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随意,缺乏指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型单一,缺乏多元性,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教师停留在简单的提倡和粗糙的结果验收,没有过程指导,缺乏有效交流。
  笔者以《红楼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和策略选择。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必修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归还学生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著,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核心问题和价值意义。比如学生读《红楼梦》,能结合林黛玉的种种表现,不再认为她是个“爱哭鬼”,而是一个意识到环境和自身距离、现实和理想差距、爱的艰难与渺茫的无助女子。林黛玉遭遇的是爱而不能,又无法忘其所爱的悲剧。在那样的环境里,林黛玉“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她痴情又敏感自尊,每一次的现实冲击都会引发她对自身的审视,引起她感情的波动,这使得黛玉的哭泣一次比一次悲怆。这样深刻的解读,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林黛玉。这种阅读就是深阅读,是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阅读时间之长、阅读材料之繁、阅读挑战之大而言,整本书阅读需要开展基于探究性学习的深度阅读。
  整本书阅读如何开展?需要精读还是泛读?笔者的看法是整本书阅读的进度和教学计划须根据阅读内容、阅读任务、阅读需要而定。有的章节需要精读,有的章节泛读即可。比如“一曲红楼知多少”的《红楼梦》学习,需要精读《红楼梦》前五回,泛读林黛玉在贾府的活动,再系统概括出林黛玉活动的三个方面:宗法家庭日常礼仪社交,参与贾府长辈主办的各种游乐活动,姊妹间往来与雅集。如此,鲜活真实的林黛玉就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泛读甚至跳读“红学”相关知识和其他大量女性人物的描写等,则对于理解典型人物的价值意义、典型环境的特殊性非常有帮助。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精读与泛读间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整本书阅读要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不为阅读而阅读,不搞一刀切。
  二、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文本,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笔者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一)教材处理,尝试自编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一部《红楼梦》到底需要知道哪些?需要认知到什么程度?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编写了选修课教材《红楼中的女性世界》和《一曲红楼知多少》。
  以《一曲红楼知多少》为例,笔者用了三个篇章和三个附录来构筑全书。第一章,世事浮云何足问——知人物;第二章,玄灵浮梦终是空——知情节;第三章,一曲红楼知多少——知影响。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笔者还设置了《红楼梦》基础知识大闯关。教材选编好之后为每一个章节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1.2茫茫渺渺知僧道”的学习目标为:探究僧人与道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别和职责的不同;熟悉出现僧道的相关章节段落,分析僧道在具体情节中的不同含义;理解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象征意义。比如“1.3一把辛酸知群芳”,学习目标:了解金陵十二钗的感情、生活和命运,重点分析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及袭人和晴雯这些丫头的命运。比如“2.4探春治家知兴衰”,学习目标:深入研究探春的性格、探春管理大观园的意义、探春的结局。
  (二)课堂教学,创意无限
  1.判词引领,经典人物评析
  案例一:粗读文本,判词知人物
  在《红楼梦》里,判词是对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评定,也是我们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切入口。
  “你能说出《红楼梦》中的主要女性和她们的判词吗?”“哪位同学能替我们来解析判词的意义?”教学中笔者用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去认知《红楼梦》中的主要女性人物。
  以林黛玉为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细细解读判词,作者通过“咏絮才”言简意赅地写出黛玉是一个具有才情、才华横溢的女子。一个“怜”字,饱含着作者对黛玉的无比深情。林黛玉性格高洁,命运不幸,她注定被那个社会所吞噬。然而纵然被吞噬,黛玉那种虽柔弱却决绝的悲剧形象早已深入我们心中。
  案例二:品读文本,情节知性格
  对《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林黛玉,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阅读与鉴赏。比如,黛玉第一次亮相是在小说第三回,书中描述了宝玉眼中的黛玉和众人眼中的黛玉,通过比较阅读,可对黛玉的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
  对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可采用跳读的方式引導学生概括出相关要点,迅速领略人物的魅力。如黛玉在贾府亮相的过程中,她得体的举止、周全的应酬以及她的真性情全部展示出来了。品具体情节可以用“我从__________情节中,读出林黛玉__________的性格(形象)”的句式请学生联系小说中相关的具体情节回答。
  学生1:可以通过五十二回赵姨娘上潇湘馆探望林黛玉这一事件中发现不一样的黛玉。因为身份低微的赵姨娘来到林黛玉处,只是恰巧从探春处来,顺路来到黛玉处,是个顺路的人情。然而黛玉的应答得体礼让。林黛玉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人人厌恶的赵姨娘,黛玉竟能如此待她,说明黛玉修养好,而且有平等意识。
