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艺术史上,被人们公认为最杰出最神奇、最具影响的肖像画作品,是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16世纪初创作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名叫“蒙娜丽莎”的24岁少妇。她端坐在扶手椅上,嘴角掠过一丝淡淡的微笑,犹如春风轻抚水面;戴网纱的栗色长发披肩,晶莹的眼睛如同清晨的露珠闪闪发光;明亮而微微斜视的眼神,向人们打开了灵魂的窗户,透出内心的温柔与善良;双手轻柔地放在椅子扶手上,显得自然、潇洒而从容。
  《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绘画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丰满。优雅,自然,准确,不仅画出了皮肤的润泽与光滑,还画出了皮下脂肪的丰腴和手指关节的结构,有一种真正的体积感、重量感和生命力。
  此画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薄雾法”绘画技巧。人的骨胳肌肉都画得十分准确结实,可是轮廓却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人物如同罩在一层薄雾里,眼光、神情在流动,笑容若隐若现,犹如水中看月雾中观花,让人捉摸不定。
  这幅画背景的运用也很奇特。人物背后的山水风景,右边的视点高,显得景物下沉而人物上升,左边的视点低,显得景物上升而人物下降。叫人陷入似幻如梦的神秘错觉之中,仿佛整个画面都在变动,人物的五官、神情、手指都在活动。
  几百年来人们对这幅画议论最多的,还是蒙娜·丽莎的笑。她嘴角上挑,正在微笑。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可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要害部位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明。因而当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不同心态去看这笑容时,有时觉得她笑得很温柔,有时又觉得她很严肃;有时感觉这笑流露着明显的讥嘲和揶揄,有时又好像带着一股淡淡的哀伤。
  除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表情含义感受不同之外,人们对于她为什么要笑也历来解释不一。有人说她刚刚夭折了爱女,抑郁少欢,画家请来乐队和小丑,一边画一边逗她笑。也有人说她身怀六甲,感到腹中胎儿躁动,发出了一阵会心的微笑。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则认为这是画家达·芬奇对自己幼年时母亲微笑的一种不自觉回忆,一种潜意识的自然流露。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从1503年到1506年,共用了4年时间才创作完成,是他一生聪明才智的结晶。达·芬奇不仅精通绘画,而且在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地形测量学、宇宙学、机械学、海洋学、声学、光学、热学、数学等方面也有深入的探索。他观察天体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几乎和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他观察大气,发现空气有一定可见厚度,创造了绘画上的“空气远近法”。他观察光与色,比印象派画家早四百年看出了阴影中是有色彩的。
  由于《蒙娜·丽莎》一画本身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再加上作者达·芬奇又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巨人,因而随着时间推移,该画不仅没有泯灭,反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与崇拜,引出了不少的风波和迷狂行为。
  这幅画是一幅小型油画,画幅高77厘米,宽53厘米,画家生前一直宝爱如生命,在欧洲各地游历时也始终携带在身边。后来此画被巴黎卢浮宫收藏。1911年,卢浮宫开始对公众展出,展出12年后,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飞,经过整整两年的侦查,才将它追了回来。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又过了好几年,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法国画家偶尔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博物馆看到一幅《蒙娜·丽莎》,居然比卢浮宫的那一幅更有神韵,更像原作。他惊奇之余,急忙赶回卢浮宫仔细观察那件丢而复得的“原作”,觉得反倒像是临摹品。于是他立即报告了法国的美术与科学部。经审查后,发现挂在卢浮宫的那幅画果然是假的。它是一次性画成的,所用油彩也是近代生产的。而达·芬奇的原作花了四年才画完,反复涂改的迹痕可以从x光中显示出来。真相既明,法国政府便正式向意大利政府索取真迹,意方竟以“达·芬奇是意大利人画应归还意大利”为借口拒不归还,一时间两国关系紧张起来,剑拔弩张,还调动了军队。当时,希特勒法西斯正蠢蠢欲动,为了欧洲的稳定与和平,英国政府出面进行了调停。结果是:“画是意大利人达·芬奇所作,这是意大利的光荣,但历史上此画已卖给法王路易十二,因而所有权是法国的,理当归还法国,但法国须支付一笔价款将其购回”。就这样,一场风波终告平息,这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最终又回到了卢浮宫。
  在这期间,在美国一次艺术收藏家茶会上,有位收藏家也展示了一幅《蒙娜·丽莎》,宣称这才是真迹。同时,在座的另外五人竟也每人都有一幅《蒙娜·丽莎》“原作”,一时间“真迹”达6幅之多。可见在当时,《蒙娜·丽莎》的假冒作品已散布欧美各地。
  当年,《蒙娜·丽莎》一画在卢浮宫被盗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焦虑等待侦察追踪消息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涌向了卢浮官、据统计,在此画丢失的那两年中间,到卢浮宫画廊看悬挂该画空墙的人,比过去十二年中看作品的观众还要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彩色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彩色电视的兴起,“蒙娜·丽莎”的形象开始微笑着走遍世界各国的角角落落,她的美丽征服了整个人类。1962年,当达·芬奇诞生5lO周年纪念时,《蒙娜·丽莎》曾先后到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展出一年,轰动了整个美国。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为快。由于参观的人太多,展览会只得做出硬性规定,每个观众在画前只能停留3秒钟。之后,此画又运到日本公展,轰动的程度更是超过美国,每个观众在画前只能停留2秒钟。
  
