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永存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有“行当”之分。行当就是把世间的人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分成生、旦、净、丑四大类。因此在京剧的舞台上,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行当,也叫“按行分类”。搞了一辈子戏曲的父亲在晚年的时候,交给我几个铁皮制做的老式饼干盒子,里面装满了家里的老照片和底片。为什么这些老照片和底片交给我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我在三个孩子当中是做摄影工作的,父亲按照行当分类的规矩,认为这些老照片交给我比较合适。
  由于这些老照片和底片的数量太多,也因为工作繁忙,我一直无暇顾及。父亲去世后,我才把这些照片慢慢整理出来。父亲是一介书生,不会洗衣做饭,平时就喜欢收拾东西,他的书桌和书柜里的物件永远是整整齐齐,码放得有条有理。甚至于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他也都把折皱的弄平,一张张整齐地叠放起来。这些照片也经过父亲的仔细整理,做了初步的分类,按照时间、地点和项目等分别装在不同的纸袋里。这些纸袋有解放初期的照相馆的纸口袋,也有亲朋们来信的信封,重要的底片则放在半透明纸的口袋中,因为时间久远,这些纸袋都开始泛黄了。父亲一生交游广阔,喜欢交朋友。他的朋友中既有文艺界的名人,也有普通百姓和热心的观众。所以照片中各色人等都有,也有一些与梅兰芳先生有关的照片。
  父亲是梅兰芳先生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导演。这部影片1954年筹备,1955年拍摄,是在苏联专家的技术帮助下,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彩色电影,记录了梅兰芳先生主要的精彩演出。上集包括介绍梅兰芳的生平及《抗金兵》、《霸王别姬·巡营》和《宇宙锋》,下集包括《贵妃醉酒》、《洛神》和《断桥》。


  父亲小的时候酷爱戏曲,上中学的时候就经常逃学去看戏。他主要是到前门外的广和楼看当时的戏曲科班(早期的民办戏曲学校)“富连成”学生们演的戏,富连成分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父亲与“盛”字辈和“世”字辈的孩子们年龄相仿,经常到后台找他们玩耍。其中与男旦演员刘盛莲和花脸演员袁世海交往比较多。后来根据刘盛莲的故事,父亲写出了他的成名作《风雪夜归人》。袁世海则是在晚年多次告诉我:“小时候在富连成的时候我和你爸爸一起玩,拍了一张《战马超》,你爸爸的马超,我的张飞,可惜“文革”的时候没了。”富连成(原名喜连成)创办初期,梅兰芳先生也曾在喜连成带艺学戏,父亲年轻时候从富连成的朋友中就听说过不少梅兰芳的故事了。
  我在“文革”后到刚刚复刊的《人民戏剧》(后来改名为《中国戏剧》杂志)做摄影记者,有幸拍摄到了“文革”后复出的一些戏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出国后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也是以拍摄和组织戏曲演出等文化活动为业。父亲经常给我讲述一些戏曲界的事情,关于梅兰芳的电影,他说选择配角的时候,有很多故事。《霸王别姬》中梅兰芳饰虞姬,接下来的霸王就是最重要的配角。霸王这个角色多年来在京剧的舞台上属于“两门抱”,就是按照行当分类,可以由“生”行的长靠武生来扮演,也可以由“净”行的架子花脸扮演。这出戏最早是杨小楼和梅兰芳创作演出的。杨小楼是京剧武生泰斗,他的身材高大,功架威武,最具霸王气魄。后来梅兰芳也和花脸演员金少山合演过,金少山饰演的霸王势大声宏,唱起来“声震屋瓦”,有“金霸王”之称。因此做导演的父亲在选择与梅兰芳先生配演霸王的角色上,就有了用武生演员还是花脸演员的两种选择。对于传统戏曲,父亲虽然不是演员出身,但还是内行的。他主张按照最早的《霸王别姬》的行当配置,由武生演员来饰演霸王,请杨(小楼)派武生孙毓堃来霸王最合适,也是遵循最早的首演惯例。但是梅兰芳先生考虑再三,希望能够由梅剧团的花脸演员刘连荣来出演霸王,一来是本团的演员,好用;二来合作多年,比较默契。最后父亲尊重了梅兰芳先生的意见,选用了花脸演员刘连荣。


  父亲留下照片中 ,有一张彩色正片,是电影《霸王别姬》中虞姬与霸王饮酒的剧照。我仔细看过,这不是从电影胶片中剪下来的,因为电影胶片实际上是半格拍摄,就是在一张135胶卷的规格上拍摄两张,这样胶卷竖起来通过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转动,才能在横幅的银幕上投放出横置画面。而父亲拍摄的这张照片是占整个画幅的135底片,所以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我也仔细与电影镜头核对过,电影中这个画面角度与桌面是平行的,正对着桌子拍摄。父亲拍摄的角度稍高,可以看到桌面,也可以看到桌子的侧面。说明他是在拍摄现场,在摄影机的右侧稍微高一点的位置,用135相机拍摄的。
