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如果把我们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能有效地利用起来,那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肯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挖掘文本资源,激活语文教学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课堂的文本资源。现行的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它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注重学生发展,代表了世界各国母语发展的趋势。教师应将教材作为鲜活的例子,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从中挖掘有用信息并获取知识,这必然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学的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写训练是对人物的刻画,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可获得更多资料,将这些材料进行整合,指导学生根据课的文内容、自己的兴趣,把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裁剪、归类,制作成可供同学们交流的手抄报或者幻灯片,并在课堂上展出、演示,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还使群体(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受益。再比如这单元中有“学做小记者”的口语交际教学。除了介绍记者的一些客观性的操作技能,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自己设定采访对象,进行实地采访,做好采访实录,写采访花絮,完成“人物印象”的写作。每册教材都会编排几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像《“诺曼底”号遇难记》、《父母的心》等,可选择其中的几篇,辅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在年级内演出,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二、开发家庭资源,拥有丰满情愫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在家庭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长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之一。家长自身的知识结构、一言一行同教师、教学用书等其他物质形式的课程载体一样,对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常把学生的学习与家长联系在一起,如让家长每天和孩子交流获得的信息和对事件的看法。因为家长分布在各行各业,信息广,生活经验丰富,看问题也更为深刻。和家长交谈时,让学生把他们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丰富的阅历,精辟的见解记录下来,拿到活动中和同学们交流,就是鲜活的写作素材。请家民为孩子的作文和日记写评语,让他们也了解孩子的写作水平;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以加深彼此的了解,缩短彼此的距离;叫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散心,增长见识等等。通过利用这种最富亲情的课程资源,学生们不仅会增长语文知识,还会有丰满的内在情愫。而丰满的内在情愫则是学生作文情真意切的一个大前提。所以请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家长以外,家庭物品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家中的物品天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伴着他们渐渐成长,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我们的语文学习如能和家庭物品挂上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每个家中都有会有不少的书籍,把这些书籍集中起来建设成家庭图书室(柜),养成每天的读书看报的习惯,经常性地写下些读后心得,就会在家中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学生从小到大都会留下不少照片,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照片制作成一本成长相册,为相册拟定一个有深意的名字,给每张照片配上诗一般的文字说明,扉页请父母写上一篇“成长寄语”。然后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与同学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电视、电脑如能合理使用,更是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
  
  三、利用生活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室是小課堂,社会是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
  1 巧借传播媒体。当今是信息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紧跟时代脉膊,与社会一起跳动,一起前进。我们要巧借传播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渠道把握社会动向、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添新鲜血液。如利用网络搜集语文资料,鼓励学生参与网评,学发电子邮件,让电脑成为他们写作的平台。另外,网络还可以补充我们的课堂教学资源,许多诗歌散文的朗读音频、与课文有关的影视音乐都能从网上下载,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2 走进各类场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符种场面,走进各类场所,对学生也是一种能力的综合考验,比如应变能力、辩别是非的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把这些场合变成一个个课堂,其收效要远远超过一节课的价值。一场报告会可以明辨道理,一次辩论会可以训练思维……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会能扩大知识视野、满足审美享受、传承历史文化。不同的场所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给学生组织各种文学、文艺社团。开展读书节、文化节等活动提供了参考和经验。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探究社会的兴趣,增强他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3 把握风土人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是最能上出地方特色的一门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学生们可游览考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搜集写作的素材。作为数学泰斗华罗庚、语言学家段玉裁的故乡,他们的纪念馆会带领学生寻觅他们成功的足迹,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
  风俗民情是民族文化的根,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立夏、冬至等民间节气,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应该把这些丰富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会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的文化习俗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愫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裹粽子、包饺子,珍惜亲情、懂得感恩比坐在教室里上几堂课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由课堂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要我们努力去开发利用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必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也应当是生动有趣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呢?    一、给学生以语文活动的机会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期刊
所谓“对写法”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诗歌创作手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论及此法,谓:“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因而此法又称为“双镜相摄”。  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思亲怀人的作品中。由于作者往往不是从正面落笔直接抒发对有所思的深切怀念之情,而是用换位的手法,设身处地、推己度人,移情于景、移情于人,因而又称为“主
期刊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帮助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材中包涵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本身就属于艺术的范畴。可以直接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象。完全适应审美教育的規律。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鉴赏力和修养,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一、注意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    朗读古诗巧解几何题。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应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教师与作者共振。语文阅读教学不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作家,但要以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开拓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期刊
一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题目为《我爱家乡》的作文,其中一不足600字的学生作文里面断续出现了“家乡的树,真美”“家乡的山,真美”“家乡的河,真美”等共13个“真美”。全班45篇习作,平均用词量不足100个,通篇是大白话,很少见到成语俗语,更没有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语句。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登载文章说,一篇初中生作文,接连有“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共72个“死了”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了。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学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生活就是我们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地表达生活的新理念。因此我
期刊
一、构建理想的课内外阅读    1 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积淀,是文化和历史的化石,它蕴藏着前人的真知灼见。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曾举犹太人喜欢读书来说明这一问题。犹太人因为喜欢读书,因此虽历经磨难,民族越来越强盛,同时,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各领域的巨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经过
期刊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自觉目的,信马由缰,不需要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