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主要挑战与对策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jiun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某种意义上是主要的相关利益(责任)方妥协的结果。学生、用人市场、学校各级管理层、专业学术权威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相关利益(责任)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存在不同利益(责任)方价值取向不对称、课程设置的效率与适应之悖论等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完全迎合用人市场的需要,亦不能固步自封,完全脱离社会,应该在遵循高等教育(主要指大学教育)本质追求的前提下积极适应社会,引领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和用人选才理念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学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29-04
  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曾指出,有三种主要环境力量在影响高等教育体系:一是顾客的要求,二是人力的需要,三是资助人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三种环境力量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无论是宏观的管理制度设计还是微观的课程设置,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这些力量的影响。仅从微观层面来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另一方面,环境力量及其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院系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会在与这些因素的互动中不断得到更新、优化。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主体的院系会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其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能保持其应有的特质。在修订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厘清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助于我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主要相关利益(责任)方、修订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我们的一些实践探索与理性反思。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主要相关利益(责任)方:学生、用人市场、学校各级管理层(含院系教务管理)、专业学术权威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某种意义上是主要的相关利益(责任)方妥协的结果。那么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主要的相关利益(责任)方有哪些呢?从微观层面来讲,阿什比提出的三种影响高等教育体系的环境力量也是影响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环境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文化背景、管理机制的不同,阿什比所提出的三种力量应该对应学生、用人市场和学校各级管理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即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这四种力量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相关利益(责任)方。
  但是,在当下的背景下,各主要相关利益(责任)方所代表的力量及其相互关系已经变得复杂。首先,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使得学生、家长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用来解释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民政代理学说”、“父母代理学说”和“导师权威学说”等已经逐渐变得不合时宜,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错综复杂,清晰地界定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和教育关系变得困难;其次,当下用人市场在人才招聘中具有极大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再次,学校各级管理层本身并不是教育经费投资主体,但是作为培养经费使用的主要执行者,他(她)们既要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使用经费,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点,而且他(她)们也常常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因此扮演着多种角色,代表的力量也更为复杂;最后,我国高校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也使得专业学术权威的力量难以按照理想的预期去起作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相关利益(责任)方的价值取向不对称
  1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多元化的迷茫”
  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不同的利益(责任)方的价值追求不同。作为利益(责任)方之一的学生,总是希望人才培养方案既能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求职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近几年来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收益”诉求增强的背景下,学生的“求职需要”变得迫切。根据笔者对N师范大学学前专业在校的109名1~4年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对于“我学这个专业是因为……”这一问题,回答“这个专业好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9.2%、6.7%、14.71%和0%。可见年级越低的同学在专业选择中的就业取向越明显。
  作为学术领域代表的专业学术权威,代表的主要是大学理念的坚守者或学术追求的一方,其考虑更多的是高等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规律。我国有学者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不只是培养一个幼儿园老师,它首先培养的是具备基本素养的大学生。因此,在课程设计和用人观念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不能单纯顺应社会和用人单位。《耶鲁报告》也早就指出,“学院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提供一种仅仅包括几门学科知识的部分教育,也不在于提供一种几乎包括了所有领域的零碎知识的肤浅教育,更不在于传授任何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的专业教育或者实用教育,而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许可的限度内着手提供一种全面的基础教育。”
  作为用人市场,其诉求通过学生的“求职需求”和其自身的用人要求两种方式反映出来,其总是希望招到的员工“对工作能直接上手”“减少岗前培训的时间”。笔者访谈幼儿园园长,都希望招到的新教师“了解一日活动流程,能直接带班”。在历次园长座谈会上,园长们也都将是否“上手快”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标准。
  学校各级管理层既要兼顾上级的考评(其中就业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特点、需要,还要参考专业领域专业学术权威的意见,是多方利益的复杂代表方。
  那么,在这样的格局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似乎成为这一困境的最好选择。然而,协调“多元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将目标的多元化与培养体系(如课程设置、学习资源、实习平台和资源等)的多元化协调起来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多元化”未必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如果都追求简单的“多元化”,那么可能不同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又不能有效彰显。因此,“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基于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多元化。如果不能有效考量和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多元化”只会让人才培养单位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最后造就了另一种“模式化”的人才。   2 培养方案的“有限理性”与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