  这些照片还有一些是纸板剪成后折叠起来的人物,这是在电影的拍摄前,用来选取场景、人物调度和设置机位时拍摄的,供导演和摄制人员参考。根据这些人物的大致形象,应该是拍摄《宇宙锋》时的一些场景。


  在《宇宙峰》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当中的主演赵女不是梅兰芳先生本人。父亲曾经对我讲过,当年梅兰芳先生年事已高,拍电影的工作又十分繁琐,所以一些走台、调光、换景、试音响等工作,就由梅兰芳先生的学生来做替身。所以这张替身的照片上正中的赵女不是梅兰芳,而是另外的演员,服装也不相同。这位演员只是临时来代替走位置,梅兰芳先生在后台休息,等所有调整和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出来正式拍摄。
  父亲留下的彩色底片中,还有一些是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活动”时拍摄的。这次活动是1955年4月1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的,其中的一些镜头,也在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中出现过。父亲拍摄的照片也同样是全幅的135彩色正片,其中有梅兰芳在台上发言的照片,还有观众席上的照片。一幅拍摄观众席的照片上有我的母亲新凤霞,她的右面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也是当时的老邻居郁风(美术家、黄苗子夫人),母亲的左面是著名京剧文武老生李少春,再左面是著名评剧演员夏青,后排有苏联专家。与这几张正片一起的还有一张是我的父母一起,在进场前或散场后别人替他们拍摄的合影,父亲胸前挂着一台135 照相机。母亲的衣服与那幅观众席上的一样,只是那幅作品中母亲的围巾摘下来了,她旁边的郁风拿在手里。


  这次纪念活动后,父亲还拍摄了几张梅兰芳与周信芳合作的京剧《二堂舍子》的彩色照片。这出戏并没有拍摄在电影里面,但是这出《二堂舍子》是两位大师的鼎力之作,堪称戏曲表演艺术的高峰,也是京剧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父亲用手中的相机,使用了当时极为珍贵的彩色胶卷,又借助于北影洗印厂的冲洗技术,把演出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也是对两位大师最好的纪念。照片是在演出进行中拍摄的,其中两位公子正在走台步,四位演员神态自然、皆有动态,这在60年前剧照的拍摄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当时拍摄剧照主要是专场拍摄,没有观众,演员在台上摆出固定的姿势,由摄影师拍摄剧照。我仔细查过网上的照片,梅兰芳和周信芳的《二堂舍子》黑白照片有几张,彩色的还没有发现。而父亲拍摄的是彩色正片底片,可称弥足珍贵了。


  梅兰芳的名剧《贵妃醉酒》也在这部电影中,这出戏里的杨贵妃是最难表演的。我们知道,人喝醉了是丑态百出的,可是在京剧舞台上要表现出美感来,就要把喝醉酒的姿态美化出来。正是因为杨贵妃有很多繁重的身段动作,所以这出戏最早是用武旦行当来应功的。梅兰芳先生用“旦”行当中的青衣和花衫的表演方法,设计了许多醉步、弯腰、翻身、叼酒杯等动作,用传统京剧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来美化这个人物烂醉如泥的形态。喝醉了酒旁人是要来搀扶的,于是陪伴在贵妃旁边的宫女就有作用了。这些宫女在传统京剧中就是龙套,而龙套一般是不参与主角的情绪变化和戏剧冲突的,是“活道具”。可是在这出戏里,贵妃喝醉了站立不稳,宫女们来搀扶就很自然了。于是八个宫女站成一排,贵妃在当中,互相搀扶着,边唱边舞,有许多和谐一致的舞步。龙套参与表演,在传统京剧中是慎用的,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这个特定情节下就非常恰当,她们既有扶持主人的合理性,又有配合舞蹈的美观性。
