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在手心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u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刺扎进我的手心,当时我并没在意。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尖锐的,凹凸不平的,难免与其碰撞,导致身体某个部位偶尔疼痛,正常。一般情况,我能熬就熬过去,能挺就挺过去。我常想,生活中的难事并非件件都有解决的办法,而且,越紧张,越难办,更难解决。何况一根小小的刺,远不足以令我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我打算忽略它。
  刺在右手手心,稍稍握拳即有痛感。随着握拳次数的增加,这小小的刺似乎还有往手心深处钻进之势,不仅让我做起事来别别扭扭,不如平时麻利,扯着后脊梁也有凉飕飕的感觉。我纳闷,都说“十指连心”,难道手心连背?
  这是一根什么样的刺?木屑?竹签?铁锈屑?还是别的?眼花,不戴眼镜,我很难看清它的模样。
  刺小,碍事,碍我正常做事,还让我难受,我得把它挑出来。
  小时候,我常帮妈妈挑刺。那时妈妈年轻,身体好,干活儿用心用力,动作快。类似菜园围篱笆这样的体力活儿,别人用一个钟头,她只用半个钟头。干完活儿,她的手指却经常被细小的刺扎伤。回到家,妈妈从针线盒里拿出针,要我帮她把刺挑出来。起初,我不敢挑。那闪着银光生冷的针,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穿白大褂、戴口罩、拿着注射器的护士,以及被注射器扎疼,哭得撕心裂肺的孩童。我知道,我多虑了,妈妈怎会像孩子那样大哭大叫?但我怕,我怕我手里锋利的针把原本就受了伤的妈妈弄疼。见我迟疑,妈妈说倘若不及时把刺挑出,时间久了,刺就会长到肉里去,变成一个硬硬的鼓包,更难受。鼓包会不会演变成其他的问题啊?我打了一个激灵,怯怯地望着妈妈。妈妈给我做示范,说要用力捏住被刺伤的地方,这样既能看清刺的位置,还能暂时阻止这个位置血液循环,挑的时候就不会出血,不会很疼。
  给妈妈挑刺的次数多,我并非每次都能顺利帮助妈妈。有时刺没挑出,却在妈妈的手上留下新的针尖印,疼得她额头直冒汗。她性子急,禁不住要数落我“笨手笨脚”,然后忍着疼自己挑。我不免委屈,又心疼她,问她围篱笆为什么不戴手套?她说,戴了,但不可能事事、时时都戴,有时光着手,才做得好。
  成家之后,我做家务也不喜欢戴手套,即使大冷天两只手冻得像老面包,我依然光着手洗衣做饭。双手被刺骨的凉水浸泡,变得更加红肿。爸妈心疼我,埋怨我不懂爱惜自己,给我买塑胶手套让我戴上。我不戴,我没那么娇气,再说,我几乎接触不到诸如围篱笆这样的粗活儿,我想,只要不被异物刺破扎伤,干完活儿,用热水泡泡,暖暖即可。
  后来,很多时候并非我想象,做事多了,无论怎样谨慎小心,或蹭伤,或扭伤,或烫伤的事,让我猝不及防、措手不及,想规避都规避不了,想逃都无法逃脱。就说这根不能用肉眼看清的刺吧,它究竟何时侵入我的手心?我无从知晓,我寻不到它的“来时路”。回溯生活中那些林林总总的过往,无论我怎樣苦思冥想,又有多少让我知晓它们与我碰撞的真相呢?唉,找不着来源,姑且就不找吧。此刻,我需要做的就是把它从我的手心里挑出来。
  谁能帮我?妈妈?年迈的她,眼神不好使了;丈夫?他也视力差,还晕血。还有,男人手重,我怕他没帮我把刺挑出来,弄伤我,出点儿血,我不紧张,结果把他给吓晕过去了……这点儿小事让我想了半晌,我不禁感觉自己有点儿矫情了。
  自己动手吧。是,我决定自己给自己挑刺。
  我从针线盒里找来一根针,用开水消毒。消毒是为了避免二次感染,避免“破伤风”。但是,100℃的开水究竟能杀死多少细菌呢?还将有多少细菌残留在针尖上?我想起了中学的生物课,想起了显微镜下蠕动的微生物,想起不少细菌根本不惧怕100℃的开水……无法想象的后果,令人畏惧,我一阵颤抖。肉眼看得见的刺终将会出来,看不见的细菌也因此要堂而皇之地顺着针头进入我的手心,混入我身体的各个部位,无论我接不接受,恐不恐慌。
  手在灯下,纹理清晰。它们不规则,竖纹、横纹、斜纹,细细的、密密的,像乱麻,又似纵横交错的田垄。如果不是为了给自己挑刺,我极少这样端详自己的手。“包子手”,小时候,因为生冻疮,小伙伴们给我的手起了一个不美的绰号,让我羞愧难当。“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我钦羡十指纤纤的女孩儿。而我呢?我埋怨爸妈,为什么不给我生一双纤细白嫩的手?南方十一月的天,风中刚刚夹着丝丝寒意,我的手却开始红肿。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是“岁暮天寒手先知”。再冷一点儿,手上的冻疮又疼又痒。晚上,手在被窝里,发热的冻疮奇痒难忍,我在睡梦中把它们抓破,脓血浸染被褥,我不得不戴手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镇只有一个小商店,买不上合适的手套,我戴的都是妈妈织的毛线手套。寒冬腊月,毛线手套透风不管用,妈妈就把旧棉袄拆了,给我做棉手套。我戴着比我的手大两三倍的棉手套上学,同学见了,笑我像个拳击运动员,羞得我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回到家,我哭了,委屈地脱下伤我自尊的棉手套。妈妈叹气说,唉!他们笑就让他们笑吧,手都冻烂了,你不戴手套,冻出其他毛病,怎么办?我擦干眼泪,无奈又把棉手套戴上。嗨,手被寒风冻伤,心被自己的手刺伤。
