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情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是什么?爱情拥有着怎样巨大的魔力?是爱情驱使着人,还是人借爱情之名而行动着?莎士比亚通过一部《奥赛罗》传递给了我们他自己的理解,在这部剧作里,藏着两性间无声的矛盾,这种双方的交锋,也许因为男性与女性的态度、境遇对比太过悬殊,导致这个矛盾与交战湮没在了文本之下,然而在这爱情的帷幕下,在奥赛罗、苔丝德蒙娜等一众主角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通往莎士比亚乃至十七世纪前后的英国两性关系以及女性生存现状的道路。
关键词:爱情;两性;女性价值
一、异途
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幽灵”、“鬼魂”一样,爱情本身无法行动,爱情所能做的只有对人的启蒙而已。真正决定采取怎样的行动、走向怎样的道路的人依旧是“自己”。
(一)道路之一——苔丝德蒙娜的自我抹消
美丽而又纯洁的苔丝德蒙娜最终被爱人奥赛罗活生生的扼死在了床上,杀死她的奥赛罗诚然是凶手,然而凶手却不仅仅是奥赛罗一人。
在名为“爱情”的情感的推动下,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本人一起,杀死了那个如女神般美好的女子——苔丝德蒙娜。这种的死亡是双重意义上的,而“爱情”是暴行发生的原动因之一。因爱生嫉妒,因嫉妒生杀意,于是奥赛罗成为了杀戮的执行者,他杀死了肉体上意义上的苔丝德蒙娜。因爱生顺从,因顺从而失去反抗与自我,苔丝德蒙娜在濒死时的反抗微弱到不值一提,甚至死前被问到是谁杀死时,她的回答是“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再会吧;替我向我的仁慈的夫君致意。啊,再会吧!”[3]的确,因为苔丝德蒙娜亲手杀死了精神意义上的自己,她早已不复为自己而存在,她事实上成为了爱情与奥赛罗的附属品。
我们可以首先梳理一下苔丝德蒙娜在《奥赛罗》全篇中的形象发展轨迹。苔丝德蒙娜的形象在《奥赛罗》中是有着较为明显的转换过程的,她的初次出场就令人眼前一亮,在众人对苔丝德蒙娜与奥赛罗的结合纷纷表示不支持乃至蓄意破坏时,苔丝德蒙娜如同女神一般出现在众人面前,给原本受到反对者重重包围的黑暗局势带来了曙光,她的一席陈词说的充满自尊与智慧,得体的发言既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又顾及了父亲的颜面。苔丝德蒙娜曾经逃避过许多纨绔子弟的追求,在这里,她则是直言爱恋奥赛罗的“高贵的德性”,这一份不受外表、名利等因素干扰的纯粹爱情,体现了苔丝德蒙娜高贵的品质和独具慧眼。在奥赛罗要立刻出征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随军出发,这更是展现了这个女子身上非同一般的勇气。这是一个多么独立、自尊而又充满智慧的女子,就连对美好事物一向厌恶的伊阿古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美丽。
然而发展到后期,这个独立勇敢的苔丝德蒙娜却悄然发生着转变。威廉哈兹里特在他的著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中曾这样评价苔丝德蒙娜——“她是个没有个人意志的,她对奥赛罗完全言听计从。”[1]从戏剧后面的情节来看,威廉哈兹里特的话很有道理。跟随奥赛罗去往塞浦路斯岛之后,苔丝德蒙娜再也没能给人如初次出场那般的印象,相反是颠覆了之前的印象,在奥赛罗受到蒙蔽,心生妒意而对她恶言乃至暴力相向时,苔丝德蒙娜也完全没有反抗,留下一句“我不愿留在这儿害您生气”[3]便离开,就连罗多维科也惊叹她“真是一位顺从的夫人”[3]。
顺从,违心的顺从,至死的顺从,苔丝德蒙娜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一开始的那个自己,也许是爱情一开始将她滋润的那么美,但是在爱情的驱使下她确实最终走向了自我抹消的道路。苔丝德蒙娜因爱而愈美,也因爱而死。
(二)另一条道路——奥赛罗
剧中奥赛罗的形象也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受爱情驱使,苔丝德蒙娜选择了“顺从”这条道路,同样在爱情的驱使下(嫉妒也由爱而生),奥赛罗却走上了杀妻之路。差距之大,实在令人愕然。