  父亲留下了的几张彩色正片中,还有一些拍摄的是年轻的女学生照片,她们胸前的长条形校徽上有“中国戏曲学校”的字样。还有些女学生与父亲的合影,也有与外国人的合影。这其中有两个人我认识,一个是合影中的岑范先生,他是父亲的老朋友,经常到家里来,也是《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的副导演,因此我知道这些照片可能是拍摄这部电影时,选宫女演员的照片。还有一张女学生的合影中最左侧的一个人我也认识,就是现在中国京剧院的程(砚秋)派著名演员张曼玲。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北大荒劳改农场回来,分配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工作,张曼玲是这个剧团的主演之一,常常到我们在北京王府井的四合院家中来,因此我认出她在这个合影照片中。拍摄时间应该是在1954年,电影的筹备之中,当年她是十几岁的戏校学生,如今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艺术家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天津京剧院的程派青衣吕洋到我工作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来演出,我通过她知道了张曼玲老师的电话。并且通过吕洋把照片转给了张曼玲老师。经张曼玲老师确认,从左至右为:张曼玲、戴馨兰、义维茹、徐再荣、刘淑文、林萍,当年都是戏校的尖子演员,正是为了给梅兰芳先生的电影《贵妃醉酒》选宫女时拍摄的。另外一张与父亲合影的两排演员,是当时戏校低年级班的学生。从画面上看,这些学生都非常兴奋,能够给梅兰芳大师配演宫女,已经是莫大的荣耀,还能够上电影,而且是彩色电影,更是大喜过望了。
  上述的这些父亲留下来的彩色底片,都有一张负片和一张同样的正片。都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占整个画面的135底片,当时是用彩色负片拍摄,交给北影洗印厂冲洗出来后,用彩色负片再拷贝成彩色正片。从正像照片上下两端的齿孔上看,有间隔相同的黑点,应该是拷贝时夹住负片和正片的机械装置,因此在曝光和冲洗时留下痕迹。而负片已经是制成片,所以没有这个痕迹,由此也证实这张正片不是当场拍摄的正片(反转片),而是先拍摄了负片,再用负片拷贝成正片的。


  我是从2003年开始筹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时就来这里工作了,我们第一个大活动就是组织“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每两年一届,至今已经六届了。在第二届的时候,我们邀请了梅葆玖先生作为特约嘉宾来巴黎参加戏曲节。当年在父亲导演的《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中,《断桥》由梅兰芳饰演白蛇,青蛇就是梅葆玖先生饰演的。梅葆玖和哥哥梅葆琛、姐姐梅葆玥,小时候在上海,都在法国人开办的震旦大学念书,全部用法语教学,从小法语说得非常好,但是他们都没有来过法国。所以我们这次邀请,是梅葆玖先生第一次踏上法国的土地。他在法国的震旦同学很多,大家听说老同学梅葆玖来了,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福禄居饭店请客,100多位震旦老人,都说上海话。还有一些是法国人的面孔,他们是当年震旦大学法国教师的孩子,从小在上海长大,在震旦念书,也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梅葆玖先生在巴黎见到几十年前的老同学非常高兴,他对我说了一句戏班的老话:“我们是父一辈,子一辈。”这就是说父亲在一起合作,儿子也要在一起合作,如此京剧才能够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轻灵自如  VA-5属于思锐VA系列液压摄像云台,设计紧凑小巧,专门用于满足喜欢用微单、小型摄像机拍摄的摄影师。思锐VA-5重量轻巧,使用铝合金材质制成,配合P-224S碳纤维独脚架再合适不过。在拍摄水平摇动画面时,思锐VA-5可预设水平转动阻尼,实现360度水平顺滑转动,并能精确锁定取景位置。液压云台的设计能够实现专业顺畅的移动,并且也可通过旋转钮自行控制合适阻尼。内置的平衡动力系统,能够辅助使
期刊
9月1日是个星期一,上午,《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了摄影家张祖道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张爷爷走了,时间是8月6日。对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摄影》的年轻人来说,都习惯了叫张祖道为“张爷爷”,一方面是他平易亲切就如同自家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的学识和为人让我们由衷钦佩所使然。  听说,张爷爷的老伴仍在医院,第二天,我们几位同事赶到张爷爷老伴所在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二级私人医院,从照顾她的护工口中和
期刊
