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就是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赖于观察能力,更需要创造力。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给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很脆弱,容易被窒息,内在的动机可以助长创造力,而外在的动机往往对创造力有害。当一个人受兴趣和爱好激发的时候,就试图通过不同寻常的途径,以至取得一些特殊的成就;假如他们的目标出自别人对他的要求,或出于其他厉害得失的考虑,创造力就会萎缩。激发创造力最有力的方法是给予自由,赋予一种决定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能力,一种主宰自己意念的感觉。曾经造就过许多著名科学家、本身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麻省理工学院普瑞拉博士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打扰一个优秀的创造者在工作。那一次在发新书的时候,我问了一下负责发书的刘璐同学:“书的数量合适吗?”只见她紧盯刚发的新书,并没有回答我的问话。她同桌要叫她,我用手势止住了。两三分钟后,她在六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抬起了头。同桌这才小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她脸红了。我想她一定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但翱翔在哪呢?我问她,她说:“我在观察这本语文书的封面,很有意思。”我顺着她的话对全班同学说:“让我们都来观察这本语文课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好吗?”她第一个动笔,第一个交卷,写得也最好。她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观察,新书到手,便细细打量起来。
这是一本试用课本,她有一张长方形的脸,粉红色的皮肤。额头上有一条皱纹,皱纹上标着“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下面写着“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用课本”,我把这两行字叫眉毛。多有趣的眉毛啊!它们不是一字排开,而是上下紧紧地挨着。它的眼睛就是两个大字了——语文。眼睛会笑,它喜欢读书的孩子;眼睛也会说话,好像在说:“爱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圆圆的封面题画是嘴巴,那圆圈就是嘴唇被唇膏涂成了蓝色。嘴张着,显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这是一篇多么优秀的状物文章,这篇文章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富有创造力。小作者把封皮想象成书的脸,多么奇特而又贴切的想象!如果我和她的同桌终止她的想象,这篇有特色的小文还能诞生吗?
二、给学生创造的动力
教师应该是电工,让学生的创造力这台电机充分发动起来,不断地鼓舞学生,让他们创造创造再创造。而给予鼓励,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舞以后,最易兴奋,常有创造的努力,这样自然会有收获。孩童时期是创造的萌芽时期,应给予鼓舞。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给予鼓舞。学生侯玉娜有时趴在地上看一只蚂蚱,嘴里还念念有词,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和小蚂蚱谈话,交朋友。第二天,我看了她的日记——一篇不错的童话!我对她大加赞赏,并在班上讲评了这篇日记,以后,我常在日记上看到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她的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在创造性作文赛中脱颖而出,在全国作文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光有创造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作后盾。我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不仅看优秀作文选、文学作品,还要看科普书、史地书等,涉猎要广泛。我在班上开设了五分钟百科知识联播、五分钟知识联播,让学生就学到的课外知识、新闻事件进行讲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学生搭起创造的舞台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人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搭起创造的舞台。我是这样做的:
1.进入意境法。创造思维与一般思维的不同在于有创造想象成分的参与,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开始的。作文是一个从观察到记忆、分析、想象、成文的过程,学生能结合以往的经验在头脑中构成创造性的新形象。他们能想象星球上的境界,想象地下的情形,想象昆虫、植物的语言,这些近乎幼稚的想象,是有所开拓和创新的前提,是作文中把平凡化不平凡的神奇的一笔。我读优秀范文的时候,会让学生调整心态进入意境:双脚平放,自然呼吸,双目微闭,排除杂念,进入文中故事或想象文章结果。
2.舞台表演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作文片段训练。在作文片段训练时,我常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如:我写下《喝水》题目,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这样演:他着急地双手捧起一大碗凉水,仰起脖子,只听“咕咚咕咚”几声,水便进了肚子。喝完,用手一抹嘴角,拍一下肚子,仿佛回味地说:“不渴了!不渴了!”还有演成慢慢品尝状的: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不时地用杯盖轻轻地开合,仿佛品的是龙井佳品。把演和说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说话水平的提高。
3.开渠引水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设计文章开头、结尾,和学生一起编故事、编谜语。我在教写状物文章的时候,把一盆杜鹃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说:它们多么团结地聚在一起啊!它们像在窃窃私语。这样的想象,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文采。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上百人次刊登过作品或获奖。尽管如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