  学生2:二十六回中,怡红院七八岁的小丫鬟佳蕙因为宝玉叫她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刚好碰到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这钱正分给潇湘馆的丫头们,看见佳蕙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她,也不知多少。这一处的描写让我们得知林黛玉对一个来得相当意外的小丫头都如此客气,讲礼节,可见黛玉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尖酸刻薄。
  学生3:“送宫花”事件。原本周瑞家的送宫花只是图方便抄便道走,也没有刻意去分高低贵贱,只是恰巧最后给了黛玉,黛玉问:“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直言不讳地表达不满,让人认为黛玉不好相处,为人刻薄。我们细细品味这语言,再结合林黛玉的身世背景,会对黛玉少一分责怪,多一分理解。试想如果黛玉不是寄人篱下,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如果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也不会对送花的先后顺序过度敏感,觉得是别人看低了自己。   案例三:对比阅读,评点助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构建在中国文化塔尖上的文化巨著,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引得很多文学大师对其点评,这些点评有助于学生对比阅读,拓宽思路。
  (1)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阅读时,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红楼梦》似乎就是写一群女子围绕一个痴痴傻傻的男子,不理解它何以成为四大名著之首。鲁迅的这个点评让学生茅塞顿开——《红楼梦》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写法,就是这部伟大著作最显著的艺术成就。这种“打破”在于作者敢于如实描写,极为真实。小说所写的人物里好人未必全好,坏人未必全坏。正是这样的深刻描写值得后人去探究,去思索,去品味,余韵悠长。如王熙凤,为人极其狠辣,人称“笑面虎”,她杀人于无形,为钱财丧尽天良而毫无愧色。然而她治家有方,才能出众,年纪轻轻就能把如此庞大的贾府管理起来,秦可卿过世,如此盛大的丧礼也交给她主持。她的雷厉风行,她的果决明断都是她极为出色的一面。她对女儿巧姐也极尽一位母亲的疼爱。
  (2)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中的宝玉:“其回圈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借助脂砚斋的评点,学生能深入理解真实的宝玉,从而真正读懂《红楼梦》。
  脂砚斋的身份是个谜,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他不只是《红楼梦》的评点者,还是书的整理者,他熟知作者曹雪芹的生前身后事,正因为如此,他的评点更能接近作者和原著的本意。
  脂砚斋对于书中黛玉、宝玉的描写是非常推崇的,如第十九回批语:“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这是一段很精彩、很有价值的评语。脂砚斋指出宝玉形象的特殊性在于他颠覆了所有人心目中好儿郎的形象。宝玉表面的“似傻如狂”“草莽”“愚蠢顽劣”“哭泣”恰恰表明他是那个社会的“新人”,他有他独立的追求和真性情,他与封建卫道士的冲突对抗,与黛玉在精神上的契合,喊出“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都显示出这个人物在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
  2.兴趣活动,不断激发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可以将兴趣活动作为课堂拾遗补阙和巩固延伸的重要载体。
  (1)结合教学难点开展语文兴趣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会归纳总结,深入阅读原著。
  课堂兴趣活动之一:归纳分类。这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常生活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宗法家庭日常礼仪社交;二是参与贾府长辈主办的各种游乐活动;三是姊妹间往来与雅集。哪些情节可以归入其中?小组成员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搜索,归类总结,全方位认识林黛玉。
  学生1:作者在第三回点出黛玉去请安,向大舅舅、二舅舅问好。在小说第四十二回、四十八回、五十一回、七十三回也有类似的描写。如此细腻琐碎的描写真实刻画出当时的生活场景。小说第二十三回、二十八回、三十一回、四十回的陪坐闲话情节刻画出一个“嘴乖可疼”的林妹妹。
  学生2:《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写尽了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假日节庆,像元宵家宴、贾母庆寿、中秋赏月、大观园观雪等。在这些活动中,黛玉的形象更为丰满起来,因为在这类场合里黛玉少了苦闷,多了一份活泼与热情。
  课堂兴趣活动之二:点评精美语段。
  比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紫娟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学生点评道,这段文字中的“亲自”与“常坐”两个词语用得非常好,把黛玉知礼懂礼的一面展示出来。还有的学生说,越是平常越是动人。这个日常生活的小片段,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真性情的林妹妹。
  (2)结合教学拓展要求开展语文兴趣活动。
  笔者让学生摘抄《红楼梦》中喜欢的诗句,然后评点这些诗句,组建评点小组。針对《红楼梦》的诗词内容,组建诗词朗读小组;结合《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建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解读小组;《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已经被改编成旋律优美、情感至深的歌曲,如《枉凝眉》《葬花吟》等,据此组建吟诵小组和歌唱小组;由书法较好的学生牵头组织写字兴趣小组。