奥赛罗的形象随着爱情而跌宕起伏,他的悲剧性有相当一部分在于他的爱情与他的观念之间的猛烈交锋,而且最终爱情发生异变而败北。从始至终奥赛罗都是爱着苔丝德蒙娜的,然而爱情并没有像在女方那边那样一直占据主控地位,奥赛罗有许多对于爱情的动人表白。在后期奥赛罗内心的一次次挣扎也反映了他对苔丝德蒙娜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但是社会固有观念对奥赛罗的影响更为巨大。
奥赛罗曾经编造了一个关于手帕的故事来试探苔丝德蒙娜,奥赛罗想当然的认为一旦苔丝德蒙娜丢掉了家传的手帕,他就可以变心乃至出去寻欢作乐。此外在伊阿古诋毁苔丝德蒙娜并且称“我们国里娘儿们”多是一些背着丈夫偷情的人时,奥赛罗并没有反对,而且很快就接受了伊阿古的挑拨,这表明在奥赛罗的心中早已暗藏着伊丽莎白时代那种对于女性的偏见,尽管可能是耳濡目染、无意识的。
奥赛罗确信了苔丝德蒙娜的不贞,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去诛杀她,还打着“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3]这样冠冕堂皇的旗号。他在痛苦与矛盾的火焰中挣扎着,却从未放弃过“制裁”妻子这一行动。奥赛罗成为了“贞操观念”的提线木偶,为了维护这个信条他义无反顾的杀死妻子,爱情没有带来理解与宽容,反而点燃妒火推动奥赛罗的凶行。贴着正义的标签,贴着爱情的标签,下了此种毒手,奥赛罗没有意识到此刻他所谓的正义与爱情早已扭曲的不成样子,他的正义与爱情是男性一己之私欲,是建立在无视、践踏女性尊严的基础上的。
只有催化剂而没有原材料是无法得到结果的,同理,正是因为奥赛罗心中早已存在着这些固有的偏见和观念,所以爱情才能最终催促他走上弑妻的道路,爱情与嫉妒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悲剧的种子早就埋在了在奥赛罗的心里。
二、女性的失语与男性的主宰权
“她们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一群受难者。”[1]威廉哈兹里特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悲劇中的女性,确实有触目惊心之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另外三部都取材于历史或者传说,相比较而言《奥赛罗》对于时代的折射无疑要更多,而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其固有的敏感天性也注定了其剧作会反映现实。
爱米丽亚曾经这样抱怨过:“好的男人一两年里头也难得碰见一个。男人是一张胃,我们是一块肉;他们贪馋地把我们吞下去,吃饱了,就把我们呕出来。”[3]我们无需怀疑这是对于现实状况的真实反映。相比较而言,爱米丽亚至少还这样抱怨过现实,尽管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关注与回应,苔丝德蒙娜基本上至死顺从的举动则是比较极端的反映了女性的“失语”状态,社会剥夺了她们的发言权,她们的发言没有人倾听,而她们自己也在一系列的妇道观念的束缚中主动放弃了发言权,变得逆来顺受,甚至是为施虐的爱人找借口。 女性这般状况,何其可怜可叹,然而更讽刺的是,相比起女性——待宰的羔羊,男性是如此咄咄逼人,将对女性的主宰视之为理所应当的权利,在对女性的主宰过程中自得其乐,没有半点愧疚之意。
在剧中,奥赛罗受到伊阿古处心积虑的蒙骗与挑拨,燃起了嫉恨之心,最后才走上了血腥的弑妻之路。奥赛罗在下定决心杀掉苔丝德蒙娜时,表现出了一幅鲜明的面孔——审判者与制裁者的面孔。他自诩为“公道”,并且一再在台词中表明自己绝对不能受感情左右而放弃对于苔丝德蒙娜的惩罚,诸如:“你必须立刻死,所以赶快坦白招认你的罪恶吧;即使你发誓否认每一件事实,也不能除去那使我痛心的坚强的确信。你必须死”[3]、“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3]奥赛罗在爱与理念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如此痛苦,又是如此奢侈。
这一切看起来如此顺理成章,以至我們都忘记去质问,苔丝德蒙娜真的其罪当死?还有,究竟是谁赋予了奥赛罗审判权与制裁权?凭什么一个男人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决定自己妻子的生死?女人连自己的性命权都无法掌握吗?