一、给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很脆弱,容易被窒息,内在的动机可以助长创造力,而外在的动机往往对创造力有害。当一个人受兴趣和爱好激发的时候,就试图通过不同寻常的途径,以至取得一些特殊的成就;假如他们的目标出自别人对他的要求,或出于其他厉害得失的考虑,创造力就会萎缩。激发创造力最有力的方法是给予自由,赋予一种决定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能力,一种主宰自己意念的感觉。曾经造就过许多著名科学家、本身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麻省理工学院普瑞拉博士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打扰一个优秀的创造者在工作。那一次在发新书的时候,我问了一下负责发书的刘璐同学:“书的数量合适吗?”只见她紧盯刚发的新书,并没有回答我的问话。她同桌要叫她,我用手势止住了。两三分钟后,她在六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抬起了头。同桌这才小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她脸红了。我想她一定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但翱翔在哪呢?我问她,她说:“我在观察这本语文书的封面,很有意思。”我顺着她的话对全班同学说:“让我们都来观察这本语文课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好吗?”她第一个动笔,第一个交卷,写得也最好。她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观察,新书到手,便细细打量起来。
这是一本试用课本,她有一张长方形的脸,粉红色的皮肤。额头上有一条皱纹,皱纹上标着“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下面写着“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用课本”,我把这两行字叫眉毛。多有趣的眉毛啊!它们不是一字排开,而是上下紧紧地挨着。它的眼睛就是两个大字了——语文。眼睛会笑,它喜欢读书的孩子;眼睛也会说话,好像在说:“爱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圆圆的封面题画是嘴巴,那圆圈就是嘴唇被唇膏涂成了蓝色。嘴张着,显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这是一篇多么优秀的状物文章,这篇文章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富有创造力。小作者把封皮想象成书的脸,多么奇特而又贴切的想象!如果我和她的同桌终止她的想象,这篇有特色的小文还能诞生吗?
二、给学生创造的动力
教师应该是电工,让学生的创造力这台电机充分发动起来,不断地鼓舞学生,让他们创造创造再创造。而给予鼓励,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舞以后,最易兴奋,常有创造的努力,这样自然会有收获。孩童时期是创造的萌芽时期,应给予鼓舞。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给予鼓舞。学生侯玉娜有时趴在地上看一只蚂蚱,嘴里还念念有词,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和小蚂蚱谈话,交朋友。第二天,我看了她的日记——一篇不错的童话!我对她大加赞赏,并在班上讲评了这篇日记,以后,我常在日记上看到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她的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在创造性作文赛中脱颖而出,在全国作文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光有创造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作后盾。我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不仅看优秀作文选、文学作品,还要看科普书、史地书等,涉猎要广泛。我在班上开设了五分钟百科知识联播、五分钟知识联播,让学生就学到的课外知识、新闻事件进行讲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学生搭起创造的舞台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人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搭起创造的舞台。我是这样做的:
1.进入意境法。创造思维与一般思维的不同在于有创造想象成分的参与,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开始的。作文是一个从观察到记忆、分析、想象、成文的过程,学生能结合以往的经验在头脑中构成创造性的新形象。他们能想象星球上的境界,想象地下的情形,想象昆虫、植物的语言,这些近乎幼稚的想象,是有所开拓和创新的前提,是作文中把平凡化不平凡的神奇的一笔。我读优秀范文的时候,会让学生调整心态进入意境:双脚平放,自然呼吸,双目微闭,排除杂念,进入文中故事或想象文章结果。
2.舞台表演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作文片段训练。在作文片段训练时,我常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如:我写下《喝水》题目,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这样演:他着急地双手捧起一大碗凉水,仰起脖子,只听“咕咚咕咚”几声,水便进了肚子。喝完,用手一抹嘴角,拍一下肚子,仿佛回味地说:“不渴了!不渴了!”还有演成慢慢品尝状的: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不时地用杯盖轻轻地开合,仿佛品的是龙井佳品。把演和说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说话水平的提高。
3.开渠引水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设计文章开头、结尾,和学生一起编故事、编谜语。我在教写状物文章的时候,把一盆杜鹃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说:它们多么团结地聚在一起啊!它们像在窃窃私语。这样的想象,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文采。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上百人次刊登过作品或获奖。尽管如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