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知行 超越梦想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会,古称“冈州”,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学派发源地之一,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与此相呼应,今日之新会,教育卓见成效、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新会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把教育作为惠及民生的头等大事来落实。三十多年来,新会教育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大跨越:固本强基,率先跨入基础教育先进行列;创强提质,在江门地区率先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争先创优,2014年12月通过验收,被评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启迪知行,超越梦想”教育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新会全力推动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收获精彩连连。
  上篇 特色,新会教育突围的必然选择
  当时间踏入2008年的节点,新会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新会教育迎来了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在欣喜之余,新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也陷入了沉思:后教育强区时代的新会必然会选择“创建现代化先进区”作为下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教育创强”已经解决了新会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那么“创现”必然是以内涵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但切入点在哪里?路径如何选择?推进策略又应该怎样?这些问题令到他们夜不能寐。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
  难题就像翻越一座大山,要解决它,必须要有登上山顶的勇气,“特色发展”恰恰造就了新会教育突围腾飞的良机。而破解难题的过程,也将最终成为新会教育最为宝贵的财富。
  1.区域教育文化理念提升的推动。新会乡贤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思想、教育思想不仅是新会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新会教育发展的鲜活素材。新会区将“启迪知行,超越梦想”确立为新会教育的文化理念。“启迪知行”着重体现教育过程。启迪者,启发引导也;知行者,知识学问与行为实践也。此句含意是:新会教育要以家乡名人梁启超为典范,善于启发引导(含教人与自省),知行合一,智圆行方,壮志凌云,追求卓越。“超越梦想”着重体现教育目标。超越者,超出、超过也;梦想者,理想、愿望也。人人有理想,事事有目标。以此作为新会教育文化理念,既弘扬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揭示教育本质,又明确教育目标;引领全区教育改革创新,争当一流;指导全区教师德艺双馨,教书育人;激发全区学子志存高远,成人成才,为全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在某种意义上,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精神内涵的培养。这种精神包含的元素极为丰富,比如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协作精神,以及挫折耐受力,等等。这些精神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习各种技能的内在动力。而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内涵的培养提供平台,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予以指引,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特色发展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与服务。因此,选择学校特色发展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是新会教育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的现实需要。
  3.学校之间的均衡需求。均衡,已然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对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无疑是明智之举。教育的优质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标准,而是基于个性的特点,使每个人的潜力得以最充分、最优质的发展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所以,优质均衡不是质量的同一,而是要基于差异。为此,新会教育以特色创建为路径,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以此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本领的兴趣,促使每个学生主动、自觉、探究式地学习,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个性特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新会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中篇 引领,区域特色打造的必由路径
  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后,新会教育从注重硬件建设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内涵发展将是教育的新任务与主旋律。什么才是真正的特色?对于特色教育的定位,新会结合浓郁的侨乡文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读。所谓特色,就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魅力。所谓特色学校就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广泛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和其他学校认可的学校。而新会教育区域特色就是指源于乡贤梁启超先生治学、办学理念指引下,承接深厚历史文化和独特区域人才优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思路,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发展,力求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性、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多元新局面。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特色定位愿景指向◆
  特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一般是以“合格 特长”的模式实施,其中“合格”是基本模式,也是基本要求;“特长”则是一种独特模式,要由学校的特色来决定,这种特色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始终立于教育发展的潮头,形成一枝独秀、唯我独有的良好格局。新会区教育局局长梁凤琼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特色教育有四方面的优势表现:一是有特色的教育往往更能使学校在师资、生源方面富有吸引力,并在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学校办出水平和质量,取得更大效益。二是特色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手段,改革教学思路,使教育形式多样化,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特色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能适应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四是特色教育更有利于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拓宽办学路子,扩大社会联系和交往,有利于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在社会效应方面,特色教育也逐渐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的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全景指引◆
