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旨趣的“故事新编”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投眼于“人文旨趣”的基督神学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冯象新著《创世记:传说与译注》为例,浅析其与鲁迅《故事新编》相似的后现代主义行文特色,为现代人文主义走向的释经方法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关键词:译经;人文主义;仿译;改写
  1.引言
  苏格兰翻译理论家乔治·坎贝尔早在18世纪就曾提出,《圣经》翻译应该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目的服务。在中国,自古至今也都有人文主义的《圣经》翻译传统,但是20世纪以前对《圣经》和基督教的解读,主要从儒教和实用主义的模式出发,甚至不惜改造教义甚至歪曲经典原意来强调基督教人格与儒家人格的相似性。从“译经”(exegesis)活动对欧洲的影响来看,通过路德等人的热情推动,它作为“俗语化”的最终结果,标志了欧洲各民族语言的近代形态,影响极为深远。而与佛教相比,基督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相对来得晚了数百年。学者们在论述《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趋向时常谈及传教士们的《圣经》文学翻译实践及严复、周作人、郑振铎等文学家对《圣经》翻译问题的论述,但其视角主要放在清末民初,而对解放以后将《圣经》作为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罕有提及(任东升,87-90)。诚然,西方神学教派及宗派中立的基础是由启蒙后的人文主义奠定的,而在中国,以无神论为纲领的社会主义制度化改造限制了教会的自由,教会文化不能成为主流,人们的认信冲动只有在教会文化以外去寻得支援。于是,中国学界对基督教及《圣经》的接受不断向社会-人文传统倾斜。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
  西方译经史上的人文主义面向,最早或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在复译《新约》时所提出的理论与路德将《圣经》转译为通俗德语时所遵循的原则。近现代以来,随着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以及蒂里希等人从美学的角度提出对《圣经》的新阐释,基督神学研究一直延伸到涉及文学、翻译学、史学、解释学、考据学等多个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圣灵降临的叙事》这本论述中国当代神学的著作中,则由刘小枫定义了何谓汉语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人文旨趣的汉语基督神学的基础不受教派或宗派传统的教义规约,是教派或宗派中立(甚至可能信仰中立)的神学,决定其神学样式的,是人文—社会思想的学术语境。(刘小枫,2008:67)”如果说路德当年希望从教会手中取回的是解经的权力,加尔文希望取回的是得救的权力,那么刘小枫等中国宗教学者则希望取回人的整个生存权力:认同基督的绝对价值,却又对包括圣经和教会在内的一切教典与制度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个给人文精神留下极大空间的距离。
  当然,刘小枫在该著作中所说的“人文语境”是非常学术化的,具体指的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与甘阳等大陆学者主持进行的系统翻译西方基督教学术文献的工程,其硕果便是由众多学者移译出版的包括数十种著作的“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这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解经精神在中华文化圈的一次复苏或再临,被喻为没有传教士的基督教再次东传。这种以人文社会思想为思想脉络的、作为一种学术的基督神学在欧美学界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刘小枫、甘阳等学者也预示着这项工程为中国的神学或诠释学传统带来新的营养。而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冯象先生《创世记:传说与译注》(以下简称《创世记》)等著作的出版则证明了,在刘小枫等学者较为高深的神学与哲学探讨之外,中国学界也未停止从文学、美学、考据等方面解读《圣经》的步伐。
  3.冯象译《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历史上,斐洛和奥古斯丁曾认为,信徒的身份是释经的必要前提,相反,16世纪在《圣经》翻译研究中成果最显著的英国理论家威廉·富尔克曾说:翻译可与信仰无关(谭载喜,81)。确实,作为基督徒的译经者可能反而会遇到解释上的许多难题,正如神学泰斗卡尔·巴特所言:“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但是作为人我们又不能谈论上帝,这是我们所处的窘境(Barth,40)。”冯象先生不是基督徒,他更类似于教会人士所称的“文化基督徒”:“他们并非真正的基督徒,只是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来接受并为之辩护,或从事着一种基督教文化研究而已。”(刘小枫,217)而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似乎也将证明,为什么“说”的基础可以是“不可说”,“滔滔不绝”的基础正是在于我们发现了“沉默”之处。
