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了数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模式,扑捉生活现象,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关键词】走进;感受;体验;联系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 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的睡眠时期,不适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当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如,在进校发数学书这件小事中,我改变以往由教师数书同学传书的方法,而是相信一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解决,请他们自己组织发书,选一名“小老师”总体负责数书,再分别由各组选出小队长亲自来向“小老师”领书,再发书。这样一来,大家共同数数,小队长经自己亲自数数,再领书。“小老师”也要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发书过程中由于一方数错导致书与人数不一致,小队长马上就算出缺少或多出的本数。这样的分书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发书、数人数这样一件十分贴近生活的事,学生从中领悟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减法、对应的含义及道理,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学习加减法及体会其关系时,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手指上是否也有数学问题。学生答道:“5个手指就是数字5,1个大拇指就是数字1…”
3 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如教“可能性”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这课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通过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供进行充分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收稿日期:2010-05-11
【关键词】走进;感受;体验;联系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 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的睡眠时期,不适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当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如,在进校发数学书这件小事中,我改变以往由教师数书同学传书的方法,而是相信一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解决,请他们自己组织发书,选一名“小老师”总体负责数书,再分别由各组选出小队长亲自来向“小老师”领书,再发书。这样一来,大家共同数数,小队长经自己亲自数数,再领书。“小老师”也要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发书过程中由于一方数错导致书与人数不一致,小队长马上就算出缺少或多出的本数。这样的分书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发书、数人数这样一件十分贴近生活的事,学生从中领悟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减法、对应的含义及道理,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学习加减法及体会其关系时,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手指上是否也有数学问题。学生答道:“5个手指就是数字5,1个大拇指就是数字1…”
3 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如教“可能性”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这课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通过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供进行充分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收稿日期:201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