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创新教育是我们实现办学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高尚的科学情操、训练基本的创新思维、发展多元的创新潜质的青年一代的必由之路。
一、人格修养、人文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
我们认为,学生对时代、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和了解,决不亚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外、校园内外、京城内外、国内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课堂就在那里,学生人格与人文修养的最大实践基地就在那里。宽阔的视野,敏感的思考,正义感、使命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必需。
从上一个学年开始,我校开展了以“百位名人进校园、百位校友回校园、走近百个学生家庭”为内容的“三百”教育活动,至本学期,已有科技、金融、管理以及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60余位名人和50多位各届校友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两年前,学生们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统领起原有的100余支志愿服务小队和70余个志愿服务基地。
我们以为,学以致用,敬业乐群,心无旁骛,与时俱进,是优秀人品的体现,也是成长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专门人才之必需。科技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素养恐怕还不在于其自身科技知识的贮备和研究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其人格修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于其情商的陶冶和自然流露,在于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锻炼,在于其懂得珍惜、感恩、怜悯和回馈。就像钱学森、李政道、袁隆平,就像今天光临校长论坛的王绶琯先生、王乃彦先生、黎乐民先生、周立伟先生,有丰富的情感、有宽广的胸怀、有广泛的兴趣、有敦厚的性格、有精深的学问、有高超的造诣。
二、我们的责任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既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既然科技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有责任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技知识、参加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北约”的考题有一道是“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的国民性”;而清华大学则在特色笔试和综合面试之外,增加了体质测试。我在学校已经连续两年提醒教师们注意这些热点,特别是研究这些题目的导向意义。研究这些题目在我们学校,有多少教师可以应对,有多少学生应当接触,有多少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渗透,又有多少课题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开发个性化选修课程,如何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校外,不只使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得到科技创新活动的快乐,而且使更多的学生打开思路,选择自己的“真爱”。
基于此,我们做了一定努力,取得较好效果。
1.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选修课。
学校先后开设了体现科学与创新、人文与社会、文学与艺术、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大门类的校本选修课程近200门,为学生李汉歌建立了“蜘蛛习性研究工作室”,为学生程思浩、程思淼建立了“天文学观测实验室”。所有这些,不仅是为了支持一个、两个案例,而是以期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充分享受学校为他们创设的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
我想强调: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一定要做到“三个兼顾”,即:兼顾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兼顾对学生的教育和对教师的教育;兼顾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普及性的科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实底座;没有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就不会有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在这里,普及是全体学生的普及,提高也是全体学生的提高。应当摒弃科技教育以及科技创新竞赛、评奖的“功利化”,应当警惕和排斥没有情感和真心投入、只有“加分”和名利追逐的浮躁和干扰。
2.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确保选修课、学生社团、科普讲座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每学年开设的选修课、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不仅使入选的学生保有一份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使暂时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产生兴趣,做好准备。所有指导教师不仅教科学研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负责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引领。为确保科技活动的实效,学校还做出一项硬性规定,即所有任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时间。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专门安排为期半天的培训,由课程处主任向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介绍校本选修课开设的内容、选课方法及学分认定,学校还为此编辑了图文并茂的《选课手册》;由科技活动中心主任介绍学生社团的项目、参加途径、发展方向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新生一入学,就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科技活动的氛围,心向往之。
3.科技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每年5月,学校都要举行学术报告周,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开放,由上一年度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优秀社团活动等进行展示交流。每年10-11月,学校的科技节上,除了科普报告、科普场馆参观互动活动外,学生还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展台,展示本班同学参加科技活动的项目、作品。
我们强调,科技类校本课程要落实“三个坚持”,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坚持“让每个学生有进步”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三、努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内涵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为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滋润的土壤,创设宽松的环境。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的内涵发展。积极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努力争取为不同资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条件。继续推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引领更多的学生脚踏实地,踏上科技创新的征程。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内涵发展。特别是要下功夫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课堂教学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学生束缚在若干学科和几本教科书之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必须强调教师的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基本资格。
