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公共性的实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x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关键词:公共性 新闻评论 《新闻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发展、社会冲突也随之加剧;在人们的公民意识日益觉醒、利益表达渠道不断多元化的今天,很多被隐匿的矛盾于各种机缘巧合下被暴露放大于大众舆论,形成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如2008年底官员公费出国旅游门、2009年3月份的焦作创卫造假事件等考验着政府及公众承受力,也考验着媒体的应对力和判断力。在这些涉及公众自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人们在获得事实信息的同时,还希望媒介提供来自专家、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新闻评论在意见性信息传播方面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2008年初央视开播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栏目《新闻1+1》,自其亮相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位居前列,观众好评如潮,并成为2009年中国电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之一。其节目评论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监督政府,维护公共利益,也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含义及实现路径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相对立。公共性被界定为一个介于国家和市民之间的领域,它的基本原则是参与的、平等的和理性的对话,平等表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进入(非排他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成员,对话必须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性的对话。
  而传媒的公共性核心在于在多大程度上,一个体制提供了展开自由、开放、公开、平等、公正和理性的交往空间和保障,而且在多大程度上,处在其中的传媒以其实践,为展开这种交往扮演平台和服务的角色使公共利益通过商议而得到体现。新闻评论是公共意见的载体之一,经由公共论坛面向公众传播,公共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功能。
  维护公共利益是新闻评论公共性的核心意义,尽管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公共性待建构的事实,但是对公共性的表述却并不新鲜。台湾学者林大椿说:“新闻评论应该以有关社会公益的问题为主要的着眼点。”康拉德·芬克将“为大众服务”列为新闻评论写作目的之首。丁法章强调新闻评论的议题需来自公众且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
  《新闻1+1》栏目体现公共性的特点
  “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这是《新闻1+1》的节目口号和定位,从其定位中可以看出栏目关注社会大众利益普及常识的公益性;以及行使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作用,这几个作用都是媒介公共性的典型特征。具体来说有如下特点:
  1.在新闻选题内容上,《新闻1+1》的选题都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使公共事务具有社会意义。
  2.评论内容普及社会常识,着力于通过“新闻意见”匡正公共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体现评论服务于民生的理念。多期节目内容都涉及公众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甚至关注西方国家的类似事件来反射我国的症结问题,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3.注重舆论监督,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媒体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公器,是一个舆论载体,而公民社会中的公众,则是一个民间的舆论场,两者共存于这个社会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领域。
  《新闻1+1》采用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力求从微观探讨上升为宏观框架。把视角对准涉及公共利益价值判断的重大命题,节目并不仅仅停留在微观事件本身,而是剥茧抽丝,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通常会把一个社会话题抽象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公共议题,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见。如在“焦作创卫造假”事件这期节目中,白岩松不单单评论焦作创卫造假的现象,也把视野放到全国城市的创卫大环境中去,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创卫的意义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4.关注网络议程设置,力求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为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创造各种条件和途径,搭建公共平台,培养公共意识。使“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对接形成了对“政治议程”的压力。
  例如《最牛别墅更牛处理》这期节目就用网络议程串联起整个节目的事实和观点,从而聚合了多层次的新闻意见,呈现出从被网友曝光到事件处理后激怒网友的全过程,增强了舆论合力。节目正是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
  《新闻1+1》实现公共性案例分析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监督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以下仅以官员公费出国旅游案例来说明《新闻1+1》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及实现媒介公共性的作用。
  2008年11月26日,“魑魅魍魉2009”以《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为题在天涯论坛发帖,网友反应异常强烈,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出国考察门”事件引发众议。在媒体报道的次日,当地相关部门便着手进行了调查,且在两天后便进行了处理:两名旅游团成员被免职,一名被停职检查。12月4日《东方早报》报道,温州赴美考察团事件正副团长获警告处分。
  《新闻1+1》快速反应并做出评论。2008年11月28日《新闻1+1》播出名为《困难时期的“加法”与“减法”》的节目。
  首先,及时反映公共意见,维护公众利益。主持人和观察员的对话中将官员出国考察但却是豪华旅游的本质肯定地揭露出来,指出它本身有欺诈社会公众的这种嫌疑。行使媒体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
  节目把视野扩展到民众关心的公务考察支出、公车的支出以及公款的招待支出这些问题。指出这个个案只是暴露出问题的冰山一角。
  其次,呼吁信息公开,监督政府。政府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人民主权的实现,推进依法行政,也有利于民主政治文化氛围的形成。
  《新闻1+1》主持人指出公共财政的支出必须要给公众一个说法,公众应当享有知情权。公开是知情和监督的前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强调,所有信息如果不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并且不涉及公共安全的,都应当是要对社会公开的。