在这里,女性彻底沦为了附属品,要竭尽全力忠诚且任由自己的主人处置,其地位之低毋庸赘言,毫无疑问,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女性恐怕就是处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中。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乃至欧洲,社会对于女性有一种偏见,人们甚至认为男性同性间的友谊要高于男女之间的爱情。[2]受基督教影响,女性身为夏娃的后代,被人们冠以罪恶、容易引诱、脆弱等等特点。伊丽莎白时期上层社会严重的通奸现象也似乎更给了人们怀疑女性的理由。尽管在那时,离婚改嫁之类的现象业已多见,但社会依旧有一套“妇道”和忠贞观去约束女性,却对穿梭与花红柳绿之间的“大男子的自由”放任不顾。理所应当的女性不忠就该死,男性则可以任意妄为不受拘束。这样的例子在《奥赛罗》中就不少,奥赛罗用手帕试探妻子时认为妻子失去手帕自己就能随意变心,凯西奥占尽比恩卡的便宜,却将其称为“卖淫妇”,丝毫看不起她。伊阿古也是很早就毫无根据地怀疑妻子爱米丽亚跟别人有染,这种怀疑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侮辱。
她们的确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一群受难者,尽管她们往往被塑造成真、善、美的化身,能够博得人们的喜爱与称赞,然而她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是令人神伤的自身生存现状。她们处在持续的被关照中,迎合男性的审美需要,被男性肯定为美,她们的价值与其说来自自身不如说是来自于异性的肯定。对于苔丝德蒙娜而言,她只有在与男性共同构成的爱情关系里才体现出了自我价值。一旦没有了这层共同支撑起来的爱情关系,一旦爱情的另一方——男性缺席,则这个美丽的女子无非是被父亲嫁给他人,让这所谓的美丽碌碌一生,或者是空恋奥赛罗却得不到回应,或是日后被奥赛罗背叛,她便不是一个为情而死的忠贞女神般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情感失顺的可怜女人。
这是《奥赛罗》一个侧面的真相。敏感如莎士比亚,在那时便感觉到了那个时代两性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协调之处,并在这部戏剧中不露声色的提了出来,虽然没能进一步为这个不协调找到解决方法。但,从剧中苔丝德蒙娜的顺从表现以及死亡结局,到奥赛罗与伊阿古的种种大男子台词与弑妻行为,身为男性处于统治地位这一现状的受益者,莎士比亚在《奥赛罗》里对于现状还是有一定的是无意识以及自然的接受,这也是时代所限。
参考文献:
[1]哈兹里特著.顾钧译.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六种》[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阳 思(1993.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
关键词:爱情;两性;女性价值
一、异途
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幽灵”、“鬼魂”一样,爱情本身无法行动,爱情所能做的只有对人的启蒙而已。真正决定采取怎样的行动、走向怎样的道路的人依旧是“自己”。
(一)道路之一——苔丝德蒙娜的自我抹消
美丽而又纯洁的苔丝德蒙娜最终被爱人奥赛罗活生生的扼死在了床上,杀死她的奥赛罗诚然是凶手,然而凶手却不仅仅是奥赛罗一人。
在名为“爱情”的情感的推动下,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本人一起,杀死了那个如女神般美好的女子——苔丝德蒙娜。这种的死亡是双重意义上的,而“爱情”是暴行发生的原动因之一。因爱生嫉妒,因嫉妒生杀意,于是奥赛罗成为了杀戮的执行者,他杀死了肉体上意义上的苔丝德蒙娜。因爱生顺从,因顺从而失去反抗与自我,苔丝德蒙娜在濒死时的反抗微弱到不值一提,甚至死前被问到是谁杀死时,她的回答是“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再会吧;替我向我的仁慈的夫君致意。啊,再会吧!”[3]的确,因为苔丝德蒙娜亲手杀死了精神意义上的自己,她早已不复为自己而存在,她事实上成为了爱情与奥赛罗的附属品。
