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习得真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高中语文阅读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是为了不教,也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巧借学生之力,才能使学生习得真经,收获共赢。下面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理解。
  一、激活文字,调动学生的想像
  高中的学生无论从书本上还是自己亲身体验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眼下需要做到的只是用简洁的语言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要学的教材之间建立联系,使一行行文字活起来。如果他们没有展开想像的翅膀,就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境界能力根本就提升不了。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整个课堂也无生机。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让学生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二、用最“经济”的笔墨因势利导,突破学生自我范囿
  学生为什么喜欢韩寒、郭敬明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却敬而远之?是因为鲁迅与学生们的关注取向,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教师需要用最经济的笔墨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突破已有知识能力建构的层次,提升认识从而达到心灵上相通的认知境界上的升华。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充溢着情思,似乎在话家常,平淡无味,可有可无。我问学生:是谁告诉了小妹关于阁子的事?有的说是父母,有的说是去过姐姐家的亲人,也有说是姐姐的。这时我又问谁最有可能讲家里的这些事,你从课文哪儿还能找到依据。学生议论非常热闹。一些住校生马上想到了姐姐。因为他们一两周才回一次家,回家后总会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事无巨细的告诉家人,有其他最感兴趣的事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又马上想到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保持着梅侍萍生前家中陈设和不开窗习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归有光的这种“电报式”写法在我们学过的哪篇外国小说中也运用到了呢?有一个同学情不自禁,喊道《老人与海》。同学们恍然大悟,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如果不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冲动,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么“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学生只能原地徘徊,独立阅读的能力素养就得不到提升。
  三、放低姿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一个“谦虚的初学者”。要尽量让学生说出你讲的内容。在引导适度的情况下,放开手脚,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尽量让学生去讲。讲了学生也不会,教师更不要去讲。教师讲的应该是学生能理解的又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新课改的语文教材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讲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涉及到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里面的“推敲之说”。同学们的质疑声是接二连三。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解读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论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
  教是为了不教,少教才能多學。只有巧借学生这股东风,才能使学生手捧“真经”。如果我们能激活文字,给每一个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最“经济”的笔墨因势利导,突破学生自我范囿,才能扩大学生的视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放低姿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才能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英语学习殿堂的钥匙,这种兴趣的趋向越强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也就越强烈,才算真正达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此,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一、当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比较短暂,一般15到20分钟的时间。注意力容
期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等各项活动,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加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自然性等一般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单兵作战”,致使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得不到锻炼和增强。近年来,结合学校教学纲要内容,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
期刊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价值观之下。教师教,学生学,教師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这种评价观,已经失去了它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因此,我校在开展“导放式教学”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对“导放式”课堂教
期刊
何克抗教授在2008年11月《小学语文低、中高年级段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讲座中指出:打写(或手写)环节是落实“文字运用为中心”,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根本性改革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跨越式语文教学中不管是低年段的“识读写三结合”模式,还是中高年段的“分层次读写”模式”或“单元型读写”模式,扩展阅读和打写(或手写)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少了其中的一个环
期刊
当今初中音乐教学的形式还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兴趣不浓厚,因而导致音乐课枯燥无味,失去了音乐课应有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活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孔子学院都开到了大洋彼岸,外国人都开始崇拜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人自己却将它忽略、丢弃,可喜的是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而我也参与了进来,走进经典,品味经典,教授经典。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经典对于语文教学和德育的重要性。  一.中国国学经典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学时,即要灭亡了。”当看到这句话时,第一反应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
期刊
电子白板功能众多,如能充分利用,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在历史课中,我是如何使用电子白板的。  一、在文字中的运用  第一,遮盖、刮奖刷、掩藏、拖拽功能在文字中的运用。  遮盖的形式是用填充的图形把答案遮住,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再把图形拖开,看看答案对否。  刮奖刷的形式是把答案用图形工具栏中的刮奖区进行遮盖,学生说出答案的同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学、乐学。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
期刊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上语文课,主要由有三大活动形式构成:一是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说,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悟;三是听,让自己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可见倾听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  一、让孩子明白“听”的要求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说学生要认真听,但是怎样做才算认真听呢?怎样做才是精力集
期刊
何为“导学案”?“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导学案其实不是主体目的,它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是我们实现从低级课堂向高级课堂过渡的载体。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提倡使用导学案,就是为了以后不使用导学案,以实现“教”和“学”的完美转身。从这个功能上讲,导学案的“渡船”功能显而易见。  何为“惟学”?“惟”为思考、慎重考虑之意。《说文》中云:“惟,凡思也。”引申为“崇尚、推崇”之意。“学”则含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