  新会在特色教育打造方面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层次推进。特色项目是指学校经过若干年努力,基本形成自己的单项性特色项目,这是初级阶段;学校特色是指在单项性特色项目基础上进行拓展,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风格,这是中级阶段;特色学校是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在具有较为鲜明办学风格的基础上,形成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学校,最终打造成区域教育的品牌,并为社会所广泛关注,这是高级阶段。新会要求每一所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从学校传统的积淀中开拓创新,创出本校的特色品牌。
  前瞻性。学校特色的确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办学特色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多样性。每一所学校历史积淀有深浅之分,办学条件有优劣之别,在特色学校建设中不可能是同一模式。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选择、培育特色,做到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独特性。学校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应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
  渐进性。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层次有序推进,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可直接瞄准“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目标进行创建,而一般学校则应从单项“特色项目”起步,循序渐进。
  稳定性。学校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氛围、教育教学方式、学校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所体现的精神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学校应做好长期规划,切忌朝令夕改。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充实与完善的过程,并促使办学特色能持续保持和不断发展。
  普及性。坚持把特色教育的普及性放在重要位置,广泛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到创建特色学校活动中去,让全校学生分享本校的特色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
  共识性。学校创建的特色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得到同类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
  ◆系统思路微景指导◆
  翻开《新会区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实施意见》《新会侨报》《新会区教育教学改革文集·特色教育》等资料,你会发现新会区在特色教育的发展中很注重细节上的打磨,对于推进创建特色学校的系统举措有着细腻与清晰的思路。
  强化领导职能。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有效地对新会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区教育局成立“新会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新会区教育局局长担任。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质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具有科学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的校长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至关重要。因此,新会区要求每一所学校相应地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统一明确思路。新会区要求每一所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有关加强特色学校建设的文件,明确创建特色学校的四大意义:一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三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努力使全体教师确立三种意识:一是特色育人意识;二是特色强校意识;三是特色创新意识。此外,要明确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题立项、逐步提高的思路组织实施创建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素质优良、教有所长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学校要十分注重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练就一两项“绝活”。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教师努力追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提高特色育人本领。只有打造一支优良的特色教师群体,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
  构建科学机制。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作保障,因此,学校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特色建设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导向机制,形成“人人关心学校特色建设,个个参加学校特色建设”的局面。二是建立活动机制,以活动为载体,为展示学生特长,凸显办学特色搭建平台。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特长教师、特长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对在创特色中成绩突出的师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师生创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注重开放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取得家长、社区的支持和配合。积极争取社会名流、学者专家、家长等各界人士对学校特色创建提供帮助,聘请他们作为顾问、指导教师,邀请他们举办讲座、报告会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特色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实践统筹进程指南◆
  2008年,新会启动“创建特色学校工程”。在伦文钜小学召开了“新会区特色教育现场会”,举办特色教育成果展。区内各学校组织干部教师学习有关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各学校结合各自优势开始特色教育实践与探索之旅。
