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技术分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和依附的关系,使调式中六个音级地位相同,几乎完全消除了调性感,造成音响上的飘忽不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音阶材料才如此被德彪西所青睐。
  这部作品除了建立在降B持续音之上的全音阶这一大特点外,另一个特点是“镶嵌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布局在德彪西作品中很常见。传统的结构布局是曲式各个部分先后陈述,一部分陈述结束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陈述。而“镶嵌式”结构布局是指旧的段落还在陈述中,新的部分已经渗透进入。这样使得全曲乐思连绵不断,各部分间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作品在结构上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如下:
  从上向下,第一个层次是全音阶旋律,它不像引子或段落A主题那样简单的上下进行,它是一个迂回、波浪形的旋律线条,这样使得音乐产生起伏变化;中间第二个层次是一个固定旋律,它反复了5次;最下面第三层次是降B持续音。进一步分析,段落A的旋律实际上脱胎于前面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层次,其结构如下:
  谱例5
  两个层次分别是由前面两个主题的材料构成,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段落B的主题,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德彪西作品中材料的精炼程度。段落B的第二乐句与段落A的第二乐句功能相仿,具有补充的意义,旋律没有再大范围地发展。
  这段最后1小节叠入了下一段落的伴奏音型,造成了结构“镶嵌”式的效果。段落A的再现紧缩为一乐句,完整地再现了段落A的主题,低音区仍然跟随着持续音降B。主题陈述后是4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采用了段落B的主题材料。这样曲式各部分间环环相扣,互相渗透,从而打破了曲式各部分间的隔断状态,使全曲一气呵成地串连起来,这是德彪西作品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随着悦耳的五声调式的出现,音乐进入了段落C。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前后音乐段落之间形成很大对比,表现在:
  第一、音乐材料的对比,明朗的五声调式与前面模糊不定的全音阶材料形成对比;
  第二、力度的对比,全曲中唯一一次出现f;
  第三、音区跨度的对比,前面每个段落的音区都很稳定,例如段落A一直保持在低音区,段落B一直保持在中音区等,而段落C却出现了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跨越;
  第四、织体的对比,出现了快速琶音织体;
  第五、由前面这些因素所必然导致的,音乐情绪的巨大对比,段落c打破了前面漫不经心的感觉,情绪上突然激动起来,达到全曲的高潮。谱例6
  段落C的最后3小节仍然是连接段落,这里低声部持续音又再次出现,随后音乐进入段落A第二次再现。
  段落A第二次再现前有2小节前奏,其音型是一个固定的全音阶琶音,这个音型一直反复演奏。主题出现时被移到高音区,并且由主题第一次呈现的八度重复音变为单音,音响效果更加飘渺。主题完整陈述了一遍,在结束时尾声叠入。
  尾声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现一个新的音型,但是它两次被段落A”的伴奏音型打断,当它第三次出现时,引子的主题又出现了,这里已经是尾声的第二部分;引子主题完整陈述后,进入尾声第三个阶段,旋律只剩下引子主题的片断,全音阶的琶音音型再次出现,最后音乐结束在C与E构成的大三度双音上。现在再来看全曲的持续音降B的作用。全曲结束在E音,而持续音降B一直贯穿全曲,降B与E之间是增四度关系。又因为全曲是建立在全音阶基础上的,而增四度音正好是全音阶中间的音:
  谱例7
  因此可将它们解释为类似大小调和声中的属———主关系,从而把全曲中的持续音降B理解为类似属持续,直到全曲结束才终于解决到主音。这又一次显示了的德彪西在作品布局方面的缜密思考。
  此曲可谓是德彪西运用全音阶人工调式的典范作品。由于调式只包含六个音,只有两种形态,在可用的音高材料上较之任何调式体系都大大受到限制,要单以全音阶而且是其中之一种形式来完成一首作品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如何在有限的音乐素材中挖掘、展现出性格各异的动机,抑或是性格迥异的动机如何能将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学习、分析《帆》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也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学习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与老教材比较,英语词汇不但数量大,而且非常活跃,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明显。主要表现在:(1)新词的不断出现。如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在教学中,按照汉语拼音教材的安排及其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坚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反复巩固,强化运用,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拼音教学效率。  关键词:尊重规律;注重语境;加强运用;提高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是帮
期刊
“孔老师,你什么时候还给我们上音乐课呀!好喜欢上你教的音乐课……”。每当听到这样稚嫩而又热情的声音,我的心里就涌出阵阵的感动和自豪。因为孩子们认可我,喜欢我教的音乐课并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们这种学习的热情让我高兴也让我感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活跃和热情,让我更有激情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随着音乐课改革的深入,不管是歌曲课还是欣赏课,我们在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通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对于基础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小学基础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自治力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所以教学导入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仿佛充满了磁性,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像是一部动画片,能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为之着迷;如同航标,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可见教学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根据机器人课程的特点
期刊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在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八个年头。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更是我所钟爱的职业。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做出成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于教师的重要性不逊于个性于人的意义。课程改革高扬起一面“发展个性”的旗帜,撑起这杆大旗之手———教师也必须是风格鲜明富有个性的。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很大程度在于其鲜明的教学风格。  风格源
期刊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要进行自我形象、自我定位的设计。有时需要把自己设计成“隐形人”。在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找不到探索的方向时,教师突然现身,指点迷津,让学生恍然大悟,破除思维上的障碍,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学生上台当主讲人,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学生可在角色扮演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也许学生当主讲的课堂不一定是完美的课堂,
期刊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好动又好玩的天性,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无数次地需要老师来指点,督促,甚至呵斥。一堂课下来,学生因为行为受到了约束,思维也受到了束缚,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同样感觉又苦又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故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故事
期刊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所以,幼儿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曾经说过,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一句话说的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班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并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与家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就是通过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使中华儿女五万万同胞在歌声中互相鼓舞、相互激励,化歌声为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和《我的祖国》,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梦;新中国诞生后,全国人民齐声《歌唱祖国》,《祖国一片新面貌》。从此我们《走进新时代》,畅谈《春天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