  冯象《创世记》一书的后半部分是对《圣经·创世记》原文的“译注”,与他的《摩西五经》译本(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创世记》的部分基本一致(但是注释略多一些),而前半部分则是按创世记中的情节改写而成的“传说”,既有干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传奇的味道,又很像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作者本人也在前言里说:“很多西洋古典作品从原文阅读,在原文的学术传统里辨析讨论,并不感觉深奥曲折。可是译成中文,就常常变得艰涩费解,让读者兴味索然。这是因为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母语的思维习惯不同,而原著的某些思想表达是没法准确简明地移译的。要解决这个难题,我想除了注释评介,还可以‘故事新编’;即把原著拆了重新敷演(冯象,3)。”
  冯象的“故事新编”,首先体现在书中时时处处都能见到的中国传统作品的痕迹。如书中首篇故事以《太初》为名,冯象解释道:“取开篇第一词为名,中国古人记述圣贤之道亦有类似的做法。本书上编的故事便循此希伯来古风,用起头二字标题,以与叙事风格统一。”(冯象,5)而书中遍布的各种解读和考据文字,颇有考古研究和诠释学的意味。更明显的特色,是在《石肩》等故事中,作者笔走龙蛇、幽默戏谑、天马行空的行文特色,把在美国的见闻融入到对《圣经》故事的讲述中,颇得鲁迅先生在《理水》等短篇故事中借古讽今的春秋笔法之妙。
  这本书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它不是冯象的原创,因为其中每一小段情节之后都附有其在圣经章节中的出处;它也不是一本单纯的故事汇编,因为作者在文中常以学者的口吻加以评论;它更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因为任何读者都能从作者行文的诙谐与自由发挥中见出它有意传达的平易近人的阅读趣味。书中融合了神话、信仰、历史和现实这四者,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和互文关系;根据德莱顿对翻译的三分法,笔者认为它可以归为仿译(imitation),或勒菲弗尔所说的“改写”(rewriting)。或者,不将此书当作译本,而作为一部后现代文本来解读,将更得其趣。如果说当年鲁迅先生写《故事新编》在对现实有所讥讽之外,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之“经”(包括《老子》、《庄子》、《史记》等)的现代甚至后现代阐释和解构,那么冯象的这本《创世记》也自然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冯象十分重视的,正是《圣经》各个章节之间,《圣经》原文与历史事实之间,以及考古发现与大学课堂讨论之间的“文本间性”。如在《宁录》一文中,他将巴别塔建造的故事与“片断汇编假说”这样的学术资料,《女巫谶语集》、《完人挪亚传》这样的虚构文本交织在一起,而所用语言又像传统话本小说一样亦庄亦谐。这种创作模式既像是鲁迅以当代视角改写以先秦时代为背景的传说,也像是金庸以想象力补齐那些史书上未曾言明的刀光剑影。实际上,经典文本的意义之所以能不断创生和丰盈,正是因为在其文字之外有大量的“不可说”与空白之处等待文人或学者去补充。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区分过这样两种文本:第一文本指概念、句子、章节之间表面上起承转合的联系与结构,第二文本是语言中的缺失、空白和疏离,是一种“看不见的话语”(刘军平,427)。正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沉默有时比滔滔不绝交流得更多更深,然而,为了能沉默,人必须有东西可说。冯象所做的,正是在“第一文本”的言外,解读原文中“沉默”之外的言说,了解作者无意识的投射,作出创造性解读,从而铺展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圣经》“第二文本”。
  4. 结语
  从诠释学“视域融合”的视角看待冯象的译经旨趣,可以发现,抱有人文主义旨趣的译者与教会传统译者的共同“视域”体现在对《圣经》文字及其所承负的历史文化事实本身的热情与探究真相的信心,但人文旨趣的基督神学的诠释学视域是自身在中国文化的思想命运中的历史使命,而教会神学所担负的是教会传统与教会生活的历史命运,它们不在同一个诠释学视域,但它们的融合反而制造出更奇妙的文化反应。
  “文化基督徒”也好,《圣经》翻译的“人文旨趣”也好,展现的都是源远流长的基督教文化在它立足未稳的中国与现实主义传统碰撞之后产生出的新的面向。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教义要能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转化为一种文化理论,并同其他文化理论一样,经受文化批判的检验。(刘小枫:93)在西方,经过几千年的思辨过程与制度建设,基督教不仅深深渗透进西方思想的根源,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会体系;而在中国,无数的中国人没有入教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以道家或佛家的思维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甚至改造世界,这也是因为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强有力的一脉,人们不一定要入教,也可以成为“文化佛教徒”或“文化道教徒”,而基督教当然也可以如此。我相信,宗教与人文的这种融合一定会在中华学术界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a selection with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T & T Clark, 1961.
