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致宋庆龄的一封信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风起云涌的中华大地终于迎来漫长战争的终结前章。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相继胜利的号角伴随新年的钟声奏响。此时,在上海林森中路1803号,这个刚刚安排停当的新居里,一些陆续传来的消息,使宋庆龄有些不快。国民党试图请宋庆龄出山担任名义上的政府首脑,以此为自己收拾残局争取时间和创造变数。
  战场瞬息万变,1 月21 日,傅作义宣布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结束。至此,解放战争的胜负不再有任何悬念。这一天,蒋介石公开声明:“决定身先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第二天,李宗仁宣布就任代总统,面对国民党内外一片狼藉的政治形势,李宗仁致函宋庆龄,力劝宋庆龄参加南京国民政府,并请宋庆龄接待其特使甘介侯。
  函谓:“蒋先生凌然引退,仁以基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不得不出面勉维现局。”“尤赖夫人出为领导,共策进行,俾和平得以早日实现,国家人民实深利赖。”“兹特请甘介侯兄代表趋诣,面陈鄙悃,务恳赐予指示,以资循率,并乞即日命驾莅京,使获随时承教。尤深企祷行期,敬希先示,以便迎候为幸。”
  当年由李宗仁所写,甘介侯带来上海的这封信件如今珍藏在上海宋庆龄故居,信件保存完整,安静地见证着宋庆龄走过的这段特殊的岁月,见证着她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所做出的重要抉择之一。
  早在1927年7月,宋庆龄毅然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强烈抗议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背弃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行径,与国民党决裂。自此后数十年,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未亡人,这个名字成为了一个拥有崇高威望的政治符号。蒋氏政权或权诱,或恐吓,或诋毁,而外表柔美的宋庆龄虽承受着巨大的物质、精神压力,却从未妥协。
  1月24日,宋庆龄接待了抵达上海的使者甘介侯,表示对李宗仁和其他民主人士为和平努力“非常同情”。甘介侯意识到宋庆龄言辞之中的拒绝之意,遂开始频繁地拜访宋庆龄。宋庆龄对此甚为反感,在1月下旬致函王安娜时表示:“甘一天好几次到我这里来……他简直就是废话连篇……”在这封信函里,宋庆龄还表达了这样的意见:“很自然,我与我们的人民一样,渴望和平……我们希望很快找到解决这一僵局的办法……我们中一些有远见的人曾经想努力避开这种结果,但是历史正在选择一条破坏极大的、痛苦的道路。”宋庆龄的这段文字表示了她对国民党挑起国共内战的不满,从侧面给出了她不愿替国民党“出头”的解释。
  显然,李宗仁那封“诚意满满”的邀请函和他能言善辩的使者甘介侯并未在宋庆龄心中激起多大涟漪,她甚至并未复函这位国民党的代总统。她依旧继续着自己福利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为贫苦儿童和亟待救济的各界人士募集和发放款物,派人妥善保管没有来得及运到解放区的300吨医药和其他各类物资。她避开特务监视,悄悄地写标语、排节目,激动地等待着上海的解放和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章历史——那是早已开始了,不幸于二十三年前被阻——将于最近的将来光荣的完成”。(宋庆龄复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
  2月2日,李宗仁由南京乘专机到上海,偕程思远拜访宋庆龄,请她以个人身份到北方一行,向中共领导人转达他“谋求和平的诚意”。宋庆龄拒绝了他的要求,严正地表示:“我曾经明白表示过……我绝不参与这个党的任何工作。”
  5月27日,上海解放,在枪声还未完全停息的时候,早有准备的中国福利会的小演员们就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出现在的大上海的街头欢庆胜利。上海人說:“最早走上街头的是孙夫人的孩子们。”
  1965年,在外旅居16年的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在程思远陪同下历经艰险辗转归国,这位指挥过台儿庄大捷的一级上将受到举国欢迎。在北京机场大厅里,李宗仁面对欢迎他的人群,庄严地宣读了他的声明:“16年来,我以海外戴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使国家蒸蒸日上。我本人尤为兴奋,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致力于一切反帝爱国事业,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李宗仁的话甫一落地,郭沫若便热情地握起了李宗仁的手说:“祝德邻晚岁安康,天日可庆!”至此,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10月5日下午,宋庆龄在北京后海北沿的住所宴请了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茶宴初歇,李宗仁正在细数过去曾犯的许多错误,他言语间微微停顿,感慨万千:“正因我们犯了错误,一个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诞生了。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组织得这么好,而建设规模又是宏远的一个新中国呢?”宋庆龄聆听并微笑着说:“毛主席对你们说过,中国要真的强大起来,还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一定会出现在世界上。”李宗仁在茶水的芬芳中看向这位一生饱经忧患的女士,她依然端庄美丽,依然言语坚定。
