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aozhe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演唱自古以来都为音乐表演中最为普遍的,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声乐演唱当中文化修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剖析。
  【关键词】:声乐演唱;文化修养
  声乐演唱无论是从中国还是西方都属于起步最早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对于音乐来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尤其以声乐为代表,发展的更为繁荣,西方在后来出现了专门的声乐理论书籍,并且音乐时间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已经开始,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就展示了繁荣的声乐发展;中国同样出现了专门的声乐理论著述,并且声乐的实践活动和作品也层出不穷,从汉代的《关山月》、《胡笳十八拍》,到唐朝的《阳关三叠》再到北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都展现了中国声乐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繁荣发展的程度。可以说声乐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和体现。因此相对于人们的思想上的文化体现——文化修养来说,就能更好的体现在声乐演唱上。下面将从声乐演唱与文化修养的关系、文化修养对声乐演唱的作用、声乐演唱如何体现演唱者的文化修养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声乐演唱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前言中笔者强调了声乐历史发展的悠久和繁荣,并且提出了声乐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何具体的关系呢?
  首先,声乐的产生是源于人类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在原始社会时期声音的产生也表明了人们需要这种川大意思的方式,而那时候的语言还没有形成,而简单的叫喊便成了人们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后随着人们私人财产的增多以及社会构成的逐渐复杂化,声音逐渐不单单承载着传递信息的这样一种功能,而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因此声音便成为人们作为一些特定功能使用,比如祭祀或表达某种仪式性,比如婚丧嫁娶等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中便需要有歌声陪伴,如婚嫁歌、丧歌等;再到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声音是表达人们的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因此它便开始承担一种供人享受的作用,以及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工具,它的美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利用起来。
  而我们以上所理清的一条大致的声乐发展线索,从根本上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声音才能被赋予了如此多的功能性,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声音所承载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广,声乐才发展为现今自身在艺术领域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反观我们的文化素质,其实正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微观体现,把人类所创造出的大文明从人格以及社会规范上体现出来,我们便成为其是文化修养,而歌声所要表达的正是人类的情感,因此一个人的情感其实也是受到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控制。当演唱者自身具备了很好的文化素质之后,他便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因为作品中就包含着作曲家的某些情感,你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越多,越容易接近作曲家的情感,因此也能更好的把握整首作品。因此说文化修养是声乐演唱的根本和基础,这一点也不为过。
  二、文化修养对声乐演唱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文化修养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演唱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那么声乐演唱中如何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呢?这在表面看来是自然而然的,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要明白声乐之所以一直在艺术领域受到极高的重视,原因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美是独特的,并且一直在发展它体现美的方式,这点从现今所产生的各种演唱方法就能看出,有美声的,有民族的,有通俗的,当然这些都因地域的差异所产生,但是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人类整体的文化体现,那么这些方法是否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便可以很好的回答文化修养对声乐演唱的作用这个问题了。
  声乐作为一种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与舞蹈一起并成为音乐的鼻祖,自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技巧,比如发声原理、发声位置、胸腔共鸣、花腔、丹田气、男高音这些专业名词的产生便说明了此艺术形式的复杂性,因此就算是文化素质很高的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完成专业的演唱的。但是在经受过专业的训练过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词人演唱水平的好坏,原因在于他能更好的应用他所具备的文化修养水平去诠释一首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他可能能更加容易的找到与此首作品相同的情感,或者因为他的文化修养关系他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当然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风格及其情绪,因此演唱出来加上良好的技术当然声情并茂、栩栩如生;反之,即使演唱者具有很高的水平技术,但他对作品的内涵并不了解,只是就技法而随技法演唱,那么他也难以演唱出作品的精髓,也只能是单有声音而无内涵,就像我们平仓所说的那样,只表现了表面而并没有表现出内涵和根本,这样的演唱声音犹如白开水,无色无味,缺乏情感,自然难以感动欣赏者,甚至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全部被大家认可的演唱家没有一位不是用心去演唱,他们的演唱其实技术因素只占一部分因素,更多的一部分因素是在于他对于作品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深刻,并且还能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并且他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带动大众,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才能收到大众的认可和好评,这些演唱家多的数不胜数,随口既能举出来,我们只举王宏伟,大家知道他是善于演唱中国西北民歌的歌唱家,我们通过他的演唱能犹如深入西北黄土高原之上,能随着他的歌声体会到陕北民族人民的粗犷豪迈,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演唱技术,而更多的则是由于他对于西北民歌的理解很透彻,很到位,因此才能将陕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声乐演唱如何体现演唱者的文化修养
  前面已经介绍了文化修养与声乐演唱的关系以及作用,那么如何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表现出演唱者的文化修养呢?