  最后,评论对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新闻1+1》不仅在节目评论中形成鲜明的观点意见,形成舆论场。而且11月28日节目播出后,各大媒体网站及论坛针对《新闻1+1》的意见进行转载评论,形成新一轮针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舆论高潮。如11月29日新浪网《新闻1+1》:政府该如何瘦身和民众共克时艰;中国新闻网《一年三公费用9千亿?解析:官员出国考察如何监督》,来源:央视《新闻1+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东南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青年企业协会理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评论员石建勋的《纳税人钱有多少用于官员考察旅游》被凤凰播报、腾讯博客等知名论坛转载,有上千人次的浏览量。
  《新闻1+1》的评论在舆论场中发挥了舆论领袖的作用,而且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强大的舆论,并最终影响了最后的决策,使相关官员受到问责。
  参考文献:
  1.陈韬文:《传媒的公共性是传媒研究的核心议题》,《传播与社会学刊》第8期“写在卷首”。
  2.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王磊:《〈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当代传播》,2008(5)。
  4.央视网:《新闻1+1》http://space.tv.cctv.com/video/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15年里,从《达芬奇密码》剽窃案引起的指控到Yorkshire Ripper案中臭名远扬的欺骗,法庭上语言证据的运用和法庭审判中语言学家作为专家证人出庭的人数快速增长,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快速增长并引起了语言学专家的重视①。在此基础上,英美法律语言学研究迅速发展,著名语言学家、国际法律语言学会主席马尔科姆·库塔和他的助手艾莉森·约翰逊,于2007在泰勒和弗朗西斯集团的路特雷奇出版社出版了其
期刊
2009年10月16日,是新闻巨子范长江100周年诞辰日。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范长江一直是记者心中的灯塔。品读他的著作,研习他的思想,感悟最多的只有一个字:真。  1937年2月14日,25岁的范长江从延安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述评《动荡中的西北大局》,时值国民党三中全会,与会人员大为震撼。因为和蒋介石上午讲的完全不一样,蒋某大怒,把《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痛骂一顿。
期刊
摘要:早间新闻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清晨第一道美味的“新闻早餐”。在媒介时代,电视新闻制造的早间神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的早间新闻节目随着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本文以央视《朝闻天下》为案例,对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进行透析,从而寻找到一条提升早间新闻节目传播影响力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收视率 满意度 传播影响力 舆论领袖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间新闻节目的直播正是传递新鲜气息的最好选择。1
期刊
刊登在《大众日报》2008年12月30日上的《寿光8万农民“寒冬”不失岗》一文,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经济新闻,也是一篇提振信心的独家经济报道。它发表在全球金融危机袭来的关键时刻,对社会舆论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主题重大,指导性强  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经济“寒冬”引发失业潮,弱势群体农民工首当其
期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决定农业、农村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做好“三农”电视新闻就要抓住农民这个决定因素,多为农民服务,多为农民着想,多反映农民的呼声,多争取老百姓的参与,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农民。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确定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农村生活呈多元化发展,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挖掘不尽的素材。结构调整、
期刊
编者按:破解“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本刊已在四期(上)刊出了常法武同志的《念好“五字经”,力求新突破》一文。这一篇文章是作者关于版面创新的思考。以后本刊还将有关于如何破解“四难”的文章陆续刊出,敬请读者关注。    新闻宣传工作是常干常新的事业。今年2月11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讲话时就“破解新闻创新难”提出了具体要求:“破解新闻创新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两档电视名人访谈栏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档栏目在内容与受众群体上的不同,在栏目理念与选题上的差异,通过对两位主持人个人经历及形象、主持风格和沟通技巧上的不同比较,分析阐述这两档谈话类栏目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电视 访谈栏目 杨澜 陈鲁豫 栏目理念 主持人风格    电视谈话类栏目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历史,形式与风格都已经相当成熟。而20世纪90年代
期刊
摘要:传统报纸媒体在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其新闻产品数字化的健康转型?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为例,试图对该问题作一粗浅剖析。  关键词:报纸新闻 数字化 底线 操守    随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第四媒体”互联网、“第五媒体”移动网络,正在给传统报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强力挤压,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报业的转型再造,已经成为报界共识。虽然报业数字化涵盖了报纸媒介定位、发展方向、
期刊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與兴盛,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在新技术应用下是否得到高扬、人的精神世界在信息地球村的现代社会是否获得了更充分的自由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歇。其中,主流的观点以麦克卢汉为代表:“欢呼电子文化的来临,因为它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它使西方人能够从传统的西方文化中解放出来,重新组合成为完整的部落人……电子时代的人应该是感知整合的人,整体思维的人,整体把握世界的人。”①人的延伸,似
期刊
如果说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一场发生在我国的史无前例的卫生战役的话,那么发生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更是一场世界性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危机”事件是一个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必须迅速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与“非典”时期相比,作为社会公器的传播媒介在这次事件中又表现如何呢?从“甲型H1N1”流感发生至今,新闻媒介发挥了其强大的宣传能力,真切地做到了新闻的公开性原则,并发挥了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