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默读 品读 赏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5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古诗词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很显然,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此基础上达到积累感悟和运用。

一、朗读出韵,体现内在美


  古诗词有其内在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我们经常能从电视镜头中看到古人读诗词时总是摇头晃脑,读着读着就会吟唱起来,感觉诵读诗词韵味无穷。而如今我们教学生读古诗词时,只是强调要读出感情,再也没有了古人这种情趣,这种韵味,这是为何?其实古诗词在创作时都是有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调的。按照平长仄短方法来读,就能读出诗词内在的这种韵律美和节奏美来。熟读成诵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随着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吟诵起来。吟至忘情处,就会随着诗词的节奏晃动起来,或许诵读诗词的韵味尽在其间了。
  古诗词很注重内在的意蕴美,平仄调的读法能把这种意蕴之美表达得更为透彻。如:袁枚的《所见》最后一个字的平仄,都是相当有讲究的,“牛、樾、蝉、立”正好顺应了“平仄平仄”,最后一个“立”字仄短的处理又和全诗的发现蝉、欲捕蝉、屏吸止声情景相呼应。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画一画平仄,平长仄短地读一读,那种溪亭日暮之美,藕丛争渡之急,鸥鹭惊飞之情……那种诗词特有的韵味,融在了一种诵读与吟唱之中。此时,诗词内在的美也会沁人心脾。

二、默读静思,理解其意思


  默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度。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这时往往采用默读。
  要理解整首诗词的意蕴,首先可以让学生弄清诗词中难理解的字义词义。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圈画出难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词句的意思去推断。对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但”字,就可以这样去处理。上一句空空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下一句后面的意思为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个“但”就可以推断为“只、仅仅”的意思了。当然,有些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去判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尽”字的意思学生很难判断,很多学生认为是“尽头”的意思,对于类似的字词,就可以通过描绘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在诗人的眼里,只看到孤孤单单的一只白帆消失在远远的天际,这里的“尽”就成了动词“消失”的意思了。在静读默思中,我们还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诗词意思的理解。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当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再提出最后两行诗句的顺序问题,到底谁为前?这一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意思进行综合的考虑,必将对诗句的意思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体会其情感


  每首诗词都是在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体会情感就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句进行品析。陆游的《示儿》一诗,一读就知道这一首诗充满着爱国深情,但要能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当时陆游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写下这一绝笔诗的呢?当时南宋政府节节败退,迁都到了杭州,生灵涂炭,中原人民渴望宋军能收复失地,真可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而那些达官贵人朝廷命官却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在这种情况下,陆游写下了这样的愛国诗句,鲜明的对照,更能突出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很多诗词,只有走进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才会对诗词内在的情感理解更为深刻。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水调歌头·中秋》的,文天祥在写《过零丁洋》时又经历了怎样的境遇,学生了解了才会对诗人内心的情感更为明了。

四、赏读想象,展现其意境


  古诗词仅仅是熟读背诵还是不够的,优秀的诗词还得用心去品,静心去赏。诗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很多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都是很强的。品赏诗句,可以展开想象,使所描绘的画面丰富和生动起来。比如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烂漫的春光下,几个孩童追赶黄蝶的欢乐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出孩子们当时的言行举止,更能感受到那份童真与欢乐。同时,当黄蝶飞入菜花从中,孩子们左寻右找无可奈何地景象又是何等地充满童趣呀!
  在古诗词中,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必言传,而通过想象,那种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描绘的情景定会变得美妙无穷。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漫步村中,绿树环抱,青山静静陪伴着小村庄,这份清新的农村场景,让我们分外向往。再加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子,面临菜园和打谷场,没有尘世的纷扰,那份轻松充溢于心。这种心灵隐逸之所,让人流连忘返。这种情景、这份情感何须多言。赏读想象,生活情趣尽在不言之中。
  经典诗词,一读三唱,反复品析,其内在的情感和意境有时如食山珍,如沐春风。我们徜徉在古诗词的长河里,用我们的情去撞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用我们的声去表达。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南港中心小学校长,昆山市语文学术带头人。
其他文献
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儿童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拥有浓厚的探究欲望。怎样把多彩的生活引进儿童的习作视野,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激活语言的生命呢?笔者一直在认真思考与实践着。一、着眼内需,让语言尽显质朴的色彩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出,懂得写作是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该说,习作是一种心声的自然流露,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曾经聆听过江
期刊
在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基于教学进度的需要和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要求,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重视答题方法和解题方略的传授,没有完全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深刻地体现出来,导致学生很难深入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着重探析在古诗词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  古诗讲究节奏和韵律。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
期刊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语文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做好指向写作的阅读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由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严峻的高考形势,采取一些功利的、短平快的做法让学生在考场上取得高一点的分数似乎
期刊
一、聚焦标题,精准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之前,预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说说小说主题,提出阅读之后疑惑不解的问题。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大多数集中在对标题的理解上:文中伽西莫多是在喝了爱斯梅拉达的水后才流下了眼泪,为什么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的是一葫芦水,为什么是“一滴水”?原先教学预设是从文中人物入手,通过伽西莫多、围观群众前后变化以及伽西莫多、克洛
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已经开启了新的航程。古诗文教学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简析  古诗文教学引起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陈增菊在《新课堂新评价》中指出:希望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的情怀,让学生乐学、好学;黄丽娟在《美读,让诗词教学灵动起来》中强调教师要用“美”来感染学生,让他
期刊
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要按照他们的个人特点,去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是部分语文教师的思维过于僵化,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无法展现。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本的教学观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实
期刊
由徐林祥教授与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首部赋予语文美育独立学科地位的著作,也是国内首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指导语文美育的著作。  《语文美育学》最大的创新是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该书将语文美育学作为语文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交叉学科,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语文美育的主体、客体
期刊
21世纪,互联网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攻城略地”,几乎占据了各行各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互联网+”已经潜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着各种影响。下面,我就自己在“互联网+”背景
期刊
课程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如果没有课程来作为载体,就只能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无系统的随机影响而已。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指出,只有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地域及学校的特色、学生的需求等因素融入国家课程,才能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校本课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遵循四个原则:面向
期刊
苏州推行教学“七认真”管理已经多年,其中“认真备课”列为“七认真”之首。认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解读得透彻与否,是老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  说也奇怪,常被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文本解读”一词,《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收录:“通过分析来理解。”  那我们语文老师如何理解“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理解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