  “女人的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我惭愧,我有点嫌弃我的“第二张脸”,几乎不会细看它,更尽量不让他人看我的手。然而,越是怕,我的手越是容易被人盯上。“呀,没想到你这样的手还能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直率人的感叹,羞红了我的脸。是啊,“漂亮的钢笔字”是对“包子手”的弥补与慰藉。然而,努力努力……却得遭遇多少尴尬与困苦?有时,我宁愿不要“漂亮的钢笔字”,更想拥有纤纤十指。我赞佩先天优越的女子,手如柔荑,让她们备受宠爱,少去多少后天的劳形苦心。
  既无富贵命,便做贫民身。我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深知柴米油盐的厨娘,买菜、洗菜、做菜……日积月累的惯常动作,倒让我在烦琐的家务中感受到劳动的充实与快乐。前两年单位开办了职工食堂,我依然自己在家做饭。同事说我“没事找事”,放着职工食堂不去吃,每天下厨多麻烦,弄得一双手粗糙得像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我说,手原本就是用来做事的,况且不做事,怎知生活的艰难?再说,谁家女人身上没有油烟味儿?
  不过,不做事,手受伤的概率确实相对较小,就不会被刺扎伤。
  我查找刺的位置。看见了,刺在感情线上,难怪几个手指一弯曲就疼。我想起妈妈说,得捏紧被扎伤的地方,阻止血液暂时循环。可我不能用左手捏住右手受伤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完成挑刺的动作。我闭上眼,定了定神,然后针朝手心扎去,顿时钻心的疼让我的后背沁出冷汗。糟糕的是,刺并没有出来,我得对自己再狠心一次。瞬间,有微量的血从伤口渗出,细小的刺有些模糊了。我倒吸一口凉气,给人挑刺容易,给自己挑刺,何其难!需要多大的勇气?刺没出来,怎么办?求助于人?不成!我不能犹豫,不然血流多了,更无法看清刺的模样。我的大脑指挥着笨拙的左手向右手再次扎去,两次不成,三次!终于出来了,一个比米粒还细小的刺躺在我的手心,分不清是竹签还是木屑,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做握拳状,还有疼,不过,不再扯着后背疼了,心情轻松不少。
  我忽然有些惧怕这微小的刺。在不确定的日子里,我无法保证自己还会不会受伤。那些看得见的刺、喊得出的疼,可以挑出来,而看不见的刺、喊不出的疼,长长短短,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都在日常。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鱼头豆腐这道菜不知吃了多少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  上个周六中午,有幸又吃到了夫人烧的鱼头烧豆腐。两个孩子吃得那样可口舒心,仿佛第一次尝到天上的美味一样。孩子们总盼望着妈妈回家来,他们就不要在外面下馆子或自己将就着做饭了,最主要的是能吃上一顿人间美味。他们只是非常羡慕妈妈的厨艺,却没有细究妈妈为什么能烧出那么好的美味。  二十多年中,我也没有问过夫人为什么能烧出美味佳肴来。在夫人偶尔评价别人烧
期刊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书中,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
期刊
大姐大我八岁,是男子汉的代名词。  家里交不起学费,大姐读到初三上半年就辍学了。虽说那是1980年,但在我们黔北老家还是集体时代,要靠劳力挣得工分。大姐年龄太小,只能挣得一半工分,心里不服输,凡是大人能做的事,她都不落下,比如背粪、担粪。后来,队里看到她勤快吃苦,将工分加到大人的水平。  1981年春天,父亲劳动时不小心把脚给崴着了,不能行走。正是春耕时节,家里三分自留地无人耕种。母亲说去请人帮忙
期刊
