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花瓷与芦笙的设计隐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花瓷包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还有许多其他的审美要素,主要是结合了天地人和的一系列精神。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理念对青花瓷的纹饰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隐喻在语义学、符号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设计中,产品设计中界面的隐喻并非是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而应该纳入产品符号系统的分析之中,虽然也有必要站在修辞学和语言学的立场对隐喻作出恰当的说明,但必须结合产品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分析。
  【关键词】设计隐喻;以人为本;青花瓷;以和为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89-02
  基金项目:1.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2020年度广西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项目(科大教务发[2019]144号)2020KCSZ17。
  一、青花瓷
  (一)青花瓷的设计隐喻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也被称为人本思想,其实就是简单地以人民为基础。这点是青花瓷纹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孔子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自身的修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清楚生命的价值。在青花瓷纹饰上运用到了许多植物,比如著名的“梅兰竹菊”。不同的植物所蕴含的内涵还是很不一样的,梅花代表高洁坚贞,牡丹则是中国国花,代表着繁荣昌盛,荷花则寓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品质,菊花是长寿吉祥的意思,这些都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对这些花草植物的换位思考和价值理念。
  (二)青花瓷艺术设计的特征
  以礼为序也是儒家文化思想比较重要的一个观念,这个思想维护并维持了民族团结统一的秩序,规范人们的一些行为准则。以礼为序的哲学思想也是青花瓷纹样装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仁和礼这两点是相通的,礼貌提醒了人们实现仁智仁慈等,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礼其实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社会,一个是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是说明要有秩序,表明了一种公共秩序,然而对于个人来说的话那就是礼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觉得人如果需要变得更加完美,那么礼和仁是最重要的两点条件,其次才是文和乐的提升。元代有一个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及三顾茅庐图罐、昭君出塞图罐等等,这些题材的纹饰都是儒家思想以礼为序的经典作品。
  (三)青花瓷纹饰艺术的创作理念
  对青花瓷纹路的艺术设计以及风格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的还是道法自然这一条准则,它是人与自然中的生态理论观点,自然万物其实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一定就高于谁的准则,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法则才是最好的。青花瓷纹路的设计当中其实就蕴含了这种传统朴素的审美观点,说明其实在很早的时候道家思想就已经对设计创作产生了影响,并慢慢流传到现在。比如明代的青花云鹤八仙纹葫芦瓶,瓶子上半部分的纹路就是云鹤纹以及八卦文的结合。云鹤纹的形象在道教中的意思大概为羽化成仙,仙鹤在大家的思想当中也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瓶子下半部分描绘的是道教神话故事中的八位神仙。这完美体现了道教文化思想当中人与自然相结合、相互统一的观点。自然万物与人共同和谐相处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青花瓷纹饰中的佛家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是在东汉时期正式传入中国的,紧接着受到当时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影响。在隋唐时代之后佛教逐渐融合了当时的国情与本土的文化相结合相互发展,由于禅宗哲学的思想发展,所以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就有许许多多佛教故事场景被刻画在青花瓷纹饰当中,其中玄奘夜度玉门关,达摩渡江等故事是在青花瓷纹饰中比较出名的,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元代时期是青花瓷最流行的一个时期,数量极其庞大。佛教的文化对青花瓷纹饰的设计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佛门当中的圣洁之花就是莲花,它在佛教文化当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莲花在传统文化中也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的意思。回头看青花瓷纹饰的发展,佛教的禅宗文化对其艺术价值的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
  (五)结语
  青花瓷在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地位经久不衰,在燦烂辉煌的陶瓷艺术界中具有特别高的价值以及影响力。青花瓷的纹饰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哲学精神影响着大家对传统文化艺术品的理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憧憬。
  二、芦笙
  芦笙是我国传统的乐器,同时也是一个特别的工艺美术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芦笙也是,它见证了苗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诗经》是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着芦笙。乐器的隐喻是指人通过乐器所显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乐器的隐喻基本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交互作用。一条曲线与一条直线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尽管在更高层次上隐喻性依靠于某种文化背景,更有可能产生于某种联系与联想。但是,它与语言的产生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部分依靠于人的生理特质。
  (一)芦笙的设计隐喻及制作
  芦笙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乐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它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各种向往以及对去世人们的怀念,它的音色独特,传递着人们的梦。芦笙常常是由簧片、笙管、笙兜以及共鸣管这四个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组成。其中的工艺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考究。制作的人不光要了解一定的乐理知识,还要懂得一些物理知识以及力学原理。所以并不是会演奏芦笙的人都会制作芦笙。   1.选材
  想要制作出一个音色比较美妙的芦笙,至关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选取材料,一般芦笙的制作材料是很讲究季节性的。在春天的末尾即将到夏天的时候,就要开始采摘收集桦槁的树皮,用刀刮掉表面粗糙的部分然后晾干做成笙兜箍,接着每逢白露时节到第二年立春前,采摘收集白杉以及苦竹,选择苦竹的上半部分在太阳底下曬干备用,采集下来的白杉用锯子锯断成一节一节的,大概在45到60厘米。
  2.笙兜的制作
  把晒干的白杉砍成笙兜的模样,用抛光打磨的方法使其变得更加圆润,然后将笙兜竖着剖开成两半,再把劈开的笙兜从中间挖空,四周预留的厚度大概在4到6毫米,然后再将其合拢组装回原来的样子。再根据所制作出的笙兜的大小依次按照相等的距离紧紧固定住,最重要的就是要严丝合缝千万不能漏气,最后根据发音管小头端的粗细,在笙兜上打出12个孔,这样笙兜就制作完成了。
  3.发音簧片的制作
  音色的高低决定了簧片的大小,在芦笙簧片的制作当中除了要加入适当的黄铜还要加入等比例的铅,等待其融化之后倒入早就准备好的模具中,这样铜片就制作完成了。然后就跟打铁一般反复用小锤子锤平,接着用锋利的刀划出簧舌的轮廓,用小凿子凿透然后用锉刀把毛糙的地方锉平整。其次再放入火炉中去加热,等红一点了再用夹子夹一下,把舌与框之间的缝隙缩小,然后丢入水里冷却定型。这样做出来的簧片就更有韧性以及弹性,演奏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音乐会更加悦耳。
  4.笙管的制作
  在笙兜里面要呈现出75到90度的倾斜角度,两排笙管竖着插入,笙管上部分管口的部分通透,下端部分的管口是堵塞不通的,笙管的长短是根据音色的高低来决定的。
  5.共鸣管的制作
  一节套在笙管上端的竹管就是共鸣管,有些共鸣管可以用苦竹来制作,跟普通的共鸣管对比,它的扩音效果会更好,共鸣管的长度也是根据音色的高低来决定的。
