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如果没有课程来作为载体,就只能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无系统的随机影响而已。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指出,只有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地域及学校的特色、学生的需求等因素融入国家课程,才能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校本课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遵循四个原则:面向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树正气”地开发;基于学校的育人文化与育人目标,“接地气”地开发;尊重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得人气”地开发;基于学校现有社会资源和办学资源,“强底气”地开发。学校开发的比较成功的语文校本课程,诗韵趣味读写、走进传统佳节、思维导图助读写以及教师个体开发的一些选修小模块,都是努力践行这一理念的成果。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了三个原则:首先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对国家课程起到补充和拓展作用;再次,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
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先有顶层设计,再做具体事务。针对专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我校的课程开发承载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先有顶层设计,后有课程建设。比如我校的“诗韵趣味读写”课程,其顶层设计为,依据学校倡导的“四个一工程”—— 写一笔好字、练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文章、锻炼一个好身体,制订“诗韵趣味读写”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该课程的目标任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向、内容、要求等,在这个框架下再做教材编撰和实施计划。
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特质很重要。即便有很鲜明的文化特点,但不能用于语文课就不行。课程资源除了要体现一定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语文学习要求外,还要具备语文教材资格。我们编写的几本比较成熟的教材,均体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理念。比如《走进传统佳节》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支撑,而其中的节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思维导图助读写》把经典文段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来,通过提炼关键词和梳理句段脉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再辅以图像、颜色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借鉴经典语段的仿写指导,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些课程各有侧重,可又集中指向一个点——读写一体,以阅读、吟诵、欣赏、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诗词文章,自主体验并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能否实施,关系到校本课程是否有生命力,能够正常实施的才是真课程。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校本教材的课程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除了一些小的模块和活动性课程只在每周的选修课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参与外,大部分教材贴合日常教学分年级使用,真正应用于全体学生的语言实践,真正用来学语文,用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浸润里不知不觉完成了生命的成长。领略诗词艺术之美会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诗韵趣味读写》这套教材对国家课程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首先,教给学生诗词诵读与品析的方法。通过品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其次,选取了部分与崂山相关的优秀诗词,分为风光崂山、田园崂山、文化崂山等,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丰富了学生对诗韵文化的理解。再次,丰富了课程资源,引进近几年流行的电视节目,为国家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源包,如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资源包,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网址等。这些补充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走进传统佳节》汇集了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九个节日的由来及传说、习俗及食俗、诗词及文章,共9章36节。每一节都包括导言、正文和练习三个部分。练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对语文学习的引导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包括阅读与积累、讨论与实践、比较与赏析、拓展与延伸四个板块,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要求,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一课程的开设深受语文老师欢迎。每逢佳节来临之前,语文老师会拿出一两个课时进行节日文化普及,选取一些经典诗文进行课堂精读,并辅以赏读交流、学生作品交流等活动。如春节部分,重点推荐了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和王安石的《元日》,通过比较阅读赏析诗人不同的情感;作家作品重点推荐冰心的《童年的春节》和莫言的《过去的年》,让学生了解年俗文化的绵延传承和变化。节日的实践活动也非常丰富,贴窗花,包饺子,吃年夜饭……这些活动都可以流淌在学生的笔下,真可谓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阅读与写作体验平台,使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气息,更有生活味了。
“评价”是最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在评价过程中记录、比较、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情感态度倾向等學习表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或者和学生一起商定学习目标,并检查其达成情况,是评价学习结果的基本依据。如“诗韵趣味读写”课程的三维目标又各自分为三级指标。以能力目标为例,一级目标为能够背诵经典诗词,体会诗词情感;二级目标为体悟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对诗词进行初步赏析;三级目标为理解诗词的意境美,并学习运用,表达情感。三级指标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方法,要提示要点作出示范,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要实现学习目标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思维导图助读写”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有较高层面的要求,看似简单的一张思维导图却能甄别画图者的思维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第三,在一个学习任务阶段性完成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和行为要求,进行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结收获,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的方法。
