反思与追问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面对别人的讨论发言时学会倾听理解,既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更要把倾听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共同学习时要学会出谋划策,学会拟订探究计划,制定探究方案,形成合作实践能力。只有人人动手,积极思考,倾听理解,质疑反思,相互协作,资源才能共享,学习才有收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热情与动力,更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只有努力探索,科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简便计算是学生数学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简便计算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当前,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定式思维、举一反三能力欠缺,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简便计算训练,让学生灵活掌握计算规律,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简便计算 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计算技
关于MEMS结构疲劳特性的研究报道中,典型的研究疲劳的方法是基于观测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的,如一种扇型梳壮驱动器用来产生循环的拉压作用,以此可以观察Si梁结构的裂纹的扩展情
摘 要: 要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语言,灵活运用规范数学语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作者结合前期所做的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现状调查,就培养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提出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能力  笔者从教以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小学生学习了一定数学内容后,难以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或结果不敢质疑等。
摘 要: 小学数学研究的是基本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几何图形、长度的认识等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和人们日常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数学中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使问题简单化,让小学生初学数学便产生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针对数学中广泛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探讨其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运用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培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能力培养 意义 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預”可以让人未雨绸缪,可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预”对于小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重大的变革,作为重要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运用  進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
摘 要: 新教育理念和不断普及新教学方法使教育不断得到革新,有助于创新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前提是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生活式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尤其数学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认识到数学的奥妙,应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學 策略实践 图形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理念得到不断普及与
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将“问题解决”列为数学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考”共同构成相辅相成的总目标四大板块,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就是问题解决目标之一。  然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依然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易学、易懂、易运用是教学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以感性材料促具体与抽象的转化;用对比与类比辨别概念的差异;剖析关键词语,深化概念理解;以新旧概念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概念的升华。  关键词: 数学概念 转化 对比 迁移 运用  数学概念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