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早在1983年就正式提出。这一理论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由此发生了改变。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语言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为主,并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其他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有着培养智能的优越条件,语言智能中的语言与思维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系统,可形成非加和性的系统优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符号系统。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构成了语言的内容和语言智能的作用对象,人们通过观察把客观自在之物转变为语言主体的意识,先以表象的形式为智能的发展提供感性材料。大脑中储存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智能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由于时间、空间和手段的限制,学生的观察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阅读和课内学习便成了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更快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学应把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列入语言教学的目标,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课外语言活动的开展,以及综合文科的建立,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由知而能,由杂而深。为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与语言训练、智能训练相统一的课外观察和课外阅读序列,让学生的记忆仓库源源不断地添加材料,并保持记忆的长久性和回忆的灵活性,从而奠定智能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智能的本质是语感和思维
1、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智能既来源于知识,也来源于语言实践,而以语感为基础层次。语感是对语言表层意义和深层韵味的敏捷、直接和整体性的直觉感知。其认知机制是据观察所得的表象和阅读所得的知识经验加以类推,而不经严密的科学分析。就像有经验的医生一看病人的症状就能判断病情一样,这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语言感悟能力。一个语感好的人,阅读能见微知著,表达能规范达意。有经验的教师,对语感的培养都十分重视。语感说到底就是对语言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感知。而培养语感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多读多诵典范的文章,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更多真切的体验,做到胸中有生活,口中有语言,才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2、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起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广泛阅读,并用个体语言将所见所闻描绘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记忆仓库中表象的储存量。事物的表象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性特征,有了丰富的表象,再根据主题需要,发散思维,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便可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背景下获得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如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理解,读者调动想象,眼前就会出现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就会听到历史岁月奔腾不息的脚步,就会看到一代代英雄豪放飘逸的雄姿。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自觉地储存表象之外,还要抓阅读时的形象再造、补充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抓写作时对表象的回想、再现、联想、对比乃至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培养,要做到把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的把握和具体细腻的语言描写相结合。抽象思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之间从形式、方法到规律都有所不同。这些逻辑知识尽管抽象,但它们对智能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以趣味的形式渗透一些逻辑知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量变到质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语言和逻辑思维训练的结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实际和教材特点,对各种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它们的知识基础作出评价,以防学生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训练内容具有系统性、程序性,才能保证学生智能沿着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轨道推进,使知识和能力之间、语感和思维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三、注重非智能因素的作用
为保证学生语言智能结构的优化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发展智能培养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自我意识和既独立而又融洽的性格,发挥非智能因素的协同作用,语言学习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必须有全部心理因素(即智能和非智能因素)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学习取得成功。非智能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感情上。语言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的运用又是思想感情的交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教材本身既是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深沉饱满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上,还要同跃动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家之心同振共鸣,引起优美的或丑陋的,崇高的或悲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种种感觉,从而在心灵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可见,学生的情意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智能结构的建立与发展,它对语言智能的发展具有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贯彻全面、完整、和谐的发展原则,不失时机地渗透多元智能发展的意识和策略。这样,优化学生智能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符号系统。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构成了语言的内容和语言智能的作用对象,人们通过观察把客观自在之物转变为语言主体的意识,先以表象的形式为智能的发展提供感性材料。大脑中储存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智能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由于时间、空间和手段的限制,学生的观察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阅读和课内学习便成了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更快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学应把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列入语言教学的目标,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课外语言活动的开展,以及综合文科的建立,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由知而能,由杂而深。为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与语言训练、智能训练相统一的课外观察和课外阅读序列,让学生的记忆仓库源源不断地添加材料,并保持记忆的长久性和回忆的灵活性,从而奠定智能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智能的本质是语感和思维
1、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智能既来源于知识,也来源于语言实践,而以语感为基础层次。语感是对语言表层意义和深层韵味的敏捷、直接和整体性的直觉感知。其认知机制是据观察所得的表象和阅读所得的知识经验加以类推,而不经严密的科学分析。就像有经验的医生一看病人的症状就能判断病情一样,这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语言感悟能力。一个语感好的人,阅读能见微知著,表达能规范达意。有经验的教师,对语感的培养都十分重视。语感说到底就是对语言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感知。而培养语感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多读多诵典范的文章,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更多真切的体验,做到胸中有生活,口中有语言,才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2、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起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广泛阅读,并用个体语言将所见所闻描绘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记忆仓库中表象的储存量。事物的表象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性特征,有了丰富的表象,再根据主题需要,发散思维,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便可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背景下获得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如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理解,读者调动想象,眼前就会出现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就会听到历史岁月奔腾不息的脚步,就会看到一代代英雄豪放飘逸的雄姿。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自觉地储存表象之外,还要抓阅读时的形象再造、补充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抓写作时对表象的回想、再现、联想、对比乃至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培养,要做到把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的把握和具体细腻的语言描写相结合。抽象思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之间从形式、方法到规律都有所不同。这些逻辑知识尽管抽象,但它们对智能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以趣味的形式渗透一些逻辑知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量变到质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语言和逻辑思维训练的结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实际和教材特点,对各种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它们的知识基础作出评价,以防学生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训练内容具有系统性、程序性,才能保证学生智能沿着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轨道推进,使知识和能力之间、语感和思维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三、注重非智能因素的作用
为保证学生语言智能结构的优化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发展智能培养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自我意识和既独立而又融洽的性格,发挥非智能因素的协同作用,语言学习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必须有全部心理因素(即智能和非智能因素)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学习取得成功。非智能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感情上。语言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的运用又是思想感情的交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教材本身既是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深沉饱满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上,还要同跃动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家之心同振共鸣,引起优美的或丑陋的,崇高的或悲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种种感觉,从而在心灵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可见,学生的情意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智能结构的建立与发展,它对语言智能的发展具有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贯彻全面、完整、和谐的发展原则,不失时机地渗透多元智能发展的意识和策略。这样,优化学生智能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