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是迫在眉睫的育人工程。本文从法治教育内容的处理、法治教育方式的选择、法治教育效果的巩固三个方面论述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切实强化青少年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词:法治意识;守法青少年;有效途径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遇事冲动容易走极端,不懂法造成无知无畏是主因。违法犯罪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还是青少年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对于社会和青少年自己来说,极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是迫在眉睫的育人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法律常识的主要场所,思政学科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生活即教育”,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一、内容处理上,抓关键、重实效
对青少年来说,教学上无法追求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常识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法原动力,拓展法治视野,提升法治素养。
1.课内教学要做到“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分清疑点”,把教学落到实处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中,法律常识的占比约为26%。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恰当处理,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明重点、讲透难点、讲清疑点,有效提升课堂实效。
以八下“增强宪法意识”为例,本人在处理“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教学难点时,采用让学生“观看十九大领导人就职宣誓合集的视频——全体学生课堂模拟宣誓活动——激励学生争取宣誓资格”一气呵成的活动形式实现难点突破;在处理“怎样增强宪法意识”这一教学重点时,先按照“增强宪法意识的三个要点: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给学生布置三个课前探究主题“研读《宪法》小读本,找出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条款;策划一次宣传宪法的活动;列举自己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一次具体事例”,探究成果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回答或PPT展示出来。
同行评价说,这节课通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高冷的宪法上得那么有温度,春风化雨般让宪法意识走进学生的心中,高度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涵养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了高效课堂。
2.课外拓展要做到“精选内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使拓展收效明显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能有约束。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是因为法律常识贫乏所致。让青少年清清楚楚了解各类犯罪的行为特征与法律后果,明白实施不法行为的代价有多大,才能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学习到八上《预防犯罪》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类犯罪的相关知识,本人要求各班各学习小组从青少年常见的各类犯罪中挑选其中的一种,按照“犯罪的行为特征、《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及法律后果、典型案例、从中得到的启示”四个方面制作PPT课件,课上进行普法展示。通过这次拓展活动,学生对于各类犯罪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在谈活动收获时,有学生反馈说:“原来抢劫罪是行为犯,只要實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有没有抢到财物,也不论抢到的财物价值大小,都构成了抢劫罪;而盗窃罪,只要盗窃公私财物的价值人民币一千元以上就达到了量刑标准,这让我太震惊了。”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下知识: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划分、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诉讼的程序等。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会让学习保持率更高,有力地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方式选择上,抓方法、重策略
大多数法律常识相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枯燥的,在普法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精彩的演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1.善用表格对比法教学,培养洞悉本质的深刻性思维
表格对比,是把相似的二个或以上的事物列表对比,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事物的本质,精准洞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降低混淆的概率。
在普法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法律常识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例如:违法的种类,课本中有大段的文字对几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描述,如果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好,是不容易区分开来的,把几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列表如下,则十分的直观形象,易于掌握。
在初中阶段的普法知识中,还有不少的内容诸如维权的各类渠道、诉讼的种类、公民的基本权利等,都适合把相近的知识点列表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把握各个知识内容。
2.善用议题探究法教学,培养去伪求真的思辨性思维
议题式教学法是新课改提出的又一种贴合学生成长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让学生遇事能多角度看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法律知识,最好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讲解,让学生在思辨中生成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到“刑事责任年龄”时,本人组织学生对“年纪小犯点小罪没有多大关系”进行探讨。有学生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因为《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犯盗窃罪、诽谤罪等非恶性犯罪,也还不需要受到刑罚。也有学生说,没有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犯罪确实不需要被判刑,但是可以送往少管所,犯罪人的监护人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有学生关注到,现行刑法规定中刑事责任年龄已经有条件地下调到12周岁。学生通过争辩,认识到:不管年龄大小,违法犯罪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不是自己承担就是监护人承担,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远离违法犯罪。 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认知偏差的法律常识诸如“造谣属不属于言论自由”,“老师留堂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学生因违纪被罚跑步是不是受到变相体罚”,“父母偷看子女微信聊天纪录是不是侵犯子女隐私权”等,都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设计思辨式、两难式、生成式等相应的议景,让学生在跟同伴的主动辩论和探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生发出智慧的火花,有助于更加精准的把握所学的法律常识。
3.善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培养融会贯通的灵活性思维