一、人格修养、人文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
我们认为,学生对时代、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和了解,决不亚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外、校园内外、京城内外、国内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课堂就在那里,学生人格与人文修养的最大实践基地就在那里。宽阔的视野,敏感的思考,正义感、使命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必需。
从上一个学年开始,我校开展了以“百位名人进校园、百位校友回校园、走近百个学生家庭”为内容的“三百”教育活动,至本学期,已有科技、金融、管理以及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60余位名人和50多位各届校友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两年前,学生们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统领起原有的100余支志愿服务小队和70余个志愿服务基地。
我们以为,学以致用,敬业乐群,心无旁骛,与时俱进,是优秀人品的体现,也是成长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专门人才之必需。科技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素养恐怕还不在于其自身科技知识的贮备和研究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其人格修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于其情商的陶冶和自然流露,在于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锻炼,在于其懂得珍惜、感恩、怜悯和回馈。就像钱学森、李政道、袁隆平,就像今天光临校长论坛的王绶琯先生、王乃彦先生、黎乐民先生、周立伟先生,有丰富的情感、有宽广的胸怀、有广泛的兴趣、有敦厚的性格、有精深的学问、有高超的造诣。
二、我们的责任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既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既然科技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有责任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技知识、参加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北约”的考题有一道是“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的国民性”;而清华大学则在特色笔试和综合面试之外,增加了体质测试。我在学校已经连续两年提醒教师们注意这些热点,特别是研究这些题目的导向意义。研究这些题目在我们学校,有多少教师可以应对,有多少学生应当接触,有多少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渗透,又有多少课题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开发个性化选修课程,如何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校外,不只使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得到科技创新活动的快乐,而且使更多的学生打开思路,选择自己的“真爱”。
基于此,我们做了一定努力,取得较好效果。
1.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选修课。
学校先后开设了体现科学与创新、人文与社会、文学与艺术、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大门类的校本选修课程近200门,为学生李汉歌建立了“蜘蛛习性研究工作室”,为学生程思浩、程思淼建立了“天文学观测实验室”。所有这些,不仅是为了支持一个、两个案例,而是以期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充分享受学校为他们创设的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
我想强调: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一定要做到“三个兼顾”,即:兼顾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兼顾对学生的教育和对教师的教育;兼顾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普及性的科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实底座;没有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就不会有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在这里,普及是全体学生的普及,提高也是全体学生的提高。应当摒弃科技教育以及科技创新竞赛、评奖的“功利化”,应当警惕和排斥没有情感和真心投入、只有“加分”和名利追逐的浮躁和干扰。
2.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确保选修课、学生社团、科普讲座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每学年开设的选修课、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不仅使入选的学生保有一份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使暂时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产生兴趣,做好准备。所有指导教师不仅教科学研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负责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引领。为确保科技活动的实效,学校还做出一项硬性规定,即所有任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时间。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专门安排为期半天的培训,由课程处主任向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介绍校本选修课开设的内容、选课方法及学分认定,学校还为此编辑了图文并茂的《选课手册》;由科技活动中心主任介绍学生社团的项目、参加途径、发展方向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新生一入学,就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科技活动的氛围,心向往之。
3.科技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每年5月,学校都要举行学术报告周,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开放,由上一年度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优秀社团活动等进行展示交流。每年10-11月,学校的科技节上,除了科普报告、科普场馆参观互动活动外,学生还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展台,展示本班同学参加科技活动的项目、作品。
我们强调,科技类校本课程要落实“三个坚持”,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坚持“让每个学生有进步”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三、努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内涵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为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滋润的土壤,创设宽松的环境。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的内涵发展。积极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努力争取为不同资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条件。继续推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引领更多的学生脚踏实地,踏上科技创新的征程。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内涵发展。特别是要下功夫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课堂教学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学生束缚在若干学科和几本教科书之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必须强调教师的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基本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