我们可以首先梳理一下苔丝德蒙娜在《奥赛罗》全篇中的形象发展轨迹。苔丝德蒙娜的形象在《奥赛罗》中是有着较为明显的转换过程的,她的初次出场就令人眼前一亮,在众人对苔丝德蒙娜与奥赛罗的结合纷纷表示不支持乃至蓄意破坏时,苔丝德蒙娜如同女神一般出现在众人面前,给原本受到反对者重重包围的黑暗局势带来了曙光,她的一席陈词说的充满自尊与智慧,得体的发言既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又顾及了父亲的颜面。苔丝德蒙娜曾经逃避过许多纨绔子弟的追求,在这里,她则是直言爱恋奥赛罗的“高贵的德性”,这一份不受外表、名利等因素干扰的纯粹爱情,体现了苔丝德蒙娜高贵的品质和独具慧眼。在奥赛罗要立刻出征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随军出发,这更是展现了这个女子身上非同一般的勇气。这是一个多么独立、自尊而又充满智慧的女子,就连对美好事物一向厌恶的伊阿古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美丽。
然而发展到后期,这个独立勇敢的苔丝德蒙娜却悄然发生着转变。威廉哈兹里特在他的著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中曾这样评价苔丝德蒙娜——“她是个没有个人意志的,她对奥赛罗完全言听计从。”[1]从戏剧后面的情节来看,威廉哈兹里特的话很有道理。跟随奥赛罗去往塞浦路斯岛之后,苔丝德蒙娜再也没能给人如初次出场那般的印象,相反是颠覆了之前的印象,在奥赛罗受到蒙蔽,心生妒意而对她恶言乃至暴力相向时,苔丝德蒙娜也完全没有反抗,留下一句“我不愿留在这儿害您生气”[3]便离开,就连罗多维科也惊叹她“真是一位顺从的夫人”[3]。
顺从,违心的顺从,至死的顺从,苔丝德蒙娜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一开始的那个自己,也许是爱情一开始将她滋润的那么美,但是在爱情的驱使下她确实最终走向了自我抹消的道路。苔丝德蒙娜因爱而愈美,也因爱而死。
(二)另一条道路——奥赛罗
剧中奥赛罗的形象也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受爱情驱使,苔丝德蒙娜选择了“顺从”这条道路,同样在爱情的驱使下(嫉妒也由爱而生),奥赛罗却走上了杀妻之路。差距之大,实在令人愕然。
奥赛罗的形象随着爱情而跌宕起伏,他的悲剧性有相当一部分在于他的爱情与他的观念之间的猛烈交锋,而且最终爱情发生异变而败北。从始至终奥赛罗都是爱着苔丝德蒙娜的,然而爱情并没有像在女方那边那样一直占据主控地位,奥赛罗有许多对于爱情的动人表白。在后期奥赛罗内心的一次次挣扎也反映了他对苔丝德蒙娜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但是社会固有观念对奥赛罗的影响更为巨大。
奥赛罗曾经编造了一个关于手帕的故事来试探苔丝德蒙娜,奥赛罗想当然的认为一旦苔丝德蒙娜丢掉了家传的手帕,他就可以变心乃至出去寻欢作乐。此外在伊阿古诋毁苔丝德蒙娜并且称“我们国里娘儿们”多是一些背着丈夫偷情的人时,奥赛罗并没有反对,而且很快就接受了伊阿古的挑拨,这表明在奥赛罗的心中早已暗藏着伊丽莎白时代那种对于女性的偏见,尽管可能是耳濡目染、无意识的。
奥赛罗确信了苔丝德蒙娜的不贞,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去诛杀她,还打着“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3]这样冠冕堂皇的旗号。他在痛苦与矛盾的火焰中挣扎着,却从未放弃过“制裁”妻子这一行动。奥赛罗成为了“贞操观念”的提线木偶,为了维护这个信条他义无反顾的杀死妻子,爱情没有带来理解与宽容,反而点燃妒火推动奥赛罗的凶行。贴着正义的标签,贴着爱情的标签,下了此种毒手,奥赛罗没有意识到此刻他所谓的正义与爱情早已扭曲的不成样子,他的正义与爱情是男性一己之私欲,是建立在无视、践踏女性尊严的基础上的。
只有催化剂而没有原材料是无法得到结果的,同理,正是因为奥赛罗心中早已存在着这些固有的偏见和观念,所以爱情才能最终催促他走上弑妻的道路,爱情与嫉妒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悲剧的种子早就埋在了在奥赛罗的心里。
二、女性的失语与男性的主宰权
“她们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一群受难者。”[1]威廉哈兹里特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悲劇中的女性,确实有触目惊心之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另外三部都取材于历史或者传说,相比较而言《奥赛罗》对于时代的折射无疑要更多,而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其固有的敏感天性也注定了其剧作会反映现实。
