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圆桌主持人语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主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丰富却又经常被自明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主义的重启,各种各样的“先锋”各引风骚,现实主义甚至一度被视为落伍的、过时的文学代名词。特别是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样以进化论编排起来的线性历史进程中,现实主义被打包送入历史似乎既合乎直觉,也顺应文学规律的历史潮流。可是,历史是复杂的多线交互,“现实主义”的内涵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假如历史可以被进化论所概括,我们如何解释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格非、苏童等人写作的“现实转向”?我们终究需要将“现实主义”放在其历史进程中来理解。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现实主义”无疑是舶来品。如安敏成所言,在晚清引进中国以来,“在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现实主义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美学经验”。安敏成在《现实主义的限制》中将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引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在晚清救国运动的背景下,其次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部分”。他梳理了严复、梁启超、陈独秀、胡适、茅盾等人的“现实主义”论述,并力图通过研究去论证“现实主义的实践打破了中国改革者对其社会传达功能的最初期待”。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左翼文学阵营开始了引进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进程。受制于中国特色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过滤机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也跟中国现实结合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形式。这方面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和陈顺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述之甚詳。要言之,晚清到五四阶段对西方写实主义的译介基于一种以写实实现社会观察、批判以至社会文化变革的思路;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更强调文学的阶级论立场,强调不同的文学类型“应该看作是世界观的、意识形态的范畴,看作是完全特定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的背后有着关于人及其同世界、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明确观念”(B·苏契科夫)。这种“列宁主义”的现实主义态度拒绝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可以跟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民族资源相沟通的弹性系统,事实上也导致了“左翼文学”的内在危机。洪子诚就指出:“任何有活力的东西都是不‘纯粹’的,内部都有一种矛盾性的‘张力’,它才有可能发展,有生命活力。但是,革命文学在进入‘当代’之后,内部的变革的活力、矛盾性的张力在逐渐削弱,被取消,而逐渐走向僵化。”这种内在矛盾的重要原因可能便是对“现实主义”采用一种僵硬的拒绝接入的立场。在洪子诚看来,1950—1960年代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部反思乃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也可以说是基于左翼革命文学内在矛盾而产生的必然现象。这波反思潮流中,有来自苏联的金斯堡,来自西方左翼的阿拉贡、罗杰·加洛蒂,也有来自中国的冯雪峰、胡风、秦兆阳。罗杰·加洛蒂出版于1963年的《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正是产生于这一左翼文学阵营的内部反思潮流中。此书采用一种被B·苏契科夫所批驳的“扩大主义”立场,后者认为“不可能把现实主义的边界扩大到可以囊括颓废派艺术”的程度。因为罗杰·加洛蒂甚至把毕加索、圣琼·佩斯、卡夫卡等一贯被视为颓废现代派的作家纳入“无边的现实主义”之中。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于1985年被引入中国,这事实上表明了彼时中国文学界对于现实主义的某种文化态度。同样是在1985年,詹明信应邀在北京作系列演讲,后结集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中,他事实上以理论的方式呼应了“无边的现实主义”论述,他提出我们可以尝试“把现实主义看成一个主动的过程,看成一种形式的创新,看成一种对现实具有某种创造能力的过程”。在列宁主义文学观那里文学与世界观、意识形态的关联在詹明信这里被替换为文学与“文化逻辑”的关联,他基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又使文学—文化逻辑论具有文学意识形态论所不能比拟的弹性,以至于他可以设想“从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现代主义,而从形式的角度来思考现实主义”。这些理论在1980年代中国的传播与现实主义的“当代化”构成互为表里的关系。事实上,如何使“现实主义”成为一种吸纳和转化崭新的存在经验,不断发展新的美学可能,在时间中保持活力的理论话语,是从布莱希特到阿多诺到罗杰·加洛蒂到詹明信一以贯之的理论思辨。
   聚焦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不难发现某种现实主义当代化的进程。所谓现实主义的当代化是指在新的文学语境下,1950—1970年代那种“现实主义”的理论规定性和文学经验经历了迁徙和重构。一方面,人们可以从路遥的现实主义书写中读出跟十七年文学经验深刻的关联;同时也从王安忆的“写实主义”中看到她对中西文学古典主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左翼文学和中国抒情文学话语的融合;从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看到文化总体性透视与新历史话语的结合;从刘震云、池莉等人的“新写实”中看到“总体性”的隐匿与日常性话语的涌动;从“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中看到重大现实议题在顽强地要求着浮出历史的地表;从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非虚构”“科技现实主义”中看到现实难题对崭新表达的渴求……