当然,由于学校建校不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行走在路上,青岛市校本课程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们的两位语文老师得以在大会现场展示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当然,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进行更多的研究,争取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语文教师。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遵循四个原则:面向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树正气”地开发;基于学校的育人文化与育人目标,“接地气”地开发;尊重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得人气”地开发;基于学校现有社会资源和办学资源,“强底气”地开发。学校开发的比较成功的语文校本课程,诗韵趣味读写、走进传统佳节、思维导图助读写以及教师个体开发的一些选修小模块,都是努力践行这一理念的成果。
一、 开发:承载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着眼终身发展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了三个原则:首先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对国家课程起到补充和拓展作用;再次,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
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先有顶层设计,再做具体事务。针对专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我校的课程开发承载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先有顶层设计,后有课程建设。比如我校的“诗韵趣味读写”课程,其顶层设计为,依据学校倡导的“四个一工程”—— 写一笔好字、练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文章、锻炼一个好身体,制订“诗韵趣味读写”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该课程的目标任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向、内容、要求等,在这个框架下再做教材编撰和实施计划。
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特质很重要。即便有很鲜明的文化特点,但不能用于语文课就不行。课程资源除了要体现一定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语文学习要求外,还要具备语文教材资格。我们编写的几本比较成熟的教材,均体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理念。比如《走进传统佳节》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支撑,而其中的节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思维导图助读写》把经典文段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来,通过提炼关键词和梳理句段脉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再辅以图像、颜色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借鉴经典语段的仿写指导,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些课程各有侧重,可又集中指向一个点——读写一体,以阅读、吟诵、欣赏、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诗词文章,自主体验并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施:突出语言实践和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能否实施,关系到校本课程是否有生命力,能够正常实施的才是真课程。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校本教材的课程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除了一些小的模块和活动性课程只在每周的选修课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参与外,大部分教材贴合日常教学分年级使用,真正应用于全体学生的语言实践,真正用来学语文,用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浸润里不知不觉完成了生命的成长。领略诗词艺术之美会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诗韵趣味读写》这套教材对国家课程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首先,教给学生诗词诵读与品析的方法。通过品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其次,选取了部分与崂山相关的优秀诗词,分为风光崂山、田园崂山、文化崂山等,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丰富了学生对诗韵文化的理解。再次,丰富了课程资源,引进近几年流行的电视节目,为国家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源包,如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资源包,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网址等。这些补充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走进传统佳节》汇集了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九个节日的由来及传说、习俗及食俗、诗词及文章,共9章36节。每一节都包括导言、正文和练习三个部分。练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对语文学习的引导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包括阅读与积累、讨论与实践、比较与赏析、拓展与延伸四个板块,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要求,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一课程的开设深受语文老师欢迎。每逢佳节来临之前,语文老师会拿出一两个课时进行节日文化普及,选取一些经典诗文进行课堂精读,并辅以赏读交流、学生作品交流等活动。如春节部分,重点推荐了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和王安石的《元日》,通过比较阅读赏析诗人不同的情感;作家作品重点推荐冰心的《童年的春节》和莫言的《过去的年》,让学生了解年俗文化的绵延传承和变化。节日的实践活动也非常丰富,贴窗花,包饺子,吃年夜饭……这些活动都可以流淌在学生的笔下,真可谓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阅读与写作体验平台,使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气息,更有生活味了。
三、评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关注过程,促进反思和改进
“评价”是最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在评价过程中记录、比较、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情感态度倾向等學习表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或者和学生一起商定学习目标,并检查其达成情况,是评价学习结果的基本依据。如“诗韵趣味读写”课程的三维目标又各自分为三级指标。以能力目标为例,一级目标为能够背诵经典诗词,体会诗词情感;二级目标为体悟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对诗词进行初步赏析;三级目标为理解诗词的意境美,并学习运用,表达情感。三级指标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方法,要提示要点作出示范,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要实现学习目标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思维导图助读写”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有较高层面的要求,看似简单的一张思维导图却能甄别画图者的思维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第三,在一个学习任务阶段性完成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和行为要求,进行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结收获,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的方法。
当然,由于学校建校不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行走在路上,青岛市校本课程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们的两位语文老师得以在大会现场展示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当然,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进行更多的研究,争取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