  (责任编辑/韩春萌)
其他文献
摄影术诞生后的48年才出现闪光摄影。那是1887年,德国盖迪克和米索首先将镁粉燃烧用于摄影照明。他们是将镁粉装在除了弹头的子弹里,用手枪击发引燃的,所以叫做闪光枪(Flash Gun)。国外有些杂志至今仍把闪光灯称为闪光枪,便是源出于此。  1888年(第二年)2月12日美国纽约《太阳报》有一则社会新闻报道:“近日出现了一件怪事,夜幕降临以后,隐约中看见三、四个人像幽灵似的跑来跑去,当他们停下支好
期刊
21世纪的七大工程    1.日本为解决地皮紧张、住房拥挤状况,设想在下世纪建造一座高4000米、金字塔状的千层高楼。楼内能容纳70万人工作和生活。整座楼宇似一座通天塔,直插云霄。  2.日本还设想建造一座150平方公里面积的海上浮城。在这座完全由人工材料拼装起来的海上城市里,建造最现代的工业区和人造海滨度假区。  3.美国科学家设想在下世纪建造一座太空旅馆。到时只需购买一张航天机票就可以乘坐航天
期刊
郑板桥集诗、书、画于一身,号称“三绝”,极为当时的人所推崇。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有一大嗜好——爱吃狗肉,认为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都无法与狗肉的味道相比。也正是因为郑板桥太爱吃狗肉了,所以才上当受骗被人“算计”了一回。  当时郑板桥虽然名气很大,他却从不炫耀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珍视,从不肯轻易送人。你就是许以千金,出多么高的价钱,他也不会卖给你半幅。许多人为了得到郑板桥的真迹,费尽了心思。扬州的一个大
期刊
湘云之缺陋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的结尾部分,有这么一段情节: 宝玉和黛玉说了好一阵子你甜我酸的气话、疼话,史湘云走了进来,笑着说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这湘云说话大概是有点大舌头,有些字儿说不清楚,如把“二”说成是“爱”。所以,黛玉听了,笑她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
期刊
唐朝中期有一起影响较大的诗案,即刘禹锡题桃事件。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北朝匈奴族的后裔。元和十年(公元851年)二月,被贬远州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应召回长安,宪宗似乎想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正当花开时节,长安城中的著名道观——玄都观中桃花盛开,赏花士女络绎不绝。刘禹锡加入赏花的人流,乘兴作了一首绝句,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  紫陌红尘拂
期刊
春秋初期,中国有诸侯国140多个,经过互相争斗兼并,逐步形成齐、楚、晋、秦、宋“五霸”。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楚庄王励精图治、改革内政、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故事。这里讲述三则,以飨读者。    任用平民为宰相    楚庄王求贤如渴,连打猎时,他也要发现三方面的人才:敢于猎取虎豹的勇敢之人、能和犀牛拼搏的大力士、分配猎物不斤斤计较利益的宽厚之人。  有
期刊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其风格多样的乐府诗,深受白居易的推崇。据史籍介绍,张籍家境穷困,但他求学非常刻苦。贞元年间考取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张水部”。  任水部员外郎时,张籍在诗坛和官场都已颇具声名。唐代沿袭隋朝开创的科举取仕,张籍曾充当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唐代科举考试中,有“行卷”、“温卷”的风气。“行卷”就是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设法将自己的诗文
期刊
特快列车上的笑声    特快列车从北京出发,过了保定、郑州,飞驰向前。  车厢里的乘客来自全国各地,说说笑笑,亲如一家。有三位穿着讲究的女士,是特地从香港来北京旅游的。她们在北京玩得很开心,返回途中仍是兴致勃勃。在谈论各自的原籍时,一位瘦高个的女士说:“我的原籍在福建省,是老保险户。”  周围的旅客都很惊奇,哪有“老保险户”这样的地名?说来说去,当说到“永安”时,大家都乐了。原来,她们是在猜灯谜。
期刊
中亚西南部的山国阿富汗,地当东西方战略要道之上,古代马其顿、波斯远征印度,都以它为东进的走廊。18世纪的阿富汗王国,疆域东至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南濒阿拉伯海,曾9次入侵印度,两度占领德里,是当时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穆斯林国家。  19世纪,英国灭亡印度、缅甸,欲打通“走廊”西进,将南亚至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多斯特·穆罕默德1835年成为阿富汗国王,被废的沙苏查国王被英国“养”在印度。    
期刊
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    “平安夜,圣诞夜……”  每年12月24日夜,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会响起《平安夜》这首歌的美妙旋律。这是一首在全球仅次于《祝你生日快乐》的最流行的歌曲。  少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一直是个谜。此外,这首歌诞生后,险些被埋没;而它的诞生,起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它的传播又洋溢着传奇色彩;更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与“老鼠的功劳”密不可分。    圣诞节前,管风琴突然漏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