  “有限理性”是笔者借用组织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来描述培养方案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人才培养方案虽然都可以说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其理性是有限的。例如在新生入学之初,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确定的,但是该方案未必适合这些新生。因为方案制定者未必完全熟悉这些学生的特点,也未必能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有完全准确的判断。另一个方面,学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笔者对N师范大学学前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访谈以及对三、四年级的教育见实习的追踪调研结果发现,对于专业的认识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刚开学时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习专业课之前和学习专业课之后,参加实习之前和实习之后等不同阶段都会有变化。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在多长的时间段内、组织哪些人员来参与制定和修改方案,如何在制定和执行之间保持一定的灵活度,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设置的悖论:效率与适应
  1 课程设置的取向:职业训练与专业训练
  主要追求课程效率的课程设置倾向于开设进行职业训练的课程,而强调适应取向的课程设置则主张课程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虽然提法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弗莱克斯在其《现代大学论》中就指出,“专业是学术性的,它们拥有文化根基,拥有体现一种理想的准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表现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理智本性”,而相对于专业来讲,“生计是次要的、附带的,即使它对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很明显,弗莱克斯强调大学本科阶段应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性而不能狭隘地、过分功利化地进行职业训练。而市场导向和对学前专业本科人才的“技能型”定位取向则采取弱化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强化艺体技能训练的策略,使其课程设置“艺术化”“中职化”。在当下学前专业师资学历普遍提高的背景下,究竟如何定位专业课程,怎样弥合二者的冲突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还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主要追求课程效率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满足学生的即时职业生存需要为取向,顺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大增加艺体技能训练课程,强化技能训练。而强调适应性的课程设置则合理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并从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专业标准的角度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话,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课程。前者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加强学生的歌唱、绘画、钢琴、舞蹈等艺体技能训练;后者则“加强学生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缩短其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多为学生创造实习操练的机会。与此同时,提高学生观察、研究儿童的能力,培养其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因此,不同课程取向下的课程设置类型与重点也不同。笔者调查发现,在已经修过专业基础课程的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有超过15%的学生提出应减少《教育史》《教育哲学》等理论课程,因为她们认为这些课程对工作“几乎没用”。同时,有超过15%的学生提出应增加《美术》《舞蹈》和《专业见习》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对工作有用”。对于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何种程度上满足,又如何在课程的结构和实施中体现出来这是另一个必须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三、对策与思考
  面对挑战我们根据自身拥有本、硕、博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生源质量较好,师资力量较强,重视实践等实际情况,基于对本专业基本情况的认识和对主要挑战的解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机制、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建立主要利益(责任)相关者协调机制
  采用每年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对毕业生追踪访谈,调研在校各年级同学的专业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聘请校内外同行指导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各方的观点,以便能在修订方案时尽可能协调各方立场。特别是增加与用人单位对话交流的频率,引导其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职前本科人才培养,并通过综合展示等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的各个方面,以期引导其树立全面的、长远的用人选才观念。
  (二)基于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将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幼儿园一线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有所不同的是,本专业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大的专业发展潜力。具体来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为各类幼教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教师,二是要培养高素质科研型、管理型的学前教育教师。这样的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一线工作。其次,学前专业师资学历普遍提高,幼儿园等学前专业的主要用人单位都要求教师学历“本科化”。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考虑市场的合理需求。再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本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发展方面更有潜力,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已经逐渐成长为科研骨干。另外,本专业的教师团队中有数位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教师,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并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课程的适应性,保持合理的“有用度”
