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上更趋理性地以建设应用型、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院校为目标,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地方高校被普遍采用,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课程选择上拥有更灵活的选择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师而言,能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基础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管理、考核比较规范,而作为选修课,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思路上把“应用型”片面地理解为“实用型”办学,致使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使得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选修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选修课在学校中被边缘化,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实践,对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无序化
  第一,选修课监督无序化。选修课的开设主要以教师的自主申报为主,但由于其教学计划并未列入教师所在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之中,学校也缺少统一的教学督察制度,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也多在晚上或双休日,使选修课的教学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第二,选修课质量评估无序化。对必修课一般都建立有规范的听课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通过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实现“教”“学”相长,而对于选修课基本上没有纳入必修课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使教学质量没有保证。第三,学生出勤考核无序化。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公选课处在有“课”无“班”的尴尬境地,增加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教学自由化
  由于选修课没有制度保障,选修课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对学校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材资助、优秀课程申报等这些展示教师成绩的机会与选修课教师常常无缘,使得选修课教师有一种挫败感,造成选修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打击了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使选修课资源不足。教师把开设选修课只是看作一种“副业”来经营,而且随意性较大:一是在主观认识上重视不够,把开设选修课仅仅看作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二是在教学态度上不端正,没有清晰的教学计划,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备课;三是讲课不认真,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四是对学生考核随意,要求低。
  3.学生上课散漫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的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在选修课程时缺少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网上选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供选课程的信息较少,致使学生选课盲目,多数学生选课时只是凭个人兴趣或者凭感性来选课,甚至从课程名称猜测课程内容、性质,很多学生选课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相差甚远,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不满意时,就会使其上课的兴趣锐减,以致出现逃课、混学分现象。因为在思想认识上把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或是应付凑学分的需要,导致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学起来轻松、考试易过的课程,使要求严格、难度大的优质选修课资源乏人问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敷衍的恶性循环。
  二、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公选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相脱节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以学分制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转型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从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没有体现出公选课应有的地位,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和必修课、轻公选课的偏见仍然存在,公选课在学时数、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凸显了其作为副科的地位;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公选课的教学、考核等方面缺少专业课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三是在课程建设上,公选课也没有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投入,甚至担任公选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也处于劣势。真正把选修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
  2.公选课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双向选择上的平等性,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综合人才的培养。但从地方高校选修课的开设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选修课资源匮乏且学科、专业分布不均;二是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导。基于此,选修课没有专业课那样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也受任课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加上学校缺少对选修课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任课教师也难以把精力投入到选修课上,选修课成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需要,对学生而言,选修课只是起到凑学分的角色。选修课在学科建设定位上的不明,注定了其在教学中的尴尬地位。
  3.公选课教学的教学评价与促进创新机制相脱节
  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则会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正效应不断强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负效应不断加强,限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是制度的两面性在实践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或称之为“制度陷阱”。当前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重视,教学评比、职称晋升等依据教师在专业课而非选修课的成绩,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的公选课的课程不重视,公选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没有被纳入高校课程建设、考核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三是对教学质量管理不重视,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致使公选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公选课的考核也是有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考核方式简单化、形式化。
  三、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促进选修课教学思想的转变
  公选课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侧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教学思想上从单纯重视知识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首先应来自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只有着力提高选修课教师的地位,解除选修课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把精力投放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使选修课不再被看成“副科”,而应纳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真正起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
  2.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
  国外高校中选修课已成为“广博的教育”的一部分,在课程建设上选修课与专业课处在同等的地位上,如美国大学公选课在其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占50%。我国高校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选修课教学开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无论在资源的数量、质量上,还是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方面还远未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一是设立选修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出,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二是加强选修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
  3.完善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
  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建设有助于这种良性互动的实现,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教师开课审查制度,既包括对教师开课资格的审查,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审查,从而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其次,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力求对教师的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的评价,也要包括学生的评价;最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公选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对评选出的优秀公选课教师在精品课程申报、教材资助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学生的考核鼓励采取考核方式多样化而非放任自流,加强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杜绝混学分的现象。
其他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精英化发展到今天的大众化,概括的成就是:教育机会扩大了、教育保障加强了。但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挑战。  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人才”正成为第一理念。近年来在各种高等教育会议中,专家学者们关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大学教育质量这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一致认为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最关键的问题。  一 高教历程 
期刊
一 “大体育”发展格局的内涵  学校“大体育”发展格局,从广义上说,就是以体育教育教学“三基一尖”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健身意识、终身健身知识、终身健身技术、终身健身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深化体育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充分拓展体育课程发展空间,充分拓展大学体育育人功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和谐体育、人文体育、大众体育协调持续
期刊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多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使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条件较为宽裕,从小享受的关爱更多,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容
期刊
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致使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为生产实践、科研创新服务。因此,当今的医学教育应把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科研创新意识强的开拓性医学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机能实验学是以动物机能实验为手段、探讨人或动物的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的一门课程,是医学或生
期刊
制药工程专业是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工学结合的产物,是为了适应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自1997年首个制药工程专业在美国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学科。制药行业是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药学知识、化学知识、生命科学知识、机械工
期刊
一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一)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各学科的理论建构产生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联系,各种社会文化必然会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和重构。这一切反映到教育中来,必然要求教育对此做出积极反映。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期刊
自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后,大学去行政化就成为了两会代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甚至《Nature》杂志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但事实上,国内关于大学行政化的思考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讨论。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为此,笔者以为,对
期刊
高校是整个社会中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最集中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对于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和更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业务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基础的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另一种教育的类型,其本质在于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其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一旦明确了这些问题,学生才会对自己身处的外界世界以及
期刊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1.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起源于西方,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
期刊
2007年7月,教育部就高师院校大力推行师范生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做出了安排和部署,倡导高师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实习支教工作。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2008年8月,与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签署协议,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成为第一家赴新疆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内地高校。迄今为止,已派出6批共970名同学在阿克苏地区7县l市的109所学校从事教学、班级管理工作。学校赴新疆实习支教首开大规模跨省区实习支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