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开花的时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儿,应细心地为孩子浇水施肥,修枝剪叶,让这些花儿尽情地开放,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但为什么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而这朵朵花儿开得却不尽如人意。就以作文来说,孩子面对作文,内心是痛苦的,作文面容是枯槁的。
  这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开花的时间。
  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的、自然化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这个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中是清新质朴、情真意切的,诉诸于笔端是清新活泼、生机盎然的。所以说,孩子的作文,应是一种个性的创造,应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应是快乐的再创造。快乐的创造需要一个时间,但现实又如何呢?
  虽然现在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但长期的应试教育在教师、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教师、家长留给孩子的习题、练习仍然充塞了孩子的时间。在家看课外书的极少,其他都是有空就看电视,而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也花在做作业或背书上。孩子在写作、阅读上,真正花费的时间了了。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读课外书,实属“多余”,而家长喜欢的书也只有那些《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除了家庭因素外,学校也不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认为这是课外的事,在学校里搞课外阅读纯属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所以很少有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孩子推荐并安排课外读物。
  孩子生活单一,见识较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嬉闹中打发,或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度过。孩子每天过的都是吃快餐的日子,哪里有时间细嚼慢咽,更别说吃前的准备、吃后的消化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是不是应静下心来,好好给孩子——这些祖国未来的花儿开花的时间呢?
  一、给孩子寻觅“真我”快乐的时间
  作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真的体验过程和美的创造过程。至真则至美,正如清代江堤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做诗感得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保障。在作文教学中,高扬“抒写自我风采”的旗帜,引导孩子关照自我心灵,保持孩子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让孩子发真我之见,写真我之感,抒真我之情,让孩子的作文活跃着“真我”的身影。如果这些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讲得再美、再生动也无济于事。
  装点作文的真情实感,来自于时间的体会,真情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链接点、表达的生长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就是说,说真话、诉真情才是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捧给读者的是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就会达到撼人心魄的美学力量。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只有敞开心扉,把心灵里至真至纯的东西开采出来,从生活的平凡小事中生发、开掘出异乎寻常的底蕴来,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这其中的挖掘,必须有可挖的内容,也就是说,这其中的真情实感必须有一个体会的时间。
  二、给孩子打造语言的时间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每一片树叶都是美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那么在遣词造句、文体的选择、语调与韵味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要提倡孩子大胆运用特色化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写自己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他们的笔尖流露童心与真情,这样才能独具个性地表情达意。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鲜明的思想”,就是“让孩子亲眼看见并通过亲身的体会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联系”,而“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是指孩子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解决语言关,先得解决思维关。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工作的帕夫雷什学校开设了一门“思维课”,就是把孩子带到自然界去进行观察,观察各种现象和人们的劳动,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观察,(上接第8版)借助于观察和思维,让孩子学会用词造句。而在现今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孩子闭门造车,理由就是,哪还有时间去观察,简直是浪费时间。那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应该改变观念,给孩子一个打造语言的时间。磨刀不费砍柴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都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嘛?
  (一)让语言在思想中灵动。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从语言入手,引导孩子去欣赏、品味诗词文曲中炼字、炼意的技巧,使孩子真正感受文学作品语言魅力。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解决写作时无话可说、文采平庸的问题。在借鉴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课堂上、练习中、作文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一些语言表达的实践训练,让灵动的思想在语言中绽放。
  (二)让语言在“阅读”中充实。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为孩子指定或推荐一份阅读书目,指导孩子有的放矢地阅读,要对孩子不好的读书习惯加以引导、纠正。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读书俱乐部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总之,教师要加强孩子阅读行为的监控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切实提高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考试的主要考查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只能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到自觉学习的状态中去,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形成阅读期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所
期刊
进入初四,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表现出迥乎不同的精神状态。有的同学为了追寻梦想,如饥似渴的学习,再苦再累从不叫一声。而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上课会周公,下课似猛龙。更有甚者,自己学不进去,又无事可做,于是不停的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扰乱得大家都无法安宁,整个班级都被这几个人弄得乌烟瘴气。他们似乎总想搞出点什么状况,来吸引师生的眼球。老师想管教他们吧,又担心浪费宝贵的时间,不理他吧,又实在
期刊
改革后的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是,实践过程中,农村中 学的许多教师都反映: "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农村中学 很难推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 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就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以下特点:①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②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
期刊
众所周知,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兼有毕业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项功能。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常常扮演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因而备受关注。要想中考语文考出好的成绩,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上下大力气,下足功夫。那么,应当如何去实际操作呢?  作文应在平时训练中打牢基础,并辅以专题训练技巧。  让学生学会赏评美文、好文。“你现在可以不会炒菜,但至少要能分辨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
期刊
能听得到花开的声音是幸福的一种极致。作为老师,我见证着花开的过程,我欣喜的看着我面前朵朵花儿在舒展着枝叶慢慢地开放,聆听着天籁般美妙的声音,并为此深深陶醉……  ——写在前面  “王浩,怎么分到了我们班!”看到分班名单的时候,我惊恐的大喊。  “不行,不行,我要求调剂王浩。”我急匆匆的去找级部主任。  “名单已经公布了,不能再做更改!”级部长坚决的一口回绝了,不论我怎么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也只好悻
期刊
“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持久的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确立的大语文观,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就没有生活,就没有完美的人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应注重课内阅读的点拨方法,并在课外为学生精选有益的读物,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课外阅读是认识生活的钥匙  现代社会,信息是载体。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最便捷、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
期刊
《关雎》流传两千余年而不衰,是一首对后世文学和爱情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老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歌,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纵观全诗,真切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此,作品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特点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合理引导学生解决此重点,成了课前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近些年来在中考中,一套试题有三分之一的题目均是阅读分析题,分值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由此可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教师应
期刊
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的图画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翻开语文课本,那赏心悦目的背景图让孩子爱不释手,他们仔细地观察图画,尽情地欣赏图画,认真地读好图画背后的故事。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不用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
期刊
语言是记录、传承人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有效载体,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境与氛围。教学中一旦出现生动局面,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使教学进入一种教学艺术较高的境界。探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