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动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孩子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这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
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
三、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成绩为主旨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價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动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孩子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这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
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
三、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成绩为主旨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價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