对于法律常识的解读,简单的讲解不足以让学生走心,在教学中引入典型的真实案例,通过层层抽丝剥茧,能让学生有法官断案的体验感,既能激发学生的浓郁兴趣产生成功体验,又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理解深刻。
2018年“昆山龙哥反杀案”刚发生就引发了全网热议。在课前“知晓天下事”时事点评环节,有学生拿出这个案例出来点评。本人抓住了这个契機,抛出了“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认定于海明是正当防卫”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把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以及正当防卫的相关界定认真的温习了一遍,加深了认知。
在教学中,尤其是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后,特别适合用案例教学,可以考察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所学放到具体真实的案件当中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尝试模拟法庭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灵活运用法律常识的同时又提升学法用法的兴趣,会收到更理想的普法效果。
三、效果巩固上,抓落实、促提高
法律常识本来就深涩难记忆,加之记忆遗忘规律也是先快后慢,要想让法律常识深入学生心灵,就要求狠抓反复记忆,把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甚至永久性记忆,才能提高普法实效,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法治自觉。
1.通过各种有效活动,培养学生持久学法、自觉用法的法治观念
在学完八下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后,本人在年级里举办了一期手抄报比赛。要求学生结合八上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以“拒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为题做一份手抄报。学生在编写手抄报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侵权表现、“校园欺凌”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种类以及对应的法律后果、依法维权的途径等知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加深了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比赛,“普法小卫士”等活动。争强好胜是青少年这一人群的年龄特点,经常举办各类竞赛和展示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和表演欲望,借以驱使他们时常温习所学过的法律常识,加深理解,反复强化到张口就来,有助于法治意识的形成,从而引导守法行为。
2.充分发挥网络的辅助功能,以考促学强化基础,以行践学提升能力
科技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便利,教育模式和方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
借助网络,各校思政科老师可以分工合作,把各年级的法律常识,编写成电子选择题库。定期随机生成20道单选题的检测卷推送给学生作答,即时反馈成绩和获取答案解析。反复检测,以考促学,让法律常识铭刻在学生的内心,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便能实现条件反射,形成法治自觉。
另外,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工具,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法论法,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教学安排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把学生按班级组成学生学习讨论群,就可以不定期的分享国家的法治动向,就社会上发生的司法案例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深化对法律常识的学习和理解,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老师任重而道远,教学中帮助学生用心学法、真正懂法、习惯守法、正确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植根于心,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6-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12-26
[3] 张永和.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8-10-14.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法治意识;守法青少年;有效途径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遇事冲动容易走极端,不懂法造成无知无畏是主因。违法犯罪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还是青少年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对于社会和青少年自己来说,极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是迫在眉睫的育人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法律常识的主要场所,思政学科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生活即教育”,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一、内容处理上,抓关键、重实效
对青少年来说,教学上无法追求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常识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法原动力,拓展法治视野,提升法治素养。
1.课内教学要做到“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分清疑点”,把教学落到实处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中,法律常识的占比约为26%。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恰当处理,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明重点、讲透难点、讲清疑点,有效提升课堂实效。
以八下“增强宪法意识”为例,本人在处理“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教学难点时,采用让学生“观看十九大领导人就职宣誓合集的视频——全体学生课堂模拟宣誓活动——激励学生争取宣誓资格”一气呵成的活动形式实现难点突破;在处理“怎样增强宪法意识”这一教学重点时,先按照“增强宪法意识的三个要点: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给学生布置三个课前探究主题“研读《宪法》小读本,找出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条款;策划一次宣传宪法的活动;列举自己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一次具体事例”,探究成果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回答或PPT展示出来。
同行评价说,这节课通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高冷的宪法上得那么有温度,春风化雨般让宪法意识走进学生的心中,高度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涵养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了高效课堂。
2.课外拓展要做到“精选内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使拓展收效明显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能有约束。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是因为法律常识贫乏所致。让青少年清清楚楚了解各类犯罪的行为特征与法律后果,明白实施不法行为的代价有多大,才能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学习到八上《预防犯罪》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类犯罪的相关知识,本人要求各班各学习小组从青少年常见的各类犯罪中挑选其中的一种,按照“犯罪的行为特征、《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及法律后果、典型案例、从中得到的启示”四个方面制作PPT课件,课上进行普法展示。通过这次拓展活动,学生对于各类犯罪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在谈活动收获时,有学生反馈说:“原来抢劫罪是行为犯,只要實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有没有抢到财物,也不论抢到的财物价值大小,都构成了抢劫罪;而盗窃罪,只要盗窃公私财物的价值人民币一千元以上就达到了量刑标准,这让我太震惊了。”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下知识: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划分、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诉讼的程序等。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会让学习保持率更高,有力地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方式选择上,抓方法、重策略
