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有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笔者在不断探究与持续反思中,就如何构建“适应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提出问题
互联网时代,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在一次学校调查中,和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却被不少学生认为“乏味”,究其原因是城乡学生信息素养差异大,学校课程的设置从难度上讲,有的学生感到适中,有的感到较为困难,有的则感到太容易。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而基础差的学生则信心受挫,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如何解决学习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断裂?“适应性教学”是一个法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中“适应性教学”一说认为“适应性教学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这种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起点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差异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力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组织也要有助于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优化,要积极关注生成资源并加以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就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沉睡的知识和学习动机,激活最近发展区,使新知更好地嫁接于旧知上,让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研究问题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适应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调查表明:互联网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贯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简单的说教根本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设计富有趣味性、新颖性、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趣味游戏、网络交流以及社会调查等,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2.善用评价,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适应性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变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方式。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则是“瓶颈”!
适应性教学承认学生的多种智能,承认人的智能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不同,那么就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应该只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更不能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应该采取动态的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同步进行并一体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仅重视对学习过程和知识达成度的评价,同时重视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并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3.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差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客观的差异。所以,课堂教学还要适应的便是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偏好等来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合理利用差异,将个体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指导如:
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答疑,反思借鉴,实现多向交流与教学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评价合作的过程,追寻学习的真实意义。
⑵捕捉生成資源: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更要安排好充分的弹性空间和留白空间,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各种资源,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程。
⑶实施分层教学: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将学习目标分为A、B、C三层,代表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深度,学生可从教师提供的多层学习任务中自主选择。当然,这样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目标层,以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要我们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指导,每个学生的潜能必将得到释放,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灵动有效和富有智慧。
4.以学定教,适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应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对信息做出主动的加工来进行理解,还有的学生善于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信息。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以学定教的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学法为主导、以学案定教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加工,从而给予学生创造驰骋的空间,让他们更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通过上述研究可发现“适应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使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里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提出问题
互联网时代,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在一次学校调查中,和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却被不少学生认为“乏味”,究其原因是城乡学生信息素养差异大,学校课程的设置从难度上讲,有的学生感到适中,有的感到较为困难,有的则感到太容易。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而基础差的学生则信心受挫,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如何解决学习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断裂?“适应性教学”是一个法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中“适应性教学”一说认为“适应性教学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这种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起点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差异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力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组织也要有助于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优化,要积极关注生成资源并加以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就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沉睡的知识和学习动机,激活最近发展区,使新知更好地嫁接于旧知上,让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研究问题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适应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调查表明:互联网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贯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简单的说教根本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设计富有趣味性、新颖性、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趣味游戏、网络交流以及社会调查等,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2.善用评价,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适应性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变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方式。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则是“瓶颈”!
适应性教学承认学生的多种智能,承认人的智能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不同,那么就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应该只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更不能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应该采取动态的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同步进行并一体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仅重视对学习过程和知识达成度的评价,同时重视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并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3.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差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客观的差异。所以,课堂教学还要适应的便是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偏好等来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合理利用差异,将个体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实施有效指导如:
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答疑,反思借鉴,实现多向交流与教学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评价合作的过程,追寻学习的真实意义。
⑵捕捉生成資源: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更要安排好充分的弹性空间和留白空间,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各种资源,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程。
⑶实施分层教学: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将学习目标分为A、B、C三层,代表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深度,学生可从教师提供的多层学习任务中自主选择。当然,这样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目标层,以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要我们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指导,每个学生的潜能必将得到释放,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灵动有效和富有智慧。
4.以学定教,适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应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对信息做出主动的加工来进行理解,还有的学生善于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信息。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以学定教的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学法为主导、以学案定教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加工,从而给予学生创造驰骋的空间,让他们更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通过上述研究可发现“适应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使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里成为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