  演唱技巧被列为必不可少的表现演唱者文化修养的第一手段,演唱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诠释作品,如果技术达不到作品的要求,那么不管演唱者再有多正确的情感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但除去演唱技巧之外其实还有几点是很能体现出演唱者的整体文化修养的。
  首先,就是舞台作风,这一点在表演歌剧或戏剧的时候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演员的舞台表现直接影响着演出的效果。一个好的歌唱者是很会控制舞台的,他会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去带动观众走入她所演唱歌曲的情感深处,能让观众更好的随着他的演唱以及肢体语言去更好的感受音乐;反之,一个水平不够的演员是无法做到的,他可能已经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演唱技术有限的原因已经手足无措了,根本无法去考虑需要更高水平的肢体语言了,因此显然他表现的音乐就会从感情上就会大大缩水,使人们无法更好的听到优质的音乐,也无法给欣赏者带来畅快淋漓的听觉享受。
  其次,演唱者与观众的互动情况也体现出他的文化修养水平,一个好的演唱者是时刻将观众的感受放在首位的,这样他才能更好的表现出观众和她所期待的音响效果,而与观众的互动好坏以及效果也正是体现这个表演者到底具有多高的文化底蕴,能将多少人带进他的音乐世界,这也正说明了他对于作品理解的深入程度。
  结语
  通过之上三方面的叙述,我们大致的体会到了文化修养对一位演唱者的演唱水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演唱者除了自身的积累以外,教师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能因为声乐是需要很多的技术训练而忽落了文化方面的培养,而正应该相反,教师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至少是要介绍与演唱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音乐史、音乐理论、文学等与演唱曲目密切相关的学科。当然教育部门也应该更多的重视声乐生的文化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艺术生有更好的发挥,在自身的领域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简介:曹乐乐,男,汉,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2016级民歌演唱与传承方向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以模因论作为基础出发点,从网络流行词语的幽默性来探讨网络流行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模因论  一、引言  1.1 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
期刊
一、东南亚文学的发展  东南亚文学是东方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东南亚地处中印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文化受到中印两大文化的影响。近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来的西方文化,又由于地理、民族的差异,东南亚文化存在着多元性、多样性。东南亚文学便是在这样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多元化东南亚文化背景下的东南亚文学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孕育萌动期(3世纪前后——13世纪前后),传统成型期
期刊
【摘要】:李可染的山水画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其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李家山水”。他在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画,不但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而且也有对西方绘画因素的吸收和改造。无论是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讲,还是从对外来绘画的吸收来说,李可染在改造中国山水画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李可染的积墨法,来自于黄宾虹,并与素描画法相结合,最终形成其面貌。李可染先生跟齐白石、黄宾虹两位老师
期刊
【摘要】:程度副词“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怪”由最初的形容词,经过后期的演变,其含义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最终发展形成程度副词。“怪”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程度副词;怪;生成;运用  关于程度副词“怪”的用法,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怪”的解释如下:1.动词,责怪、责备。可带“过”,必须要带名词宾语或兼语。如:这要怪她;不能怪小张,是老王忘
期刊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些提高生活质量的细节越来越重视,富有仪式感的饮茶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从穿着打扮到泡茶的流程充满了对仪式感的苛求,而茶这种饮品本身在中国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笔者由对当前社会上这种风气的观察进而思考并查阅资料,试图了解古时候中国人究竟是怎么饮茶的,试图了解饮茶这件事情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而反思当下,在面对饮茶这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更加理性不盲
期刊
【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跨学科理论,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结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经典智慧,论证和构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特定翻译环境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方法上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多维度转换。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多维度转换  文化
期刊
【摘要】:在职教改革的情况下,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将教育重心放在了职业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有技术的专才,学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若只注重职业技术的教学,高职教育的发展就会受限。英语作为文化素养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科目,也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的组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到现在,我们家庭的饮食状况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的方式想了解这些具体的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时代;经济;饮食;观念  中国穿越了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而让百姓体会最深的无疑是饮食的变迁,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饮食往往相伴而行。那么这些变化具体是怎样的?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通过我与爷爷和妈妈两位家庭成员各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都试图飞过世间的千山万水,渴望越过成千上万各有悲欢离合的芸芸众生。然而无论科技怎样进步与发展,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与现代文明所产生的浮躁感使我们难以找寻到存在的意义,故文学产生于对远方的憧憬与向往。本文将结合文学作品探讨文本中的远方主题,感受灵魂在时空与精神世界中的放逐,及作家们不系之舟,心向远方的情怀。  关键词 时间远方;空间远方;精神远方  艺术是在人类对于远方的憧憬
期刊
【摘要】:词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词汇同样也是人与人沟通交流,构成语言的基本条件。不同的世界各民族之间既有个性之处又有共性之处。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具有特点的部分体现在词汇系统当中。而味觉词恰恰在中韩两种语言中也形成了这样的词汇系统。人类对‘甜’的感知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人感受到的味觉程度又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尤其在民族间体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从‘甜’中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即引申意)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