  昔年以政治为纽带,或成为敌对立场的两个人,在十多年后都已然垂垂老去,并终于在祖国的大地上再次相见。这次见面,不再有殚精竭虑的博弈和进退维谷的试探,只恰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经历过无尽繁华与跌宕后时代的帷幕落下,只在彼此的身上仿佛还能看到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岁月,那是属于他们的峥嵘岁月。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当年国家包分配。国画系领导通知我,让我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报到。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  我刚工作那年,就认识杨仁恺先生了。杨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当时正在主持辽宁博物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杨先生参与接收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携带并准备出境的国宝,均是皇家珍品。这批国宝大部分就近留在了辽博。同时,杨先生等人大量追寻散
期刊
丁玲收到妇女代表带来的纪念册  丁玲有一个硬皮笔记本,玫瑰紫色布封面上烫印着金字:“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 一九四九年三月”,还烫印着一个圆形的会徽。纪念册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敬赠  丁玲同志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三月廿九日  1949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预备会,会上选出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妇女代表,她们是:李德全、丁玲、龚
期刊
[本刊讯]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期刊协会发布《关于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选结果的通报》,《世纪》杂志品牌栏目之一——“世纪特稿”荣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据悉,本次评选活动由华东地区期刊协会联盟在2020年7月组织开展,宗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期刊品牌栏目建设,提高期刊
期刊
1983年初,我进入上海市文管会工作,参加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即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当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借用河南南路16号上海博物馆的大厅为办公室。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宋庆龄故居工作人员在整理宋庆龄遗物时,发现一封民国初从“628C Yuhang Road Shanghai China(中国上海东有恒路628号C)”寄往日本转交宋庆龄女士收的信
期刊
上海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史、革命斗争史上,作用巨大,地位特殊。  毛泽东早年读的新书几乎都是上海出版的  进步书籍与报刊,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上海联系起来。  毛泽东第一次到上海,是1919年。但是,毛泽东此前早已与上海发生关联,受到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的影响。  1907-1908年,毛泽东已经阅读到上海学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思想很受刺激,非常喜欢。他在与斯诺谈话时说道:“我常常夜里很晚
期刊
从1921年闻一多等建立清华文学社,清华校史上诗人辈出,新月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清华诗人甚至占诗坛半壁江山。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文学院撤销,但清华园从未完全绝缘于诗意。新时期以后,随着清华文学社恢复、中文系重建,清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诗人,重续了清华辉煌的诗歌传统。本文试图分四个阶段,梳理百年清华诗脉,以为后世留下有关史料。  新诗风云始清华  ——早期(1919-1925)的清华园诗歌  说到
期刊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的:“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者顾肖荣的父亲顾渊,1938年9月在上海加入共产党,任上
期刊
5月11日在微信群见友人转帖,驚悉香港著名诗人戴天先生5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了。前些天正在读董桥先生的《文林回想录》(2021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初版),书中第八九两节都写到戴天先生,深情地回忆当年与戴天先生共事的情景,并借用我也熟识的已故香港作家王敬羲先生的话,称“戴先生身上荡漾伦敦的鬓影巴黎的衣香”,还透露黎明先生是戴先生舅舅。我1994年秋在台北参加林语堂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时,曾与黎明、
期刊
编者按:曹雷(1940-),曹聚仁之女,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级配音演员兼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2010年11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曹雷的父亲曹聚仁先生晚年在海峡两岸高层间担任密使的经历,自他1972年逝世以后,始终是世人关注的热点人物。由于这段历史的官方档案尚未公开、当事人已相继离世,所以迄今为止媒体提供的信息揣测推断多于史实披露。本文系根据即
期刊
近期,有机缘初读《黄炎培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数卷,对黄炎培先生在日记中所反映出的节俭意识印象特别深刻,对其自始至终所坚持言行一致的品格特别敬佩。在此举几例,以示对这位浦东先贤、杰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伟大职业教育家的崇高敬意。  勤俭过节避拜年  黄炎培先生是一位做事讲原则的人,像他这样一位著名社会活动家,若遇中国传统佳节春节,那可以想象到他家拜年的人会络绎不绝,然而对于拜年一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