  2009年4月,成立“新会区学校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新会区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实施意见》。
  2010年9月,下发《关于特色项目学校评估的通知》文件,在全区开展特色项目学校评选。
  2011年5月,承办江门市特色教育工作现场会,会议展示了会城创建特色学校的成果。
  2012年9月,举办“新会学校内涵发展主题研讨会”。
  2013年,进行第二批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评选。
  2014年,以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抓手,全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内涵。
  2015年10月,加大对学校特色教育的投入,10所学校通过现场PK各获得10万元特色项目专项经费。   下篇 多元,新会教育特色呈现的必得成果
  一拳拳、一掌掌,黄冲小学学子们击出了攻防兼备、刚柔并济的蔡李佛武术特色教育;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薄纸,在一双双灵动的巧手下,剪出了河南小学栩栩如生的剪纸特色;一个小小的银球(乒乓球)挥出了伦文钜小学的办学活力;梁启超思想与书法的绝妙融合,引领茶坑学校走进了CCTV的舞台;当体育遇上曼妙的舞姿,释放出城郊小学别具一格的魅力……在新会,每一所学校都立足本校实际,以特色教育为契机,激发教育的新活力。截至本刊采访时,新会区共创建市、区特色学校33所,特色项目39个,其中尚雅双语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学校,平山小学由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游泳)网点校,初步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体艺特色和生态教育特色三大与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特色教育品牌。
  ◆传统文化活力盛放◆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延续、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为此,新会坚持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原则,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时代的潮流背景中。
  新会一中:勤立命,孝安身。
  走进新会一中的校园,青年学子身穿整齐鲜亮的校服,脚踏最普通的运动布鞋,这里没有名牌鞋服,更没有流里流气的奇装异服;男生统一留着军人般的短发,显得阳光刚毅,女生不是留着短而清爽的短发就是高高梳起马尾辫,显得青春逼人。这里没有任何时尚,但这里流行的是简洁美,讲究的是行为博雅,洋溢的是青春与书香。这些良好的校风学风,正是得益于新会一中养成教育的深厚底蕴。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基于此,学校注重吸取传统家训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提出“勤立命、孝安身”的孝道文化,举办“孝心之星”全校评选活动,每届评出孝心之星25名,目前已经评出7届孝心之星。新会一中还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爱校教育系列——利用每年校庆开展“校友成才讲座”“优秀学子介绍”等活动,开展爱国主旋律教育系列——如开展 “一二·九大合唱”、纪念“五四”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
  新会华侨中学:爱国爱乡,自强不息。
  徜徉在新会华侨中学校园里,你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爱国乡亲的名字命名的大楼和馆室,如三友堂、求真楼、勤静楼、育德池、五景楼、澳门同乡会楼、陈经纶楼、利荣康楼、华济楼、莫耀强楼等,这些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无不倾注着海外华侨华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是广大侨胞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热心教育的真实写照。华侨中学利用华侨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展特色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氛围。如学校如实地记录、宣传侨胞造福桑梓的事迹,传颂他们捐资办学的感人故事,编写了记载华侨历史和校史的校本教材《新会华侨华人史话》《五十年的足迹》,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此外,作为历史悠久的侨校,新会华侨中学承担着加强海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侨乡教育风采的重大责任,成为宣传侨乡成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窗口式”学校。据统计,从1982年起与外事部门联合举办了16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尼等地的华裔青年夏令营活动,营地就设在学校。华裔青年与华侨中学学生一起学习汉语、中国历史、地理,一起练习中国书法,一起感受中国音乐、舞蹈与武术的魅力。同时华侨中学学生陪伴他们一起寻根问祖,接待他们走进家庭。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华裔青年对祖辈故土的认识,也教育了学生,增强了他们爱国、爱乡、爱校、爱家的责任心。
  黄冲小学:习武强族,德艺双馨。
  蔡李佛武术中蕴含了大量的武德教育元素。蔡李佛锄强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发展历史,蔡李佛拳名字的由来,蔡李佛武术的伦理、哲理、医学、艺术等思想均是良好的武德教育内容。“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则是其中的精粹之一。崖门镇黄冲小学通过武术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武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弘扬优秀的蔡李佛传统文化。一是充分利用弘扬陈享的以武强族、强身健魄的精神,开展武术精神教育;二是利用“蔡李佛”拳术的名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三是针对“蔡李佛”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此外,黄冲小学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举行“武德”讲座,宣传蔡李佛武术精神,倡导习武先习德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参观蔡李佛洪圣始祖馆,学习陈享公“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的文武大略,了解陈享公一生的光辉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学斗志。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多次举办陈享事迹演讲会、手抄报展览,武术主题晚会、班际武术比赛等活动,使陈享的事迹及蔡李佛拳深入人心。
  圭峰小学:经典启智,书香人生。
