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但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那就要学生和老师既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也要在课外下功夫。因此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课文,还要把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点也要去查阅。比如说我现在正在搞一个课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就是强调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效的进行历史学习。我们开创了一个“历史的天空”微信公众号,每讲一节课前,我就把一些课内课外知识点,历史资料都放在那个微信公众号上,让学生去阅读,这就节省了老师在课堂上补充大量知识点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困惑;教学成果;学生能力
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有十五个春秋,见证了旧教材到新教材的改革,经历了新教改的困惑和迷惘,尝试了打破旧思维的藩篱,最后基本适应新课改,比较好的利用新课改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来说一下高中历史新旧教材的区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书里介绍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知识点非常繁杂,但时间感很强。正是基于此,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因此课堂上老师讲解比较多,学生参与比较少。而新教材是专题式的把教材分为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还有四本选修。这种教材编写方式知识点更少了,简洁明了,而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历史素养的转变。因此对我们老师上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能力怎么来的,当然是课堂上老师培养出来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曾经困惑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曾经的困惑,第一个困惑,以前教旧教材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而现在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再这样讲,一開始我很不适应,总觉得新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没有。因此对新教材补充很多知识,比如我在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本来是一节课讲完,结果我讲了四节课,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基础有关,初中的时候历史是杂课,且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基础普遍薄弱,课堂上提问学生大部分答不出来,基础都不懂,怎么谈能力的提高。第二个困惑是新课改下的高考,如今的高考题基本上是新材料,新情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题目基本上没有,甚至还会有新观点的题目,课外知识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我们学的教材好像跟高考联系不大。”历史知识浩瀚无边,有时也会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针对这些困惑,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各位同仁分享一下我的解惑过程。
解惑一: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但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那就要学生和老师既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也要在课外下功夫。因此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课文,还要把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点也要去查阅。比如说我现在正在搞一个课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就是强调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效的进行历史学习。我们开创了一个“历史的天空”微信公众号,每讲一节课前,我就把一些课内课外知识点,历史资料都放在那个微信公众号上,让学生去阅读,这就节省了老师在课堂上补充大量知识点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时,先让学生通过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发的资料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做到心有成竹,上课时我以《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做为我导入的素材,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然后老师设问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有什么必然因素?老师先要给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是,每一小组得出一个结论,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有就是高度的总结,知识的适当拓展。特别是讲到辛亥革命的成败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他,把学生分为两组,一方认为是成功了,一方认为是失败了,展开一个小型的知识辩论赛,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用你的史实支撑你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解惑二: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也能贴近生活前面已经提到,历史学科应该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历史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结合,所以,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农村去,让学生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学校之后可以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者个人感想等等。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虽然充满趣味性,但是不够生动真实,学生往往知道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但是其详细过程、其真实性如何却无从得到、不能考证。当然,历史本身是一门系统结构比较庞杂的学科,要对所有事实一一验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是目前很多史学家正在努力实现的事情。但是,对于可以考证的事实、可以感受的历史事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历史事件中去,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历史气息,增强自身的历史素质,同时还能与历史事件进行亲密接触,增进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解惑三:在新课改下,老师要不断的充电,力求教学的完美
我觉得首先要力求上好每一堂课,特别要写好教学反思。反思课堂上: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合理,能否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是否有更佳的手段;课堂是否有及时的小结,总结,升华的地方,学生上课是否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这节课思路是否清晰,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否优化了各个教学环节。第一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反思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教训,可以扬长避短,总结更佳处理教材的方法,更是我们备课上课的升华。
老师应该都参加一些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老师是如何教学的,给我们以启发。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我们老师应该去高校学习更多的新鲜知识和学术新观点。
最后一点老师应该要多读书,读好书,涉猎广泛,可以更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为自己“充了电”,还可以“身教”,给学生做出一个好学勤学的榜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读教育名著使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困惑;教学成果;学生能力
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有十五个春秋,见证了旧教材到新教材的改革,经历了新教改的困惑和迷惘,尝试了打破旧思维的藩篱,最后基本适应新课改,比较好的利用新课改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来说一下高中历史新旧教材的区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书里介绍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知识点非常繁杂,但时间感很强。正是基于此,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因此课堂上老师讲解比较多,学生参与比较少。而新教材是专题式的把教材分为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还有四本选修。这种教材编写方式知识点更少了,简洁明了,而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历史素养的转变。因此对我们老师上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能力怎么来的,当然是课堂上老师培养出来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曾经困惑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曾经的困惑,第一个困惑,以前教旧教材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而现在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再这样讲,一開始我很不适应,总觉得新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没有。因此对新教材补充很多知识,比如我在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本来是一节课讲完,结果我讲了四节课,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基础有关,初中的时候历史是杂课,且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基础普遍薄弱,课堂上提问学生大部分答不出来,基础都不懂,怎么谈能力的提高。第二个困惑是新课改下的高考,如今的高考题基本上是新材料,新情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题目基本上没有,甚至还会有新观点的题目,课外知识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我们学的教材好像跟高考联系不大。”历史知识浩瀚无边,有时也会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针对这些困惑,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各位同仁分享一下我的解惑过程。
解惑一: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但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那就要学生和老师既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也要在课外下功夫。因此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课文,还要把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点也要去查阅。比如说我现在正在搞一个课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就是强调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效的进行历史学习。我们开创了一个“历史的天空”微信公众号,每讲一节课前,我就把一些课内课外知识点,历史资料都放在那个微信公众号上,让学生去阅读,这就节省了老师在课堂上补充大量知识点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时,先让学生通过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发的资料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做到心有成竹,上课时我以《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做为我导入的素材,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然后老师设问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有什么必然因素?老师先要给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是,每一小组得出一个结论,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有就是高度的总结,知识的适当拓展。特别是讲到辛亥革命的成败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他,把学生分为两组,一方认为是成功了,一方认为是失败了,展开一个小型的知识辩论赛,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用你的史实支撑你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解惑二: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也能贴近生活前面已经提到,历史学科应该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历史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结合,所以,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农村去,让学生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学校之后可以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者个人感想等等。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虽然充满趣味性,但是不够生动真实,学生往往知道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但是其详细过程、其真实性如何却无从得到、不能考证。当然,历史本身是一门系统结构比较庞杂的学科,要对所有事实一一验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是目前很多史学家正在努力实现的事情。但是,对于可以考证的事实、可以感受的历史事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历史事件中去,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历史气息,增强自身的历史素质,同时还能与历史事件进行亲密接触,增进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解惑三:在新课改下,老师要不断的充电,力求教学的完美
我觉得首先要力求上好每一堂课,特别要写好教学反思。反思课堂上: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合理,能否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是否有更佳的手段;课堂是否有及时的小结,总结,升华的地方,学生上课是否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这节课思路是否清晰,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否优化了各个教学环节。第一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反思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教训,可以扬长避短,总结更佳处理教材的方法,更是我们备课上课的升华。
老师应该都参加一些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老师是如何教学的,给我们以启发。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我们老师应该去高校学习更多的新鲜知识和学术新观点。
最后一点老师应该要多读书,读好书,涉猎广泛,可以更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为自己“充了电”,还可以“身教”,给学生做出一个好学勤学的榜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读教育名著使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