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是走进古诗词的途径之一,也是解读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所谓“声”,主要是指诗词中字词的音,包括声、韵、调三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节奏与韵律;所谓“气”,主要是指作品中融合入了作者主观情感而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我们可以从平平仄仄中感受诗词的音韵美,于抑扬顿挫间体验诗人情感的起伏;还可以从跳跃的意象里去捕捉其意境美,更可以于含蓄蕴藉的诗句里领悟诗人厚重的感情与深邃的思想。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吟诵
闻一多先生就新诗提出了“三美”的理论: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虽然新旧诗体有别,但道理是相通的。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节拍、押韵等声韵上,吟诵时要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迅速地进入诗词的意义世界。
1.节奏分明——讲究节拍,押住韵脚,突出平仄等。五言诗节拍有“212、221”。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诗节拍“2221、2212”。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词曲的诵读相对复杂,但总体上可根据情感内容的需要及其特点进行节拍划分。如五字句中有122式,如 “有/暗香/盈袖”等;七字句中有322式,如 “不堪听/急管/繁弦”等。
押韵,是指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音,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的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经过这样的吟诵,我们才能从诗词中感受音韵美,进而挖掘其内在美。
2.张弛有度——根据诗词内在情境的需要,切实把握语速的快慢、字句的抑扬顿挫、语调的轻重缓疾。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在语调语势方面,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宜高升;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宜降抑;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宜平直;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宜曲折。
在语速方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诵,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读。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句,朗读时越读越快,三字一顿,使人仿佛听到诗人在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则应越读越慢,使人仿佛听到百姓的哭喊、战争的鼓角声和渔樵的长歌当哭。在轻重方面,句中的主要动词与表性状、程度的状语一般应重读。需强调的词语应重读。凡词中有“一字领”,领字须重读。比如对周邦彦《苏幕遮》的吟诵处理: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明快,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抬起头来,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 (由舒缓到急迫,读出迫不及待的思归心情)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语速渐缓,凸显词人长期羁旅在外,无法归家的无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语速越来越慢,面部进入痴迷向往的梦幻状态)
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从诵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喜乐、悲愤及其他感情。
二、还原
诗人在创作时,诗人的主观情意以及表达主观情意的直接载体——客观对象,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去体现与表达的,这些东西都沉睡在诗词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唤醒,还原,再现。通过吟诵,我们对诗歌的语言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地把握诗歌的内容,我们还需要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还原,激发联想和想象,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跳跃的意象幻化成一幅幅具体而形象的画面,从而去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如吟诵周词《苏幕遮》时,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还原与再现,我们眼前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画面:
霪雨过后的清晨,室内泛潮。点起沉香、驱赶湿热暑气的词人忽然听到清脆欢快的鸟叫。循声望去,只见鸟儿正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呢喃私语。
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残留的雨滴在滚动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团团荷叶圆似玉盘,经雨水洗涤愈发清新润泽,根根荷茎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仿佛回到黄梅时节的故乡,跟钓鱼的亲友对话,他还在梦中划着小船,和老乡一起畅游芙蓉浦。
三、涵泳
宋代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其中提到的“涵泳”就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吟诵,全身心地沉浸于诗词的诗情画意中,体悟并品味诗词的内蕴,做到明其气、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通过涵泳,登堂入奥,真正步入诗文情境,体味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品悟诗词的神韵、气势。
按照诗词音韵吟诵《苏幕遮》,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具体而形象的诗词场景,词人的神情如在眼前,进而顿悟本词的神韵:长期身处羁旅的词人被眼前美景触动而引起的浓厚而绵长的乡情。
练习
吟诵下面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1)反复吟诵两首词中的“梧桐”这一意象,用意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2)有人认为《忆秦娥·咏桐》中,“情怀恶”笼罩全词,请你通过反复吟诵,试分析其理由。
参考答案
(1)不同。李词借梧桐意象抒发背井离乡的哀愁和国破家亡的伤痛。周词借梧桐抒发与情人的离愁别绪。
(2)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隐约、朦胧、浑茫,使人“情怀恶”。“乱”字微透飘摇动乱的局势和词人烦乱的心绪。“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句写了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渲染出秋日黄昏的凄旷、悲凉,写出词人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断香残酒”暗示词人对以往生活温馨而今却香断酒残、历历旧事杳然的痛惜。“西风催衬……又还寂寞”几句写西风起,梧桐落,无边秋色映衬无尽哀愁。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通过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凸现。由此可见,“情怀恶”笼罩全词,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不尽的苦衷。