  “书香校园”圭峰小学每个学年举办大型读书节活动。学校成立了书香文化节,每年4月,开展以“经典启迪智慧,阅读点亮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一年级开展了“热爱母语,快乐识字”的游园会活动。游园会的游戏丰富多彩,有打牌游戏 、踩字过河识字、拼拼乐 、捡豆豆、 猫捉老鼠、爬山、我是寻宝大王……二三年级进行精美的书签制作,手抄报展览,学生通过自己精心地设计、绘制,尽情体验着阅读带来的快乐,充分展现着阅读带来的智慧和才气。为了让书“走”起来,让阅读快乐起来,三至五年级举行“好书共享”活动。活动前,学生把自己闲置的书交给老师,一本书换取一张“好书共享”券,多交多换。活动时,学生拿着共享券到各个摊位上去寻觅自己喜欢的书籍。换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坐在树底下、台阶旁,甚至是游乐场的木马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此时的校园,欢乐弥漫,书香四溢,智慧浮动。一到四年级还举行经典诵读比赛,五年级进行国学小达人比赛,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和才华。通过比赛,孩子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为了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圭峰小学发起亲子共读倡议,要求父母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填写记录卡。每班根据记录卡的情况进行评选,一等奖被评为书香家庭,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感受共读和成长的惊喜。另外全校还开展图书角评比活动,现场作文比赛等活动。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国学诵读教程,印发了各年段的经典诵读内容,其中:一年级《笠翁对韵》(选读),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增广贤文》(选读),六年级《论语》选读。另外,还增设古诗文诵读,一到四年级诵读《小学生古诗词75首》,五六年级诵读学校选编的《小古文诵读80篇》。学校将经典诵读列入早读内容,并制订好经典诵读的方案。学校还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深入认识国学,了解吟诵技巧,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句读节奏,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营造了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新会实验小学:经典育德,以文化人。
  新会实验小学则以“经典育德”作为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来开展,不仅把“经典育德”特色教育物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元素,还为每个年级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内在修养和外在德行。
  走进实验小学的校园,从楼道到校内围墙,一砖一瓦浸润文化气息,每一面墙都是一首教育的诗。据介绍,为了营造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学校翻新了操场旁的围墙,并把《弟子规》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围墙上,各班教室的走廊均设立专门的“每天弟子规”教育专栏,力求把《弟子规》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把《弟子规》的教育洒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还多次举行《弟子规》诵读比赛、编排国学操、睡前听经典故事、听音乐写经典名句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为使学生把圣贤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学校设计印制了校本教材——《新会实验小学〈弟子规〉生活力行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把《弟子规》的内容细分为“生活自理、孝顺父母、文明守纪与勤奋好学”四个篇章,家校结合,将读、讲、练、悟、行融为一体,学生每周、每月和家长一同身体力行《弟子规》。为了使《弟子规》的诵读学习深入每一个家庭,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教育,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力行《弟子规》,学校还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时间,邀请市教研室的老师为家长们开展《弟子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开展“阳光暑假,快乐阅读”的读书活动和“读好书,行好事,习礼仪,报亲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上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体艺特色热情奔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怀,而且要增强人的体质、塑造人的健康体魄,提高审美的意识与精神人格和品质境界。体艺特色教育,能够开发学生体艺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一项特长,若发展成为爱好,则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新会区五和小学足球、伦文钜小学的乒乓球、平山小学的游泳和铜管乐、城郊小学的体育舞蹈等特色项目响誉五邑地区。
  伦文钜小学:练球、练人、练精神。
  在伦文钜小学乒乓球活动室,十几个的身影矫健的孩子,正在教练的指导之下,努力地进行乒乓球对抗训练,他们或“摆短”,或“扣杀”,或远距离对拉七八回合,煞是精彩。在记者看来,这些孩子的球艺真精湛,俨然是专业队的水准。激情的汗水从额头流到了脖子上,上衣已湿透,但孩子们仍然聚精会神地享受着练球的乐趣,没有丝毫松懈。伦文钜小学在“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理念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中外练球技,内炼品性,真正让学生“习一身球技,养一生品性”,最终达到“练球、练人、练精神”的目的。一方面,学校配备了专业的教练队伍,开发了初级、中级、高级校本课程,编排了乒乓球训练操,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乒乓球教学;一方面,为了让乒乓球特色教学凸现其独特的魅力,建立“梁秉枢乒乓球培训中心”,成为新会区青少年乒乓球培训基地。学校乒乓球队每年都参加许多大型的比赛, 如“中国体育彩票”杯、“青少年锦标赛”、“明日之星”杯、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华山泉”杯、“传统项目”赛,等等。
  五和小学:踢出健康体魄,踢出睿智少年。
  走在新会区大泽镇五和小学的校园,你会为这所“足球学校”充满快乐与活力的足球文化所感染。这里不但有一座座金色的足球赛奖杯,还有“足球英雄”;全校所有的师生全部参与足球运动,每人一个足球……在这里,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足球梦,那就是从五和走出一批有作为的足球少年,甚至是未来的“市脚”“省脚”“国脚”。作为江门市和广东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五和小学以“踢出健康体魄、踢出睿智少年、踢出坚强团队、踢出活力校园”为理念,让自编自排的足球操玩转大课间,让足球课程进入每一个班级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简单初步的足球技能,掌握初步的足球知识,了解足球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热爱足球运动的情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拼搏、勇敢竞争、团结合作的品质,并把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力量,迁移至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中。学校少年足球队多次代表江门市与中山、珠海、澳门、梅州、福州等地的少年足球队交流切磋,2014年7月,荣获2014年广东省传统项目学校男子足球(小学组)锦标赛“优胜奖”,足球成了学校的凝聚力所在。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新会体艺特色教育,体艺特色的活力使得新会的学子们放飞个性,放飞心灵,拥有超越自我的精神。记者相信,这种体艺特色教育若干年后必将最终使学生的生命个性得以最充分的“怒放”发展。
  ◆生态教育蓬勃绽放◆
