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主体界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受贿罪主体做出了较为明确界定,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院对受贿罪主体进行更为具体的解释,范围有所扩充。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是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界定还是存在着分歧,本文以具体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受贿案件为引,阐述受贿罪主体的本质特征,最终分析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贿赂行为的定性。
  关键词:受贿;农村基层组织;主体
  案例:2008年上半年,经某村村委会主任提议并经村三委会通过,违法决定将该村这块荒地出租给某工厂厂主,用以搭建钢棚简易厂房。后厂主将荒地建成5层永久性厂房的事宜事先告知村委会主任等人,并未经过政府规划、审批开工挖基建厂房,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2010年,厂主曾向政府申请、报批其建造永久性五层钢筋混泥土框架式厂房所占用的土地转制为国有。2008年至2012年5月期间,村委会主任多次非法收受工厂厂主烟票等价值人民币40余万元的贿赂,为厂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厂房长期存在给予关照。
  一、受贿罪主体界定的分歧
  对于本案中村委会主任是否为受贿罪主体观点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村委会主任的行为构成受贿罪。根据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村委会主任担任某村村委会主任,收取经费和报酬,有职责协助政府对本村范围的土地“两违”巡查、监督和管理,属于《刑法》第93条第二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同时村委会主任也符合最高院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解释,即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人员;另一方面,村委会主任曾答应协助厂主将其违章建筑的五层租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属于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做出解释中的“国有土地经营和管理”。主观上,村委会主任有收受他人财物的故意;客观上,村委会主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合作社社长期间,协助政府对本村土地进行“两违”的监管,多次收受土地两违当事人厂主贿送的烟票的故意,并签订协议答应厂主在政策的允许下帮助将其“两违”建筑转为国有,消极履行其监督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及“两违”工程,为厂主谋取利益,主客观都满足构成受贿罪的要素,故村委会主任构成受贿罪。
  另一部分的人认为村委会主任的行为构成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贿罪。《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了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管理,明确“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也既是说法律赋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组织和实施农村集体土地经营和整理的相关事项,故村委会主任的行为仅限于处理村集体内部事务,不属于协助处理的行政事务的范围,也不应该适用“依照法律从事公务活动”的规定。厂主赠送香烟票是为了村委会主任能够在租赁村集体土地和“两违”的监管中给予其便利,并不是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委会主任出租的是村集体所有的山地,并非国有土地和宅基地。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协助政府事务不能随意扩大或减少,而政府文件,其本身不是法律也不能代替法律更加不能作定罪依据。村委会主任的行为不符合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其不构成受贿罪。
  二、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性分析
  上述对村委会主任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观点分歧,不难看出司法实践中对基层组织是否成为受贿罪主体还存在差异,在我国刑事立法的各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都为受贿罪的主体,但范围有所变化,而“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本身又存在争论,故有必要结合立法原旨和理论对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受贿罪主体展开分析。
  第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受贿罪是故意犯罪,以国家工作人员为特殊主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职务、身份、权利、地位与金钱财物的非法交易。[1]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身份说”和“公务说”最具代表性,“身份说”强调受贿罪的主体必须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公务说”强调受贿罪主体从事公务活动,有利于打击犯罪,区别于公司、企业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界定国家工作人员时都强调了“从事公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需注意“从事公务”必须先取得刑事国家管理职权的合法资格或身份。当然这种身份不指“身份说”所强调的干部身份。[2]这种资格身份,不能片面理解为仅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它还应包括依法取得从事公务的一种资格。[3]《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将“协助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居民委员会等城市基层组织人员”也列入了“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村委会、居委会属于群众自治组织,不能自动代表国家对事务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管理,其协助政府从事某些行政管理工作职能是受政府为国,才能成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二,“从事公务”的基本特征。“公务”应该是国家公务而集体公务,无论从我国受贿主体的演变历程还是立法机关的立法解释都突出了公务是受国家机关委托或代表国家机关的特征。2000年全国人大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所做的7项管理工作,实际上是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在其受托的行政管理事务范围内,代替行政机关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事务,这些工作带有明显的国家公务的性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法律规定的事务,并非集体公务。
  三、村委会主任的主体定性
  对于村委会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定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协助的事项必须是政府事务,而不是村集体事务;第二,协助的事项必须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责范围;第三,政府就该事项对村基层组织有委托或授权。那么村委会主任能否协助政府进行土地的管理呢?