  即课程设置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学生的变化,又要保持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做法是:(1)合理满足学生的就业求职需求,增加艺体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原来方案中只有《钢琴》《幼儿体操》和《美术》,修订后增加《歌唱》《舞蹈》《戏剧》《综合才艺展示》等课程,且增加学时。强调艺体类课程的综合性,避免等同为单一的技能训练,即“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反映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总的目标定位,以及学前教育实际的需要,”关键是“通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技巧,重点放在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弹唱、伴奏和幼儿歌舞创编以及儿童画、装饰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重。同时,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幼儿艺术的美感。”对于实践类课程,从大一开始即进行短期的专业入门见习、观察训练,加强科研方法的系列训练。在大三、大四各进行一次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并在配备教授级带队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基础上,特邀省内外幼儿园特级教师亲临每一个实习园手把手指导实习生,并将这一做法形成制度。(2)加强课程实施过程指导和监督,坚持专业训练和学术性。一方面,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参考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各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审议,坚持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聘请校外专家和一线特级教师组成系一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教育教学见实习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监督指导。另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个性化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进行引导。
  当然,我们的探索还未能全面解决上述挑战,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基本的立场。本文认为,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冲突,我们不能完全迎合用人市场的需要,亦不能固步自封,完全脱离社会,应该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的前提下积极适应社会,引领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和用人选才的理念回归理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研究生教师的个案研究,呈现研究生教师专业成长的状态。研究生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认同、自主发展意识、个人特质等个人因素和重要他人、社会认同、幼儿园管理等环境因素。对此,高师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上需增加一线教师方向,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增强对幼儿教师的认同,幼儿园管理者多给予研究生教师关怀和支持,研究生教师之间进行积极地互助,并提高自身应对环境的能力。  【关键
期刊
【摘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针对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幼儿园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不全面;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据此,本研究提出了三点对策:第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第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
期刊
【摘要】师幼互动质量作为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的核心,在幼儿园各项活动质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结高质量师幼互动的经验及特点,能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育活动质量提供有效的支持。本研究运用CLASS课堂评估系统对幼儿园名师示范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出名师示范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生成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路径:构建主体间性师幼关系,营造积极氛围;重视观察与倾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苏省幼儿园转岗教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准入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既有被迫服从上级人员调动安排的原因,也有受政府优惠补偿政策影响或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而自动申请转岗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存在转岗准入条件未落实、转岗培训模式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转岗教师普遍面临着教育理念不清晰
期刊
【摘要】幼儿歌唱的音准不仅与幼儿歌唱能力有关,也与歌曲音程的特点有关。为了解幼儿歌唱音准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歌曲音程因素的量化研究方法,编写了两首包含幼儿歌曲中常用的九个音程的歌曲,通过歌曲模唱,测查幼儿模唱音程的准确率,进而推断这些音程在不同歌曲中的难度。研究表明:1.在同一歌曲中,各音程的难度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同首歌曲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似乎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的
期刊
摘要 教育实习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机会。但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普遍地产生了消极感受,这已影响到教育实习课程效果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本文深入剖析了实习生消极实习感受产生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改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实习;消极感受;课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
期刊
摘要 学前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纷纷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绝大多数省市均采用“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幼儿教育投入体制。通过对四川X县的调研,我们认为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幼儿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不適合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应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体;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政府间成本
期刊
摘要 本篇通过论述,认为需要把游戏还给幼儿:1.要让孩子有真正选择的权利和自由;2.游戏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游戏活动的难度和幼儿的能力相匹配;4.不要让幼儿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关键词 游戏;还给;幼儿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8-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近年来,国家、省市
期刊
摘要 通过微观的公平教育,“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应是教育公平的终结体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教学观摩,对江苏省如皋市幼儿园教师关于“有差异地给予回答问题的公平机会”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无论年老的还是年少的,农村的还是城镇的,高学历的还是低学历的,教师们更多地认为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但在实际课堂实践中,却显示出更多的个体偏向性,课堂里“不能公平地给予每个儿童回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绘本的出版和研究已经成为出版领域和图书创作领域的一个新亮点,持续得到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对于绘本的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绘本本身的特质、读者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图文表现规律以及绘本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运用等,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本文试图从儿童绘本阅读研究的教育学视角,对绘本的图、文特质和阅读价值进行探讨,为未来展开深入研究厘清基本思路。  【关键词】儿童绘本;图文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