  生态教育是一个区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本土资源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虽然生态教育本义上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实现生物的持续发展,但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度的外延。对学校而言,生态教育是全面优化教育资源,构建一种先进、科学、高效、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同发展的教育。在新会,学校的生态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还教育本来面目,让学校固本求真,让师生各安其位,让教育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新会不断挖掘地方资源,积极构建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特色教育体系。如茶坑学校和梁启超纪念中学依托地处梁启超故居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开展梁启超文化教育;罗坑镇罗坑小学以“竹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君子”品性;崖门交贝石小学开展海洋生态教育;天马小学毗邻小鸟天堂,致力构建爱鸟护鸟的环保教育课程;源清初中挖掘本地龙舟节文化和祠堂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展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还有华侨中学的华侨文化教育、南竹柏顺小学的红色老区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此外,新会还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将丰富的乡土资源与侨乡独有的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入特色教育中去。
  天马小学:我与小鸟同成长。
  由于毗邻闻名天下的“小鸟天堂”,天马小学提炼出“传承爱、领悟爱、表达爱”的办学理念。以“我与小鸟同成长”为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以及文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意识。少先大队向全体少先队员提出了“让鸟儿和人类共享蓝天”的倡议,各中队分别召开主题中队会,并通过板报、绘画、手抄报、调查日记、搜集资料等形式,了解鸟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和对人类的贡献;活动课上,让学生说鸟、画鸟,并向学生进行爱护鸟的知识培训;双休时间,让队员给家长上一堂“鸟与和谐环境”爱鸟教育课;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全体队员的爱鸟、护鸟意识,队员纷纷表示不捕捉鸟、不捣鸟蛋,并用实际行动关爱鸟儿,营造了“关爱鸟儿、建设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把爱鸟、护鸟环保教育的提升到“让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爱”上,就形成了天马小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校以“爱”为主题,营造氛围,校门口以“爱的名言”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草坪上的“爱心石”“爱心之路”正是学校爱心教育理念的最好的见证;走廊上挂满了师生“爱的宣言”;班级中布置了具有学生个性的“爱文化”等。另外,学校还通过举办系列的活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传递爱心教育,让爱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罗坑小学:打造竹韵课堂,建设竹韵文化。
  在罗坑小学,你会看到一幅风景如画的校园图:学校内多处种上各类竹,显现出无限生机;教学楼的楼道里,陈列着学生绘制的竹主题画,配上古诗文,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美术画室中,竹编工艺品巧夺天工……置身校园,如同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充满竹子的气息,令人陶醉。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以“竹”为主线,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又与学校良好的行为规范传统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基于此,罗坑小学以“竹文化”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竹韵课堂。同时,学校通过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竹资料展览和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描绘了一幅人与竹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呼吁人们关爱竹,尊重竹,保护竹,让竹之美弥漫整个生活,进而陶冶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
  既立足学校实际,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浓厚的乡土特色凸显了新会特色教育的层次性和实效性。而乡土资源与特色教育的有效糅合必将使新会生态教育特色蓬勃绽放。
  记者观察:新会教育特色发展的现实意义
  梳理新会教育特色发展的脉络,厘清新会教育特色建设的思路,提炼新会教育特色成长的经验,对于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当前重心由“创强”向“争先”转移,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侧重方向由硬件设施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节点,县域教育如何立足实际、理性思考、攻坚克难实现完美嬗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特色教育的创建要在实际基础上进行生发。
  特色学校创建必须为教育发展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学校在进行特色创建选项时一定要注重从本校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反复论证,找准符合各校创建的切入点,以确保创建工作的可行性。“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学校特色建设只有立足学校办学资源实际,吸取地域文化底蕴,对接区域教育主张,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突破与超越。无论是传统文化特色还是体艺教育,抑或生态教育,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会推动区域内学校进行特色建设,无不是“立足实际深扎根,吸取精华好生发”。
  特色教育的发展要在理性思考中系统推进。
  学校的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是具有自主创造精神、自由选择意志、自在和谐氛围的学校。一所学校具备了自主、自由、自在的精神、意志和情感氛围,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已经积淀起了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相信自我的基础文化,意味着它具备了在追求自主创造、自由选择和自在和谐的过程中建构学校特色的基础与能力。当然,学校特色的建构必须具备理论的支撑、理念的张扬、理想的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理性思考这一重要的品质。新会特色教育从理念倡导到推进路径,从整体规划到策略选择,从全局统筹到分步实施,思路清晰,思维严密,这无疑是其到目前为止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保障。
  特色教育的提升要在文化引领下实现嬗变。
  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关键标志,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是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新会在引领区域内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学校文化的重构作为关键因子,传统文化特色的打造自不用说,包括体艺和生态特色学校的建设,都莫不如此。解读新会特色教育发展明显的学校,学校与特色相对应的文化建设都基本经历了从自识到自省再到自觉的重构,而这种以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顶层设计的策略,无疑成为新会特色教育由项目迅速上升为品牌的重要动力。
