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冷暴力不容忽视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又叫“冷暴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只有在身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被大事化小,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虐待的手法一般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事实上,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会加深受虐者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不愿放走旧情人?
  虐待手法在离婚或分手时很常见,最初并不被视为病态,但因其持续重复且单向,最终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在分手的过程中,原本隐藏的虐待冲动浮出水面,释放为狡诈的暴力,当自恋的施虐者感觉猎物正在逃走时,暴力就会登场。例如在公司门外等着对方下班、每天不断打电话、直接或间接地恐吓威胁。
  受虐者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施虐者却靠直觉就能部署必要的操控计划。在离婚诉讼中,伴侣的虐待行为可以证明责任在对方,但是讥讽影射会留下罪证吗?原告必须以事实证明所控诉的罪名,但精神虐待的言行要如何举证?施虐者迫使配偶采取法律行动,却又以证据不足为由让形势对自己有利,这种案例非常多。法官也不清楚两方谁是谁非,就只能打安全牌,不持特定立场。
  当儿童成为受害者
  施虐者以间接精神暴力的方式想要摧毁的对象大多是配偶,祸延子女。子女因为在现场,又不愿与被害的母亲或父亲断绝关系,于是也成了受虐者。孩子被当作“那个人”的孩子而受到攻击。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召来当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加诸受虐者的恶意。而受虐者无法对施虐者正面抗议,就会把所有压抑的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直接虐待表现为父母有意或无意的拒斥。父母的理由是:这么做全是为了孩子好,目的是管教小孩。然而实情则是认为孩子扰乱了父母的生活,因此要把孩子的内在摧毁,父母才能得救。
  受到虐待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会令父母失望、头痛:“那个小孩很难教;他什么都学不会,你只要一转身,他就会给你搞得亂七八糟!”
  施虐的父母在意的无非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孩子之所以令人讨厌,可能因为他在有问题的父母关系里所处的特殊地位(意料之外的孩子要为不情愿的婚姻负责),也可能只是他与众不同(有某种疾病或学习障碍)。他一出现就会引发父母冲突,于是他就成了必须教训和纠正的对象。
  由此形成一种荒谬的循环: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会使他们更不灵光,距离父母的理想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拒斥他的父母总会找到理由(尿床、成绩不好),来为这股暴力倾向开脱,然而暴力的成因在于孩子的存在本身而非孩子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暴力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给孩子起可笑的绰号。莎拉忘不了15年前,她年纪还小时,父母叫她“垃圾桶”,因为她胃口很好,每顿饭都吃得一干二净。后来她体重过重,不再是父母的理想女儿。父母不但不帮助她控制食欲,反倒试图加倍打击她。
  有些孩子天生在某方面比父亲或母亲强得太多:太聪明、太敏感、太好奇。父母为掩饰自身的不足,便抹杀孩子最大的长处。对孩子的成见隐藏着暴力的性质:“你这孩子一点用也没有。”结果孩子真的变得愚蠢、古怪、讨人厌,父母就有很好的理由不善待他。父母打着管教的幌子,浇熄了自己欠缺但孩子拥有的生命火花。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不过在任何情况下,孩子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或者就只是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们对令父母失望、让父母颜面无光、不如父母期望的那么好这些事实倍感愧疚。孩子会满怀歉意,一心想要弥补父母的自恋情结。然而这注定会落空。
  怎么办?