  第一,村委会主任具有“依法从事公务”的主体资格。经查明2010年至2011年10月份期间,行贿人厂主曾向政府申请、报批其建造永久性五层钢筋混泥土框架式厂房所占用的土地转制为国有。根据永康市人民政府〔2009〕18号常务会议纪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企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程序为:原集体用地企业申请,符合城镇村建设规划,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向村集体征用土地,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等程序后集体土地转征为国有,政府再将土地专项出让给企业。村委会主任系基层组织负责人,负有协助政府征用本村集体土地的职责,做好村民工作,协助做好土地定桩划界,分配征用补偿金等,该行为符合《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其身份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二,村委会主任的行为属于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按照政府文件及该市同类企业土地转国有的案例,市政府收取土地出让金后,以财政划拨方式全额用于被征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长效管理的意见》,镇政府也相应的出台《某镇2010年土地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对管辖内的土地进行管理,对涉及村土地的管理上请各村协助对“两违”现象进行监督,也已经向各村负责人发放经费和报酬,并对监督的结果进行考核。村委会主任任村集体组织负责人,协助政府管理、使用该笔财政资金职责,系行政管理行为,属于“国家公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即故村委会主任事实上为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第三,村委会主任曾答应协助厂主将其违章土地转为国有。根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全省法院经济犯罪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二)》浙高法刑二[2006]1号第十六条“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村委会主任在政府专项征地过程负有协助职责,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贿人厂主为此向村委会主任请托并贿送财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为他人谋取利益”之情形。
  综上所述,案例中的村委会主任具有协助政府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资格,客观上利用受政府委托管理村内“两违”的职务便利,在协助政府土地征用以及财政资金转移、拨付村集体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故意收受他人巨额的财物,共计40余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受贿罪。
  注释:
  [1]马天博、杨凯、刘柄汐、满运佳:《受贿罪主体研究》,正义网,2011年11月23日。
  [2]张兆松、李志雄、张晓民:《渎职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3]杨敦先:《新刑法实施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作者通讯地址: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浙江 永康 321300)
其他文献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对于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排除,法律采取了不同的排除规则。言词证据具有可重复性;而物证、书证具有唯一性,其取证过程不可逆转,因此,法律对言词证据采取了绝对排除规则,只要出现以刑讯逼供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就坚决予以排除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即第五十四条第一款前半句所规定的“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
期刊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至此,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该条仍是一个原则性规定,许多问题仍没有明确,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公共利益的理解与界定  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成为公众的、共同的利益。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概念,其最大特别之处,
期刊
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新修订的《刑事诉讼规则》第658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执行罚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人民法院有依法应当执行而不执行,执行不当、 罚没的财产未及时上缴国库的,或者执行活动中
期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同时,必须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渎职犯罪。本文从分析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出台的背景入手,分析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意义,进而讨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犯罪构成,并努力找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出台的背景  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过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解读及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作了内涵分析,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而富有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在党员比例超过80%甚至是90%的前提下,在强化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探
期刊
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所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该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对审查逮捕制度作了一定修改。检察机关在开展审查逮捕工作时,要同时注重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使二者保持适度的比例,符合比例原则。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在逮捕必要性分析、犯罪嫌疑人权利、非法证据排除、附条件逮捕中的均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关键词:比例原则;审查逮捕;保障人权;社会公益  通说认为,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狭义的比例原则。由
期刊
当前职务犯罪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国际化现象突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履职行为的社会敏感性和关注度增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而另一方面,侦查信息化战略要求职务犯罪侦查机关把侦查重心放在获取信息、调查取证上,通过信息引导侦查,准确研判侦查方向、侦查重点,切实做到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前提下及时有效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一、“微反应”的研究现状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属于心理应激反
期刊
摘 要:开展社区矫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有效的行刑社会化的方式,其本质就在于对未成年犯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建立再社会化的桥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院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构建,力求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到避免未成年犯再犯罪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院管理  社区矫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目前法院在参与社区矫正时遇到一些问题和困
期刊
一、对没收程序法律条文的解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第五编“特别程序”中的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中规定了四个条文。根据该规定,没收程序可以分为启动、受理、公告、审理、裁定、上诉和抗诉及回转七个具体程序,以下笔者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  (一)启动程序  新刑诉法第280条第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