  (二)结语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反映了苗族音乐的多种形态特征和苗族人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了苗族人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芦笙音乐文化是多种综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具有鲜活的民族精神,其传统内涵的取舍折射出苗族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轨迹。对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传统本质特征和生成发展内在逻辑的探讨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音乐现象。
  参考文献:
  [1]矫克华.中国陶瓷·泥火传奇[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2]矫克华.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
  [3]矫克华.青花——明清青花瓷艺术寻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
  [4]傅永聚,韩文中.儒释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傅永聚,韩文中.孔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傅永聚,韩文中.儒家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刘肃.营建的文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周子帆,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陈波,通讯作者,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与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词牌名和正文之间的文字统称为“题序”。宋词题序的大量创作始于张先,至苏轼才将个人情感注入其中,使题序具有诗人之词的特色。辛弃疾进而写入一生的个人行藏,强化词题序的抒情效果。姜夔继承抒情化传统,不仅赋予题序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还加入词论之谈。周密沿着这条路继续开拓,融叙述、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极大地削弱题序的附庸地位。题序从而生出注解功用以外的功能价值,包括奠定情感基调、史料价值、交际功能
期刊
【摘要】日本是《楚辞》海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之一,中日《楚辞》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讨日本《楚辞》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对国内学界之研究大有镜鉴价值。日本现当代《楚辞》研究呈现出:首创索引类工具书;忠实于文本,注重注释、补充;注重新视角、新方法的采用;重视考古文献和实证调研等四大特征。日本楚辞学研究已然成为海外楚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为楚辞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为以《楚辞》媒介的中国传统
期刊
【摘要】“士”作为一个独特的阶级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要成为士需要具有多种品德,但在子贡问士这一段中,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即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小人”,却也可以看作是最次一等的士,换言之,“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最基本要求。本文将从“士”与“信”两个角度来探讨,为何“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
期刊
【摘要】瓜州县目前探明的汉唐古城共65处,是我国汉唐土遗址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学界对土遗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瓜州县所存的古代城址因规模大、数量多、现状好、沿革序列完整等特点,在我国土遗址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研究汉唐古城建筑、军事防御、政治管理、土遗址修复等方面的珍贵实物。其中,锁阳城更是在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联合申遗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遗产点
期刊
【摘要】由于辽宁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有了新的机会,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共同打造新的城市旅游形象。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与IP形象分析,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了解文旅消费市场,找准市场需求,促进全域旅游化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创产品;IP形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75
期刊
【摘要】近年来,社会史研究领域成就突出,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优秀著作不断涌现。史学家的视野更多地关注基层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即采取社会史的研究方式,以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庙会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介绍了庙会的功能、分布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从庙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題。此外,该书亦注意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诸如人类学、地理
期刊
【摘要】在18世纪形成了近代史艺术体系之后,艺术史的编写也逐渐向现代型转变,此时的学界正是在逐渐确立现代艺术体系、美学、艺术史的时代,在多种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温克尔曼对艺术本质的定义及其对艺术体系的构建由此诞生。在这种思想合流下所撰写的《古代艺术史》问世之后,便对当时已有的相关题材的学术性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温克尔曼在书中花费大量笔墨探究希腊艺术,其中所采用的研究风格和美学思想也成为了艺术著作的重
期刊
【摘要】传统的结绳技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们意识到结绳技艺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创衍生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陕西雁塔结绳技艺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其结绳技艺与现代生活类文创设计结合,在继承和发扬雁塔结绳文化时,应探索结绳的更多可能性,生活中应用的结绳与装饰品的结合如结绳系列的手环,或与时尚圈碰撞的毛衣的织法,還有发箍、发圈、发簪等,将结绳文化这个传统的元素同这个时代的生活接轨
期刊
【摘要】“甲马”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木刻版画,在云南的滇西分布较为广泛。而大理、保山地区的甲马分布广、使用时间长,影响也比较大。本文力图通过滇西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地域的甲马田野调查,在社会经济洪流中发现它的时代变化的轨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若干发展中,寻觅甲马文化近几年的传承与保护的创新与变迁,继而对现当代甲马的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进行简单探索和思考,分析探讨民众
期刊
【摘要】湖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也是众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这里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追求,湖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更是人们生活与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在湖南的民族舞当中,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就是湖南的花鼓戏舞蹈。湖南花鼓戏的内容形式极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是一种亦歌亦舞的歌舞表演形式,主要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通过舞蹈队歌曲进行润色添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花鼓戏中的舞蹈也需要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