大多数法律常识相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枯燥的,在普法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精彩的演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1.善用表格对比法教学,培养洞悉本质的深刻性思维
表格对比,是把相似的二个或以上的事物列表对比,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事物的本质,精准洞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降低混淆的概率。
在普法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法律常识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例如:违法的种类,课本中有大段的文字对几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描述,如果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好,是不容易区分开来的,把几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列表如下,则十分的直观形象,易于掌握。
在初中阶段的普法知识中,还有不少的内容诸如维权的各类渠道、诉讼的种类、公民的基本权利等,都适合把相近的知识点列表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把握各个知识内容。
2.善用议题探究法教学,培养去伪求真的思辨性思维
议题式教学法是新课改提出的又一种贴合学生成长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让学生遇事能多角度看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法律知识,最好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讲解,让学生在思辨中生成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到“刑事责任年龄”时,本人组织学生对“年纪小犯点小罪没有多大关系”进行探讨。有学生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因为《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犯盗窃罪、诽谤罪等非恶性犯罪,也还不需要受到刑罚。也有学生说,没有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犯罪确实不需要被判刑,但是可以送往少管所,犯罪人的监护人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有学生关注到,现行刑法规定中刑事责任年龄已经有条件地下调到12周岁。学生通过争辩,认识到:不管年龄大小,违法犯罪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不是自己承担就是监护人承担,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远离违法犯罪。 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认知偏差的法律常识诸如“造谣属不属于言论自由”,“老师留堂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学生因违纪被罚跑步是不是受到变相体罚”,“父母偷看子女微信聊天纪录是不是侵犯子女隐私权”等,都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设计思辨式、两难式、生成式等相应的议景,让学生在跟同伴的主动辩论和探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生发出智慧的火花,有助于更加精准的把握所学的法律常识。
3.善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培养融会贯通的灵活性思维
对于法律常识的解读,简单的讲解不足以让学生走心,在教学中引入典型的真实案例,通过层层抽丝剥茧,能让学生有法官断案的体验感,既能激发学生的浓郁兴趣产生成功体验,又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理解深刻。
2018年“昆山龙哥反杀案”刚发生就引发了全网热议。在课前“知晓天下事”时事点评环节,有学生拿出这个案例出来点评。本人抓住了这个契機,抛出了“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认定于海明是正当防卫”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把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以及正当防卫的相关界定认真的温习了一遍,加深了认知。
在教学中,尤其是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后,特别适合用案例教学,可以考察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所学放到具体真实的案件当中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尝试模拟法庭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灵活运用法律常识的同时又提升学法用法的兴趣,会收到更理想的普法效果。
三、效果巩固上,抓落实、促提高
法律常识本来就深涩难记忆,加之记忆遗忘规律也是先快后慢,要想让法律常识深入学生心灵,就要求狠抓反复记忆,把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甚至永久性记忆,才能提高普法实效,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法治自觉。
1.通过各种有效活动,培养学生持久学法、自觉用法的法治观念
在学完八下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后,本人在年级里举办了一期手抄报比赛。要求学生结合八上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以“拒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为题做一份手抄报。学生在编写手抄报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侵权表现、“校园欺凌”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种类以及对应的法律后果、依法维权的途径等知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加深了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比赛,“普法小卫士”等活动。争强好胜是青少年这一人群的年龄特点,经常举办各类竞赛和展示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和表演欲望,借以驱使他们时常温习所学过的法律常识,加深理解,反复强化到张口就来,有助于法治意识的形成,从而引导守法行为。
2.充分发挥网络的辅助功能,以考促学强化基础,以行践学提升能力
科技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便利,教育模式和方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
借助网络,各校思政科老师可以分工合作,把各年级的法律常识,编写成电子选择题库。定期随机生成20道单选题的检测卷推送给学生作答,即时反馈成绩和获取答案解析。反复检测,以考促学,让法律常识铭刻在学生的内心,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便能实现条件反射,形成法治自觉。
另外,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工具,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法论法,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教学安排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把学生按班级组成学生学习讨论群,就可以不定期的分享国家的法治动向,就社会上发生的司法案例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深化对法律常识的学习和理解,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老师任重而道远,教学中帮助学生用心学法、真正懂法、习惯守法、正确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植根于心,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6-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12-26
[3] 张永和.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8-10-14.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