   本期邀请李蔚超、曾念长二位青年学者参与讨论。北大博士李蔚超近年专攻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再现实化”议题,她的论文《现实主义的暧昧达成》在近年“现实主义”回归的背景下,以1990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为研究对象,试图指出“现实主义”在1990年代的出场方式跟既往文学经验、时代背景以至现实政策倾向之间的勾连与错动。她认为“1990年代到今天,现实主义文学的‘达成’是异常艰难的,真正获得公认的现实主义作品或文学潮流并不多见,它需要恰当的历史时机,一个包含着社会、作家、文学体制与上层政治之间层层传递、达成共识的历史契机”。这番“历史化”见解跳出了自明的本质化认知,在方法上也不无启示。曾念长的论文《论外视角》由先锋作家余华的现实主义转向引入,又在欧洲现实主义的发生史和当代媒介变化背景下谈及现实主义的可能和限度。两篇文章都有真知灼见,对于我们加深对“现实主义当代化”的理解不无裨益。现实主义当代化无疑正是一段波澜壮阔文学进程的提炼和提问,它的内在关切是:世界要抵抗物化,审美也要抵抗物化,在“文明被迫重选方向的时代”(戴锦华语),内在的现实如何被有效地关怀?这是一个依然在路上的未竟的事业。
其他文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的一批问题小说家,其中一部分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为人生”的写作奠定了关于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基本叙述模式。但是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书写,一直是更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样式。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显而易见的,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关于城乡文学的叙事也悄然出现了某些新的特质。据统计,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作家们也
期刊
作者简介: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作品见于《天涯》《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大家》《北京文学》《山花》《诗刊》等刊。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首届三毛散文奖一等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奖项。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散文《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长篇小说《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之书》等。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现任职于四川省作协四川
期刊
他们出发的那天,由于是假期中段,高速公路很通畅,往来车辆都散发着轻快的气息。 罗维开着旅行社提供的SUV,车上除了儿子还有另外两对母女。他不时地瞅着后视镜里一直交谈着的两个女人,她们都不算年轻,但长得都还可以。其中略胖的一位非常健谈,身体的轮廓很柔和;另一个则清秀苗条,声线轻柔,说话注重分寸。  一对父子和两对母女的组合,这种组合不像是旅游,更像是某种异常复杂又意味深长的幽会。是不是现在就流行单亲
期刊
一  最近的梦,凌乱而清晰,河流,落水,挣扎,呼吸困难……有一次梦到他指着胸口说,这里痛。第二天,他果真来到我的桌前,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咳嗽的时候,这里抽着痛。”  从去年确诊以来,人就进入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状态,多年来以为沉淀得足够的笃定顷刻土崩瓦解。我曾与死亡为伍,深知那种孤独与荒凉,一窗之隔,世界再精彩也和自己半毛钱关系没有。唯有天空深不可测,前面临渊万丈,这泠泠的寒意和萧然都要独自去面对
期刊
一  2018年夏天,借访学英国的余暇,乘“欧洲之星”,去巴黎参观了一批心慕已久的博物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参观那天,天朗气清,室内明亮,游人不多,于是乘机仔细观摩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与不远处卢浮宫里的古典绘画形成的鲜明比照,愈引人深思。由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现代艺术反观,卢浮宫里的传世古典作品采用的“语言”,显然已不足以表达现代人类的种种新体验。构成这些艺术品的主要“语言”,多是近百年来人类
期刊
冷不丁,黑洞吞噬,时光倒转。  你连鞋都不脱,一头栽到床上,再也不动弹。  挣扎,本能的反应。灯光摇曳,闭眼,呼啸过往的重型卡车,时不时揪起你不胜疲倦的神经。夜间穿城而过的长途运输车,橡胶轮胎压得低沉,车轱辘难以把持,几近令人胆战心惊的声响伴着游丝的气息,缠绕在你心间,窒息,心悸。像预谋好了的,夜行车相隔而来总与你濒临梦境相撞。一次次“撞击”,没完没了。你的睡意像不断拧上的发条,一次次拧上,一次次
期刊
徐杨最早的人生记忆,应该是麻将。他躺在吉童童怀里,梦里都是麻将落在桌子上时重时轻的声音——轻的时候少,重的时候多。他还记得屋山头那几个石凳,没有牌场时,就隐在下午的日影里。不远处的杨树林,梢头动也不动,知了的叫声一阵比一阵高昂,仿佛彼此在赌气。几只野猫偶尔嘻闹着冲出来,听到这边的吵嚷声,又忽地停下,警惕地巡视一回,卷起尾巴,一窝蜂转回去。那时候白天短,发一阵呆,三顿饭一吃,就没了。  徐杨一晃长大
期刊
一个奇异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奇异的时代,其荒谬性通常会被消解,遗弃在野史怪谈这类故事的角落。比如,一个女人被一头长着X型犄角的黑山羊刺穿腹膜,死了。  但作为目击者,我认为这故事值得书写,不仅因为字母“X”代表的未知量,更是由于其指向了意义模糊的普遍性领域。  那是一个准备彻底衰落下去的年头,我们镇上的经济受到某场来自遥远城市的金融风暴的影响,结构逐渐瓦解。农场主们纷纷讨回本已送去屠宰场的山羊,金钱
期刊
高亚军第二次打开了小橱柜上面的那把看似很乖觉的锁。他捏住钥匙的右手颤抖着,像在风中摆动的树影,他插了几次,才将钥匙插进了锁孔。房间里静谧得能听见他的呼吸声如同烂茅草一样,破败,紧张,急促。党英莲去世后的第十天,高亚军开始整理她的遗物,他将党英莲的衣服、鞋袜、首饰、书籍以及化妆用品清理了一遍,该存放的重新存放,该清理的清理了出去。党英莲的气息依旧十分忠诚地守在这些物件上。现在,只剩下了这个蹲在卧室角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被称作“新文学”,这一称谓一直被沿用下来。所谓“新文学”,从字面上讲即是用新语言、新的文学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具体言之,就是用现代白话写作,依靠现代媒介传播,表达“五四”以来确立的民主、科學的现代启蒙思想,以实现对传统的反叛(当然,这种反传统的真实性聚讼纷纭,依然值得讨论)和对现代思想文化的宣传,服务于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学。在这里,文学之“新”不管是从其社会文化功能,还是从其思想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