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培养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曾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应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强化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认知能力。鉴于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强化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这已日益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们的共识。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是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外语学习有三个重要因素:1、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2、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3、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一理论要求外语教师既要分析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还要分析其文化语境和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逐步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
  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对象,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钟华、樊葳葳等,2001),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较大。这些调查和探讨充分显示出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实践性,学以致用,即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引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为其今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通过比较、通过重新发现来达到语言交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北大的高一虹教授提出了外语学习的1+1>2的语言学习模式。她认为,语言学习同时又是文化学习,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外语学习者的身上造就一种新的人格。学习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不会是互不相容的对立,或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也不会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如果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两种文化必定会相互作用。学习者既能加深和拓宽对于第一种文化的认识。也能够由于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者能够比只懂得母语文化的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更明确的体会。也比不懂第二外语的外国人对第二语言文化有更清楚地感受。这种突出的双文化意识,使得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展。这也反映了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学习者将会具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知变谙化”的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认知还直接规约着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文化认知要求语言教学对症下药去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认知同时并进的过程,这和母语教学中,文化认知是一个先在条件和潜在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C.弗瑞斯所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为时间关系或方便与否决定他的取向,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文化认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Stephen C.Dwnnett认为,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的话,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Ned Seelye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开展文化认知教学的7项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4、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中词汇的文化内涵;5、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使之能够从旁证的角度评价和提炼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概括语;6、帮助学生提高必要的技巧,使之能够发现和组织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材料;7、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开展对目的语使用者的文化移情。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认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5项教学原则:1、借助所教的语言知识导入文化;2、把认知文化的行为作为每一课的组成部分;3、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4、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既了解目的语文化,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5、使学生认识到认知文化并不是要改变母语文化的行为,而只是要人察觉和包容影响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文化因素。
  
  二、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就课文涉及的词语所携带的文化内涵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中英两种语言的词义已完全对等的很少。即使表面对应,内涵却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其次,利用课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现象、修辞、文体等,解释西方人群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既是两种语言组织表达模式上差别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思维习惯差异的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和迂回式为特征,因此,汉语语篇通常是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使得其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发展,每个段落大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与主题相关,但不直接点题。以开篇为例,汉语语篇往往视需表达的主旨而定,这与中国人的行文习惯不无关系:即说话或写文章常常从空泛的空间时间人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别。常常在结尾处点题,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而英语语篇则开宗明义,直点主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类中西文化差异的讲授,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就课文的篇章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输入。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级第四单元课文的文本内容涉及非言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借此介绍有关中西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知识。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的友好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
  
  三、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价值
  
  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实际导入的文化知 识应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认知教学不是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是要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来展开教学。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按文化话题进行大致归类。比如:西方价值观论题、婚姻家庭论题、文化适应论题、歧视与禁忌论题、历史地理论题等。通过较系统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民俗、宗教、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经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等。形成相应的文化视角,并逐渐成为自觉意识,能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表达。
  其次,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比如美国人自主意识很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人。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分热情帮助朋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具体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四、文化认知教学的广泛性
  
  外语教师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多地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广泛开展文化认知教学。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文化输入。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电视、幻灯、录像、图片、报纸、杂志等。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教师应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声像资料的辅助教学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并尽可能多地营造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文化氛围。借此,外语教师可以更广泛地、全方位地开展文化认知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的外语教师应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广大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开展语言教学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的外语交际。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党报党刊普遍处于发行难、发展难的尴尬境地,亟待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这就应当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尽快实现战略转型,即提高宣传的艺术性,从急功近利战术向潜移默化战略转型;拓宽功能的多样性,从宣传教育机构向信息集散平台转型;增强传播的平民性,从党政机关喉舌向造福民众公器转型。  关键词:宣传艺术性;多样性;平民性    毋
期刊
善教者善问,善问者必有先进教学理念、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状态的准确把握,并能娴熟驾驭教材教法。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容和新的培养目标,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是许多政治教师所探索的问题,而运用课堂设问是其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改变政治课课堂设问方式,实现“四个转变”。    一、设问要从重结论设问向重过程设
期刊
摘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三个环节,即常规、创新、实效。  常规指办刊的一般过程。期刊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遇到“创新”的要求,成功的创新是一份期刊竞争力骤然提高的手段。无论是做好常规工作,还是对期刊进行创新,目的都是要获得期刊提高竞争力的实际效果。  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常规酝酿创新,创新提升常规,实效是常规与创新的共同目标。增强期刊竞争力要切实把握好这三个环节。  关键词:常规;创新;实效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发出了“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号召,这对知识、科技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提出了新课题。企业只有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因而,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员工不断创新的历史。员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更应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将其心智挖掘到极致,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
期刊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突出数学课堂的活动性,目的是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提倡开放、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字教学,特别是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
期刊
从2002年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俗称“新课改”)至今已有6年。6年来,伴随着“新课改”起步、发展与深入,音乐教育理念悄然产生着多元化的变革:形成了多层次音乐教育理念,丰富了课程目标内涵,促进了音乐课程制度的变迁。音乐教育理念的变革悄然地影响着音乐课程教学的诸多方面。    一、音乐教育理念多元化推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多样化
期刊
摘要:高校社科学报已走过了它一百年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它的发展速度空前,学术成就显著。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高校社科学报的科研张力,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高度重视高校社科学报对学术成果的集聚与展示;要始终坚持高校社科学报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要充分调动高校社科学报在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彰显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科学发展;科
期刊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类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各通信局(站)的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对通信电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除正常电力部门提供市电外。还需要提供备用电源。目前,备用电源大部分采用柴油发电机。我公司有威尔信P250HE柴油发电机一台。P500E1柴油发电机两台。经过多年的使用和维护,我们感觉威尔信柴油发电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低油耗、低排放、低噪音等优点,但也有缺点:P250HE柴油发电机的循
期刊
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西藏林芝的变迁和进步。  这片10多年前还处于贫困落后、默默无闻的地区,而今一跃变成了一方繁荣富裕、充满生机的沸腾的热土。而这变化,与福建省长达13年的坚强的援藏工作是紧密相连的。  从1995年5月至2007年7月,福建省以三年为一周期,先后安排四批援藏干部133名赴林芝工作,12年中共投入援藏资金达8.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660多个。走进林芝,随处可见福建援建的小康村、小城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