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要: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如何进行转变?本文从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构筑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学生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 校园文明 社会环境
中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型阶段,在此期间,他们不仅开始大量接触和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会掌握并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同时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秘性,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发生偏差。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预防不良行为发生。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现象。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指出了九种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要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思考:
(一)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应该科学化、全面化。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对于我们高中段学生,家长既不能像对待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那样任意摆弄,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更不能以要求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应该放下“面子”,和自己的子女“交朋友”,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和诱导。
其次,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为子女做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的修养,如学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等。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组织机构来提高自身素质。可以说,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再次,教育内容要全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管学习成绩或者道德品质,而是应该施以全方位的教育,并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和贯穿始终的核心位置,在教育子女文化知识的同时,应从小对其灌输为人处世的优良美德和高尚情操,教育他们恪守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准则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
(二)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不少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文化素质低,是非观念淡薄,人生观庸俗,理智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这和他们以前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倾向。我认为,除了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施多元化的德育教育。①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备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内心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自己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进行活动,并依靠这种信念来评价、鉴定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并使这种行为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对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②法制教育。相对于道德而言,法律是一种他律的措施。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允许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以及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距离。从而确立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普及法律知识。③人生观教育。任何一个人,不论其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指导下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因此,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人生观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忠诚老实的美德,养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抑制取缔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干扰和影响,抑制低级、庸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引导、管理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和制止。并且要加强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引导和管理,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的剩余精力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释放。 3.提高教师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老师与学生的人格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的场所,也是提高人格修养的场所。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应该坚持正面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负责,特别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而不能偏爱一部分,歧视另一部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共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既要管教疏导、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和良好表现,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思想工作;对于极个别屡救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另外,我们的教师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构筑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总是不断地在社会环境中模仿、学习、接受并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激化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因此,要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加强社会管理,抑制不良因素的出现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社区教育和整治力度。这里讲的“社区”是指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周围环境,如农村的“村”、城市的“街道”。改善社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十分重要。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制止和取缔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社会帮助教育,不能使他们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应当防止有劣迹的学生形成不良群体。
2.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不良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造成了并且正在造成日益严重的危害,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教育等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严厉禁止在影视镜头中宣扬、渲染色情、暴力、枪杀、迷信场面。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沈洪主编《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3.孙云晓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关键词:学生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 校园文明 社会环境
中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型阶段,在此期间,他们不仅开始大量接触和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会掌握并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同时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秘性,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发生偏差。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预防不良行为发生。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现象。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指出了九种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要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思考:
(一)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应该科学化、全面化。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对于我们高中段学生,家长既不能像对待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那样任意摆弄,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更不能以要求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应该放下“面子”,和自己的子女“交朋友”,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和诱导。
其次,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为子女做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的修养,如学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等。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组织机构来提高自身素质。可以说,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再次,教育内容要全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管学习成绩或者道德品质,而是应该施以全方位的教育,并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和贯穿始终的核心位置,在教育子女文化知识的同时,应从小对其灌输为人处世的优良美德和高尚情操,教育他们恪守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准则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
(二)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不少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文化素质低,是非观念淡薄,人生观庸俗,理智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这和他们以前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倾向。我认为,除了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施多元化的德育教育。①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备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内心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自己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进行活动,并依靠这种信念来评价、鉴定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并使这种行为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对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②法制教育。相对于道德而言,法律是一种他律的措施。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允许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以及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距离。从而确立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普及法律知识。③人生观教育。任何一个人,不论其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指导下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因此,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人生观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忠诚老实的美德,养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抑制取缔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干扰和影响,抑制低级、庸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引导、管理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和制止。并且要加强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引导和管理,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的剩余精力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释放。 3.提高教师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老师与学生的人格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的场所,也是提高人格修养的场所。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应该坚持正面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负责,特别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而不能偏爱一部分,歧视另一部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共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既要管教疏导、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和良好表现,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思想工作;对于极个别屡救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另外,我们的教师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构筑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总是不断地在社会环境中模仿、学习、接受并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激化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因此,要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加强社会管理,抑制不良因素的出现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社区教育和整治力度。这里讲的“社区”是指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周围环境,如农村的“村”、城市的“街道”。改善社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十分重要。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制止和取缔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社会帮助教育,不能使他们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应当防止有劣迹的学生形成不良群体。
2.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不良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造成了并且正在造成日益严重的危害,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教育等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严厉禁止在影视镜头中宣扬、渲染色情、暴力、枪杀、迷信场面。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沈洪主编《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3.孙云晓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