爱米丽亚曾经这样抱怨过:“好的男人一两年里头也难得碰见一个。男人是一张胃,我们是一块肉;他们贪馋地把我们吞下去,吃饱了,就把我们呕出来。”[3]我们无需怀疑这是对于现实状况的真实反映。相比较而言,爱米丽亚至少还这样抱怨过现实,尽管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关注与回应,苔丝德蒙娜基本上至死顺从的举动则是比较极端的反映了女性的“失语”状态,社会剥夺了她们的发言权,她们的发言没有人倾听,而她们自己也在一系列的妇道观念的束缚中主动放弃了发言权,变得逆来顺受,甚至是为施虐的爱人找借口。 女性这般状况,何其可怜可叹,然而更讽刺的是,相比起女性——待宰的羔羊,男性是如此咄咄逼人,将对女性的主宰视之为理所应当的权利,在对女性的主宰过程中自得其乐,没有半点愧疚之意。
在剧中,奥赛罗受到伊阿古处心积虑的蒙骗与挑拨,燃起了嫉恨之心,最后才走上了血腥的弑妻之路。奥赛罗在下定决心杀掉苔丝德蒙娜时,表现出了一幅鲜明的面孔——审判者与制裁者的面孔。他自诩为“公道”,并且一再在台词中表明自己绝对不能受感情左右而放弃对于苔丝德蒙娜的惩罚,诸如:“你必须立刻死,所以赶快坦白招认你的罪恶吧;即使你发誓否认每一件事实,也不能除去那使我痛心的坚强的确信。你必须死”[3]、“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3]奥赛罗在爱与理念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如此痛苦,又是如此奢侈。
这一切看起来如此顺理成章,以至我們都忘记去质问,苔丝德蒙娜真的其罪当死?还有,究竟是谁赋予了奥赛罗审判权与制裁权?凭什么一个男人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决定自己妻子的生死?女人连自己的性命权都无法掌握吗?
在这里,女性彻底沦为了附属品,要竭尽全力忠诚且任由自己的主人处置,其地位之低毋庸赘言,毫无疑问,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女性恐怕就是处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中。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乃至欧洲,社会对于女性有一种偏见,人们甚至认为男性同性间的友谊要高于男女之间的爱情。[2]受基督教影响,女性身为夏娃的后代,被人们冠以罪恶、容易引诱、脆弱等等特点。伊丽莎白时期上层社会严重的通奸现象也似乎更给了人们怀疑女性的理由。尽管在那时,离婚改嫁之类的现象业已多见,但社会依旧有一套“妇道”和忠贞观去约束女性,却对穿梭与花红柳绿之间的“大男子的自由”放任不顾。理所应当的女性不忠就该死,男性则可以任意妄为不受拘束。这样的例子在《奥赛罗》中就不少,奥赛罗用手帕试探妻子时认为妻子失去手帕自己就能随意变心,凯西奥占尽比恩卡的便宜,却将其称为“卖淫妇”,丝毫看不起她。伊阿古也是很早就毫无根据地怀疑妻子爱米丽亚跟别人有染,这种怀疑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侮辱。
她们的确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一群受难者,尽管她们往往被塑造成真、善、美的化身,能够博得人们的喜爱与称赞,然而她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是令人神伤的自身生存现状。她们处在持续的被关照中,迎合男性的审美需要,被男性肯定为美,她们的价值与其说来自自身不如说是来自于异性的肯定。对于苔丝德蒙娜而言,她只有在与男性共同构成的爱情关系里才体现出了自我价值。一旦没有了这层共同支撑起来的爱情关系,一旦爱情的另一方——男性缺席,则这个美丽的女子无非是被父亲嫁给他人,让这所谓的美丽碌碌一生,或者是空恋奥赛罗却得不到回应,或是日后被奥赛罗背叛,她便不是一个为情而死的忠贞女神般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情感失顺的可怜女人。
这是《奥赛罗》一个侧面的真相。敏感如莎士比亚,在那时便感觉到了那个时代两性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协调之处,并在这部戏剧中不露声色的提了出来,虽然没能进一步为这个不协调找到解决方法。但,从剧中苔丝德蒙娜的顺从表现以及死亡结局,到奥赛罗与伊阿古的种种大男子台词与弑妻行为,身为男性处于统治地位这一现状的受益者,莎士比亚在《奥赛罗》里对于现状还是有一定的是无意识以及自然的接受,这也是时代所限。
参考文献:
[1]哈兹里特著.顾钧译.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六种》[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阳 思(1993.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