动物是摄影者有兴趣的拍摄题材,许多作品把动物从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比如,瑞士摄影师家Alex Teuscher擅长用艺术手法拍摄了黑白动物肖像,他有意将动物所处的环境信息隐掉,将画面的焦点集中在动物的脸部,他认为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动物的美和尊严。而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特写表现,多有作者主观艺术表达的意向,削弱了对动物生活、生存的真切认识。而《地球主人》
期刊
作为曾经的玛格南元老级摄影师,塞尔吉奥·拉莱(Sergio Larrain,1931-2012)的作品极具神秘主义,个人生命经验也富有传奇色彩,至今依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将这位隐遁半世纪的摄影师推进人们的视线里,书中精选了拉莱200多幅摄影作品,时间上跨越了他早期的成名作、职业生涯的高峰到后半生避世隐居所拍摄的照片,收录了他与朋友的往来信件、绘画作品、日记手稿等,阿
期刊
郑:你在大学学的是包装设计专业,怎么后来做了新闻记者?  杨:我开始接触摄影,是在大学入学时阴错阳差加入摄影协会开始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对摄影知识已经达到渴求的地步,有时候都忍不住逃课跑到图书馆看摄影和设计方面的书籍,一边借着别人的胶片相机尝试拍自己想要的照片,就这样“折腾”了四年。不过虽然翘课,我还是会抽时间补习专业课,毕竟在大学学业还是第一位的。在对摄影的好奇劲过了之后,我开始接触新闻
期刊
评论杨抒怀,我决定从职业摄影师群体的困局与他个人的痛苦写起。  倘若将摄影作为职业,便必须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貌似相当有保障地重合:作为媒体单位的执业者,掌握信息领域的优先特权,占有相对优厚的资源和优越的传播渠道;个人照片经由大众媒体的放大和曝光,成为某个事实无可辩驳的形象代言,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焦点。在一个“媒介即信息,传播即价值”的年代,这种聚焦本身,意味着巨大的
期刊
李丹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她在索尼世界摄影奖中获得专业学生组亚太区第一名。我们此次刊登的是她的毕业作品《慰安所的人体》系列。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她选择了复杂的“摄影、绘画加版画”的创作手段。   Q =陈奇军A =李丹丹  Q:您从何时开始喜欢摄影?主攻方向是什么?  A:我从高中开始接触摄影,当时在学习绘画,对摄影产生了好奇,经常会看一些关于摄影的书。我
期刊
点亮弱光  索尼微单TMA7S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其感光度具备ISO 100-102400,并且可扩展至ISO 409600,可以说只要有一点微光,索尼微单TMA7S就能将其记录下来,不愧是名副其实的“感光利器”。索尼微单TMA7S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表现能力,这要得益于其配有约1220万有效像素35mm全画幅 Exmor CMOS影像传感器和优化的高速BIONZ X影像处理器,而无隙的芯片镜片技术能够
期刊
Q =陈奇军A =翟文礼  Q: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情况?  A:我在英国拿到法律学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我返港成为执业律师并成立了个人的律师事务所—翟氏律师行。主要业务是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提供法律服务,提供策略性法律意见及处理商业诉讼纠纷的案件。  Q:除了律师外,摄影是您的另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占用您的时间和精力多吗?您每年大约花多长时间去拍摄?  A:我很热爱我的第二职业
期刊
一镜横空  正当众网友们在“双11”的购物疯潮中起早贪黑时,第十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拉开维幕。每两年一届的珠海航展已经历经十届,对于军迷和摄友来说这同样是件大事儿,相比起一般的体育赛事和风景胜地,这里布满长枪短炮的阵式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更胜一筹,“大战”即将打响,各路英豪早早就汇集于此,将偌大的航展场地层层包围,只待战机轰鸣,风驰电掣。  由于生活在珠海,对于已有几届拍摄航展经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