  立足现实,理性推进,文化引领,新会教育勇气与智慧兼备,理性与诗意比肩,其教育特色发展自然将逾发精彩,幸福满满。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四会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因“四水会流”(西江、北江、绥江和龙江)而得名。“四水”滋养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汇融通,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四会精神”。  四水会流,和合共生。  2012年7月,刚刚于2011年底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的四会市立马着手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2016年1月,四会市通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评
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地处东莞市南城区水濂山麓,群山环抱,绿意盎然。2006年,中信地产东莞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世纪城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斥资五亿,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办一所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式学校,它就是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目前,该校有在校生近6000人,教职工650多名。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处处碧绿,处处自然。洁净的校园、优雅的环境、彬彬有礼的师生……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之外,给
3月19日,由省教育厅和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笔正字衍——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作品展”启动仪式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超华为启动仪式致辞。他指出,举办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服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师生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培养青少年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影响。朱超华
10月11日上午,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同一堂课·走进深圳——2019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在深圳龙华外国语学校举行。全国75.9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观看和参与互动交流。  活动现场,深圳龙华外国语学校教师王丽丽和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教师龚刚以九年级上册“Aunt Linda’s advice page”一文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STEM教育,以培养未来型人才。STEM教育就是让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将科学(S)、技术(T)、工程(E)和数学(M)有机统一,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推进STEM教育是全面提升小学科学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符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设计制作小赛车》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
民办学校以体现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品牌的学校综合实力来求得其教育市场的生存地位。它不仅仅要接受政府的规范性办学评估,以谋求其存在的合法性;还要开展以自我发展为基点的学校自我评估,以体现其市场存在的能力和合理性。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估,包括学校规模、学校质量、学校效益和学校品牌等四个基本的取向和维度,是学校自发进行的,有利于评价和改进民办学校的生存能力,应该成为民办学校战略管理的
在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许晓艺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创新手机互联网技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和经验。会后,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许院长您好!请介绍你们的手机直播课堂等成果的研发背景。  许晓艺: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远程培训。作为教师远程培训的主要实施机构,网络教育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近几年来,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客家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作为河源市“首善之区”的源城,一直以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重视教育,以深厚的民生情怀发展教育,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推动教育,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发展需要,在不断巩固教育“创强”和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把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作为建好“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的重中之重,用心谋划、积极作为,全力争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立足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推动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教育当成真正的民生福祉,凝心聚力,改革创新,针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丰富教育服务的内容与种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  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教育,肯定是彰显公平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编者按:信息化条件下怎么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课怎么上?2月15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带领教育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组来到广东。在座谈中,他表示,要让所有老师动起来,让教研系统动起来,逐步建立有切实效果的资源系统。当下真正要解决的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的问题,要颠覆、改革现有方法,使以教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逐步变成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进人的自由和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