一、吟诵
闻一多先生就新诗提出了“三美”的理论: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虽然新旧诗体有别,但道理是相通的。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节拍、押韵等声韵上,吟诵时要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迅速地进入诗词的意义世界。
1.节奏分明——讲究节拍,押住韵脚,突出平仄等。五言诗节拍有“212、221”。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诗节拍“2221、2212”。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词曲的诵读相对复杂,但总体上可根据情感内容的需要及其特点进行节拍划分。如五字句中有122式,如 “有/暗香/盈袖”等;七字句中有322式,如 “不堪听/急管/繁弦”等。
押韵,是指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音,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的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经过这样的吟诵,我们才能从诗词中感受音韵美,进而挖掘其内在美。
2.张弛有度——根据诗词内在情境的需要,切实把握语速的快慢、字句的抑扬顿挫、语调的轻重缓疾。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在语调语势方面,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宜高升;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宜降抑;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宜平直;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宜曲折。
在语速方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诵,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读。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句,朗读时越读越快,三字一顿,使人仿佛听到诗人在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则应越读越慢,使人仿佛听到百姓的哭喊、战争的鼓角声和渔樵的长歌当哭。在轻重方面,句中的主要动词与表性状、程度的状语一般应重读。需强调的词语应重读。凡词中有“一字领”,领字须重读。比如对周邦彦《苏幕遮》的吟诵处理: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明快,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抬起头来,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 (由舒缓到急迫,读出迫不及待的思归心情)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语速渐缓,凸显词人长期羁旅在外,无法归家的无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语速越来越慢,面部进入痴迷向往的梦幻状态)
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从诵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喜乐、悲愤及其他感情。
二、还原
诗人在创作时,诗人的主观情意以及表达主观情意的直接载体——客观对象,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去体现与表达的,这些东西都沉睡在诗词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唤醒,还原,再现。通过吟诵,我们对诗歌的语言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地把握诗歌的内容,我们还需要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还原,激发联想和想象,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跳跃的意象幻化成一幅幅具体而形象的画面,从而去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如吟诵周词《苏幕遮》时,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还原与再现,我们眼前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画面:
霪雨过后的清晨,室内泛潮。点起沉香、驱赶湿热暑气的词人忽然听到清脆欢快的鸟叫。循声望去,只见鸟儿正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呢喃私语。
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残留的雨滴在滚动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团团荷叶圆似玉盘,经雨水洗涤愈发清新润泽,根根荷茎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仿佛回到黄梅时节的故乡,跟钓鱼的亲友对话,他还在梦中划着小船,和老乡一起畅游芙蓉浦。
三、涵泳
宋代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其中提到的“涵泳”就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吟诵,全身心地沉浸于诗词的诗情画意中,体悟并品味诗词的内蕴,做到明其气、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通过涵泳,登堂入奥,真正步入诗文情境,体味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品悟诗词的神韵、气势。
按照诗词音韵吟诵《苏幕遮》,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具体而形象的诗词场景,词人的神情如在眼前,进而顿悟本词的神韵:长期身处羁旅的词人被眼前美景触动而引起的浓厚而绵长的乡情。
练习
吟诵下面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1)反复吟诵两首词中的“梧桐”这一意象,用意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2)有人认为《忆秦娥·咏桐》中,“情怀恶”笼罩全词,请你通过反复吟诵,试分析其理由。
参考答案
(1)不同。李词借梧桐意象抒发背井离乡的哀愁和国破家亡的伤痛。周词借梧桐抒发与情人的离愁别绪。
(2)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隐约、朦胧、浑茫,使人“情怀恶”。“乱”字微透飘摇动乱的局势和词人烦乱的心绪。“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句写了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渲染出秋日黄昏的凄旷、悲凉,写出词人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断香残酒”暗示词人对以往生活温馨而今却香断酒残、历历旧事杳然的痛惜。“西风催衬……又还寂寞”几句写西风起,梧桐落,无边秋色映衬无尽哀愁。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通过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凸现。由此可见,“情怀恶”笼罩全词,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不尽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