我就是这个像满天星一样的女孩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上学期,我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朋友A。但后来,我又认识了另一个朋友B。刚开始,我和朋友A因为有些不习惯B的加入,而偷偷溜出去玩。后来,她俩在同一个托管上课,关系变得越来越好。没想到有一天,她们都想和我绝交,当我问她们為什么时,B却说,我什么都不懂,连一些基本的网上用语都不会。当我试图和别人一块儿玩时,B却让所有人都不要和我玩,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耍。 
期刊
自从1月24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没有出门以来,已经整整一月有余。  这段时间,我完成了《阿拜诗集》的翻译,也写了小说、诗歌。但是,在这一切之余,闲暇时间该怎样度过?应当有一种临危不惧的休闲生活。  休闲其实是一种心态。设若把你送到一座美丽的海岛,望着碧水蓝天,一道道洁白的浪花扑面而来,而你却心事重重,总是拗不开那些曾经的得失。你可能熟视无睹,看不见蓝天与碧海,陷于内心苦闷的一隅,不能自拔。這些可不是
期刊
清明回家,我打算给父母立碑。  按老家风俗,老人去世三年后的忌日都要“过事”(待客)的,我们没有,因为弟弟觉得他光景不如人,不愿过。今年是父亲去世十周年,父母含辛茹苦一世,我想借着立碑了却一段心愿,告慰双亲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让他们不要牵挂。  父母过世后,我们很少回去了,村里原来的景象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广场,那棵长在沟湾的老槐树,也被保护起来了。当年,我们家的土窑洞就在沟湾下面,下大
期刊
我那时候小,只有四五岁,最喜欢去乡下的外婆家。  一个暑假,外公外婆划着小船带我去抓鱼。河水清凌凌的,能望见河底的淤泥和小龙虾。我坐在船尾,把手伸进水里,清凉的河水不断从我的指缝间溜走,形成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来到了河中央,外婆帮外公撒下网后,开始编起了竹篮,她编的竹篮总是那么的结实,外公在她一旁躺下,眯着眼抽起了烟。过了许久,敏感的外婆感觉到了船身的晃动,抱住了我,推了推旁边的外公:“老头子,
期刊
我家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大人生吃嘎(肉),娃儿生挨打。”每当妈妈似笑非笑地说:“有个娃儿要挨打了!”我就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日子要到了。  农历四月二十六,妈妈都会为我过一个隆重的生日。  过生日,是我最喜欢的仪式。妈妈帮我穿上干净的衣服,拥着我来到灶台边,揭开厚实的木锅盖,一股久违的香味扑进鼻子,萦绕在破旧灶屋的每一个角落。我立刻踮起脚尖,朝锅里望去,一个圆溜溜的鸡蛋正在水里翻腾,此时,
期刊
那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年代,小学各班级每天上下午首堂课前,都要合唱课前歌。爱唱歌的常予平同学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升入初中,我与她分到了74五班。但遗憾的是,她不久后转到了74四班。  中学期间,随着学校“舞台”的拓展,她成为校宣传队的“台柱子”,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舞蹈也好,表演天赋极高,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成为学生中的“名人”,学校的“公众人物”。我只是远远地关注着她,时常能听到同学们对她的各种好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十个月,我出生在哈尔滨,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记得,读高中时,学校为迎国庆十五周年征文比赛,题目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我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单行本。也许正是同龄,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扣,有阳光明媚,也有疾风暴雨,国家的转折常常改变个人的命运。回想一生经历,最重大的转折是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而我在走出校门十年之后,也终于赶上了恢复高考的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