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图片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难题,然后导课:"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美国40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二、增强生动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难点,可以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美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营造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可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众多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适度的有效使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宁:青海教育,2006(Z3).
[2]赵小玲.浅议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甘肃科技纵横,2006(4).
[3]黄耀青.让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J].北京:文教资料,2006(2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图片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难题,然后导课:"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美国40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二、增强生动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难点,可以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美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营造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可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众多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适度的有效使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宁:青海教育,2006(Z3).
[2]赵小玲.浅议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甘肃科技纵横,2006(4).
[3]黄耀青.让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J].北京:文教资料,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