  (三)教学评价,深入驱动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评价,不再局限于 “一张试卷”的传统评价方法,而是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1.按学生阅读的时间总量和平时上课的考勤情况,对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将学生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按照A等50分、B等40分、C等30分、D等20分计入学期末总成绩,该项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占学期名著阅读总成绩的50%。如以“谈谈你心中的《红楼梦》”为论文的主题,可以自取题目,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依托文本,有理有据。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生有探究《红楼梦》悲剧原因的,有议论宝黛爱情的,有阐述黛玉性格的。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突破刻板的传统评价模式,也将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整本书阅读要真正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成为日常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教师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采取更优化的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绍兴钱清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其他文献
你为什么总是给学生作文打七十分?你是在培养职业作家吗?你的作文教学要求那么高,是希望课堂作文出传世经典?  高中生作文一般七八十分,初中生作文也是七八十分,小学生作文也经常七八十分,偶尔得个八十五分,就挺当回事的,这几乎成了“常态”,许多老师已经适应了,从他们自己当学生时开始。中小学其他学科作业,几乎都可以也可能打满分,唯独作文,像是不能给满分。你这半生当语文老师,学生作文最高分就是八十五?偶爾给
期刊
一、前期准备  高一、高二系统的阅读使高三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了基本的积累,他们已阅读了一系列的必读书目,如《诗经》《世说新语》《庄子》《自由在高处》《巴黎圣母院》和《慈悲与玫瑰》。同时我们在高二开展了系统的《旷代的忧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已经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但总体而言,高三学生阅读的深度不够,积累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还不够灵活,所以要让学生从机械接受转为
期刊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文章,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普及邓稼先生平事迹的知识性文章,就有点“大文小用”了。这篇文章既表达了杨振宁对有着五十年情意的同乡、同窗、挚友的赞美、敬仰与怀念,也有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通过对语言的品咂
期刊
相信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学完了一篇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掌握得都不错,但等到学习下一篇文本或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同样的字词读错、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有问题的,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学习中迁移能力有所缺失。  迁移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1],是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孤立的、彼此间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认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也表明了宗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中国古代社会剥削阶级的世袭统治,因而能够长期往下流传,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  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宗指的是一个家
期刊
每接一届学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作文是以排比句开头的,比如,写《故乡情思》,总会有“故乡是……故乡是……故乡是……”,或者“情思是……情思是……情思是……”这样一堆莫名其妙的句子,读得我一头雾水。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人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前老师教的,老师说这样才有文采!”  有人不太好意思:“怕作文字数不够……”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作文课来跟学生讨论“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
期刊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
期刊
一、备课环节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的《夏本纪》和《理水》两篇选文虽然都选取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体各异,表现不同,适合寻找学习主题,拟定核心议题,构成群文阅读。  高二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易文言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探究比较的思维能力。转入选修课程学习,需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选择意义关联、特质迥异的文本,构成群文阅读,能够让
期刊
如何才能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如何将课文作为例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互照的办法,让文章走向当下,走向碰撞,互为补充,互为注释,实现由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让教学回归本真。  一、让文章走向当下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皆为经典,这样的文章往往离学生生活较远。  以《拿来主义》为例,学生一听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敬而远之,更遑论亲之信之。那该如何应对这类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