  受虐者可能会为保护自己而以暴制暴,且这种诱惑十分强大。我们强烈建议受虐者不要自暴自弃。
  1.调整应对方式 受虐者应认清虐待的过程,并明白不应自己负全部责任,再来是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把罪恶感摆在一边。受虐者必须放弃容忍到底的想法,并相信所爱或曾经爱过的人的性格中显露出了对自己而言很危险的部分,所以自己必须自卫,不要为其所害。通常来讲,有第三方在场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第三方,间接接触,可以让受虐者争取时间想出正确的回应方式。
  2.行动 由于受到掌控,受虐者到目前为止一直过度委曲求全,现在必须改变策略,坚决行动,不畏冲突。受虐者的决心会逼得施虐者摊牌,打破恶性循环。把危机摊在众人面前,也许因此看起来像施虐者,可是他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促成改变的唯一方法。
  3.心理对抗 为了从心理上对抗虐待行为,外界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信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使受虐者重获信心。真正有价值的支持来自于陪伴、提供帮助、不做评判的人。
  4.法律介入 有些案例只能靠法律干预才能得以解决。客观地运用法律,可以让外人看清事实真相,并向虐待行为说不。
其他文献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郡谢氏是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所以又有“王谢风流满晋书”的说法。谢家能保持几百年不衰,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东晋时,政治家谢安见侄子谢玄喜欢佩戴紫罗香囊——一种脂粉气很浓的物件,流行于当时贵族青年中——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便以和谢玄打赌的形式,巧妙地赢得香囊,当面烧毁。这种启发式教育,属于不言之教,可谓煞费苦心。谢安的
期刊
应该说,家族中流传怎样的故事,就有怎样的家风。  据爷爷讲,我们这个家族虽然世代务农,但至少有过两次英雄般的壮举。一次发生在1913年,那年是个灾年,作为租地户,地里打的粮食仅够糊口,而东家死活不肯减租。人穷志不穷,我的祖太爷硬是提一把斧头把身为县警督的地主告到省城,不依不饶告了半年,最后地主不得不把口粮退回。这使得林家在十里八乡名声大震。另一次发生在1932年。那时林家已发展成当地大户了,有地有
期刊
那天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去曼彻斯特,大巴载着我们一路走的都是类似于乡村公路的小道,真的是看醉了我。  一幅幅童话般的美丽景致,在眼前闪过,从遥远的大前方飘忽而至,又躲到你的身后,悠然而去。身在其中,欲醉欲仙,真的是有一种悠然自得在英伦的诗意和惬意。  世界上的美景很多,如大不列颠乡村这般醉人心扉的地方,却并不多。因为,乡村是英国人留下的一条老命,也是一条同样牵着我们心素的老根。  英国人是最早在自己
期刊
盖据《春秋左传》:“(卫灵公)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公让袒胸的副车车夫华寅拿着有把的雨盖当做盾牌,遮蔽车上的空隙处,以抵挡敌人的乱箭。可见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有把的雨盖了。这种雨盖之所以能当盾牌用,可见它是比较结实笨重的。  据《说文》解释,古代的雨盖是用比较柔软的草编织的。  现在客家方言中,把雨伞称之为“雨盖”,可见雨伞起源于春秋时期有把的雨盖。  笠据
期刊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感情已经走到尽头,彼此不再有爱,只剩下争吵、怨怼的夫妻,常常会因为孩子不离婚,凑合着在不快乐的婚姻里潦草度日;或者,已经协议好离婚,但是孩子还小,为了给他完整快乐的童年,假装彼此恩爱,等孩子成年了再告诉他父母早已离婚的真相。  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以前采访过一位摄影师。他32岁,害怕结婚,甚至不敢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交往过的女朋友最长时间不超过两年。我们在谈到原生家庭的时候,
期刊
酷暑难耐,日日躲在空调房里,一身的“空调病”。我们实在应该学学古人是如何消暑过三伏天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
期刊
“我想离婚了。”  看到柚子在屏幕上打出这行字的时候,我吓得差点从电脑桌前摔下来。  想当年,柚子老公大柠是我们集体羡慕的模范男友。他们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柠对柚子照顾得那叫一个无微不至。  大学毕业后,柚子和男友一起去了上海。柚子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优势,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外企的工作,薪水丰厚。而大柠,抱着一个大专毕业证,在人才济济的上海,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份月薪2800元在游戏工作室打杂的工作
期刊
被过度关注的高考终于结束,真正的选择可能刚刚开始。  读了12年书的孩子们,在他们短浅苍白的经历中,几乎没什么事能自己做选择,老师家长的要求,都是听话就好。  现在可能真要做选择了,可他将来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是一团模糊。  经常能看到关于哪些专业更热门的推荐,有些做成排行榜,列举出就业情况和收入数据,好像上大学就是直奔着就业和收入。  我认识一个男生,当初报考综合性大学,被
期刊
中国近7成女性名下有房  2017《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被调查女性中近7成(69.6%)名下有房,并且房产状况呈现出个人和家庭收入、学历、职业差异。个人收入越高,女性名下有房产的比例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女性名下有房产的人数比例越高;学历越高,女性名下有房产的比例越高;个体或合伙经营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女性名下有房比例前三。(《中国财经报》)  看到了吧,女性不僅会花钱也很会挣钱。  父母玩手机,
期刊
“老村长”是戏称,所以我加了引号。其实,这位发小从没做过官,也没读多少书,但在我眼中,他是我们村最有水平的人。  发小的小名叫菖子,当然,这个“菖”字是我瞎猜的。根据是他还有个弟弟叫林子,似乎是要组成一个植物系列。农村的小名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北方的“换”或南方的“招弟”,一听就知道是女孩。但也有大量小名千奇百怪,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在农民眼中,越低贱的生物生命力越强,所以很多小名,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