  [2] Hick, Joh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M]. London: Pearson, 1989.
  [3] 冯象.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M]. 北京:三联书店,2007.
  [4] 冯象. 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M]. 北京:三联书店,2012.
  [5] 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 刘小枫. 圣灵降临的叙事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 刘小枫.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 任东升. 《圣经》汉译的文学化倾向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 86-91.
  [9]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伍澄(1984-),男,湖北恩施人。现任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外国语系 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学,诠释学,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汉语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识记能力及说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指导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英语;朗读;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即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原
期刊
摘 要:中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匮乏的问题,这是他们英语学习中的一道门槛,能否跨越这道门槛是他们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本文将结合课堂实践,详细研究词缀记忆法,探讨教师在课堂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巧用词缀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  关键词:前缀;后缀;记忆;英语词汇  英语是世界上现存的5,000多种语言中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其词汇已远远超过200万个,如此庞大的数量使得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将词
期刊
摘 要: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应该关注于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为教学的基础,在认知和情智的摩擦碰撞过程中实现知、情的提升,实现教学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情感;高中英语;自主探究;有效  “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情感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效果。学生是教学的主
期刊
摘 要: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线教师对阅读教学感到茫然,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弱,缺乏阅读方法及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试图分析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一、解读《英语新课程标准》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读”的能力明确标明:1、能认读所学词语;2
期刊
摘 要: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以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总结出一些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供专家指导。  关键词:英语兴趣;学习策略;快乐因子  近期学校布置了一个全员参与的研究课题——如何提高我校学生(尤指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教学管理经验尚浅,深思熟虑后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策略谈一谈自己的浅见,仅供参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期刊
摘 要:翻译就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准确通畅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或行为。高中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开设高中英语知识拓展类“初级翻译”校本课程切实可行。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如果能熟悉这种差异,同时也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等诸多特点,这样译出来的内容才会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因此,要让学生“准确”、“通畅”地翻译英文,英语教师应从句子结构、文化
期刊
摘 要: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大受欢迎,书中塑造的红头发女孩安妮感动了无数读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析安妮的独特形象,揭示其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绿山墙的安妮》热情浪漫;乐观进取;纯真善良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生动清新的语言讲述了孤女安妮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自1908年问世以来,这部小
期刊
The short story “Hell-Heaven”, taken from Jhumpa Lahiri’s collection Unaccustomed Earthi, presents contrasting images and associations in its title, and a search through the whole text renders a displ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立体化的网络环境。本文结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际,分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开放式;教学模式;分级教学  大学英语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低年级阶段(大一至大二)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目前普遍推行的是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模式倡导“分类指导”和“自主学习”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目前英语应试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思想上重视英语的读、说、背,呼唤背诵教学法的回归,以自己亲身实践证明:运用背诵教学法,可以挖掘学生的英语潜能;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满自信;学生良好的口语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背诵教学法;英语教学;口语;回归  在新时期,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向全世界开放,为了与国际接轨,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引起中国人的高度重视。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