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确立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对社会对学生个体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与价值。中学生物教学应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生物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在活动中注意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使之成为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点包括尊重生命、提高生态意识等方面内容。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生物研究性学习 人文精神 尊重生命 提高生态意识
1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等这些一个又一个足以造福人类也足以毁灭人类的科学进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使这些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二为一。
而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发生了中学生殴打乞丐致死,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忧虑。时代需要具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针对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倡导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呼声愈来愈高。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学科教学已开始注重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在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人文素材等待我们去挖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走入社会,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理念,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生物学科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2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点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渗透许多方面的人文精神,但是结合学科特点,应该有所侧重。
2.1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生物科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这一自然界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在观察研究生物的种种生命现象时,直接感受到生命法则的伟大、神奇和美妙,从内心产生了对生命的崇敬之情,产生了尊重所有生命的思想意识。只有关爱所有的生命,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才能维持人与其它生物间的平衡发展,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既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更是保护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对学生实证精神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因为生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属性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精神,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具有人文内涵。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与研究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就科学研究而论科学研究,应该有所引申,将之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中学生养成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实证精神极为重要。
3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施策略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等素养与能力。上述目标的达成对于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反思现行的生物教学,我们痛感到在现行的应试教学体系中,一切知识都被量化成一道道习题、一个个标准答案,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鲜活的生命都了无瓜葛。团结互助、爱护幼小、尊重生命,以及真、善、美这些人性的种子在这种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体现。
因此,生物学科教育必须统筹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教师必须摈弃单一的智育观,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与实证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2 结合生物新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施新课程后,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人体及人类社会有关的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人与生物圈、城市生态系统等,都与人类自身生活密切相关,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体现 “以人为本” 的人文理念。
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在课题的选择上,着重选取既切合学生实际便于操作,又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的课题,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寻找身边的绿”“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课题,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通过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某些珍稀生物的有关知识和生存现状,了解到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些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加以保护,今后只能通过看标本和图片来认识它们了。其次每个小组选定某种珍稀生物作为本组的“关爱生物”,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是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的主要原因。最后小组讨论,从自身出发制定了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不吃青蛙,不吃野生动物,同时劝告家人和朋友积极配合。通过活动,明确了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增进了爱护生命的情感和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自觉性。 在课题“寻找身边的绿”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展调查研究。有的小组研究比较丛台公园内外噪声与空气中粉尘含量的不同;有的小组研究验证滏阳河是否有鱼存活;有的小组选择市民普遍关注的邯郸市沁河清淤问题。滏阳河和沁河是流经邯郸市区的两条河,近年来,由于滏阳河和沁河沿岸有近200个排污口,大量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体,致使滏阳河和沁河水质污染严重,城市环境遭到破坏,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通过调查、访谈,学生们认识到城市环境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而且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零距离感受自身的生存环境,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在行动上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3.3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开展探究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科教育的空间,而且搭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使人文教育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于实效。
椐统计表明,中学生佩带随身听、MP3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学生一年平均要消费电池10枚左右,而回收率却非常低,同学们大都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会有影响,但是到底对动、植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危害程度如何,学生们不太清楚。很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证实。
在“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围绕主题设计探究试验。如:“探究废电池的电解液是否会影响到绿豆的发芽率”。首先选取实验材料,绿豆、培养皿、废电池、湿纸巾、清水等,数出200粒绿豆,分别放进A杯(用清水浇)和B杯(用电解液浇)中。上面都用湿纸巾盖上。接下来一周他们对实验现象做了详细观察记录,并对结果做出统计分析如下: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废电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能产生很大危害。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进一步查找资料,详细了解电池成分汞、镉、铅、镍等重金属物质对生物所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对照实验结果明确了废电池和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对废电池的严重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自觉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正确处置废电池,防止污染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学生在上述活动中,自主提出假设,进行设计论证,开展试验研究,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现象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体现了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客观求实的科学精神;学会了相互尊重与理解,学会了交流与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而且合作与交流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爱因斯坦曾多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自身优势,把人文关怀当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对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指导,体现人文关怀,传播友爱和宽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物研究性学习 人文精神 尊重生命 提高生态意识
1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等这些一个又一个足以造福人类也足以毁灭人类的科学进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使这些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二为一。
而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发生了中学生殴打乞丐致死,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忧虑。时代需要具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针对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倡导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呼声愈来愈高。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学科教学已开始注重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在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人文素材等待我们去挖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走入社会,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理念,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生物学科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2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点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渗透许多方面的人文精神,但是结合学科特点,应该有所侧重。
2.1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生物科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这一自然界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在观察研究生物的种种生命现象时,直接感受到生命法则的伟大、神奇和美妙,从内心产生了对生命的崇敬之情,产生了尊重所有生命的思想意识。只有关爱所有的生命,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才能维持人与其它生物间的平衡发展,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既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更是保护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对学生实证精神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因为生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属性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精神,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具有人文内涵。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与研究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就科学研究而论科学研究,应该有所引申,将之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中学生养成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实证精神极为重要。
3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施策略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等素养与能力。上述目标的达成对于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反思现行的生物教学,我们痛感到在现行的应试教学体系中,一切知识都被量化成一道道习题、一个个标准答案,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鲜活的生命都了无瓜葛。团结互助、爱护幼小、尊重生命,以及真、善、美这些人性的种子在这种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体现。
因此,生物学科教育必须统筹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教师必须摈弃单一的智育观,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与实证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2 结合生物新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施新课程后,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人体及人类社会有关的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人与生物圈、城市生态系统等,都与人类自身生活密切相关,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体现 “以人为本” 的人文理念。
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在课题的选择上,着重选取既切合学生实际便于操作,又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的课题,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寻找身边的绿”“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课题,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通过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某些珍稀生物的有关知识和生存现状,了解到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些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加以保护,今后只能通过看标本和图片来认识它们了。其次每个小组选定某种珍稀生物作为本组的“关爱生物”,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是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的主要原因。最后小组讨论,从自身出发制定了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不吃青蛙,不吃野生动物,同时劝告家人和朋友积极配合。通过活动,明确了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增进了爱护生命的情感和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自觉性。 在课题“寻找身边的绿”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展调查研究。有的小组研究比较丛台公园内外噪声与空气中粉尘含量的不同;有的小组研究验证滏阳河是否有鱼存活;有的小组选择市民普遍关注的邯郸市沁河清淤问题。滏阳河和沁河是流经邯郸市区的两条河,近年来,由于滏阳河和沁河沿岸有近200个排污口,大量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体,致使滏阳河和沁河水质污染严重,城市环境遭到破坏,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通过调查、访谈,学生们认识到城市环境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而且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零距离感受自身的生存环境,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在行动上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3.3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开展探究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科教育的空间,而且搭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使人文教育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于实效。
椐统计表明,中学生佩带随身听、MP3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学生一年平均要消费电池10枚左右,而回收率却非常低,同学们大都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会有影响,但是到底对动、植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危害程度如何,学生们不太清楚。很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证实。
在“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围绕主题设计探究试验。如:“探究废电池的电解液是否会影响到绿豆的发芽率”。首先选取实验材料,绿豆、培养皿、废电池、湿纸巾、清水等,数出200粒绿豆,分别放进A杯(用清水浇)和B杯(用电解液浇)中。上面都用湿纸巾盖上。接下来一周他们对实验现象做了详细观察记录,并对结果做出统计分析如下: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废电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能产生很大危害。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进一步查找资料,详细了解电池成分汞、镉、铅、镍等重金属物质对生物所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对照实验结果明确了废电池和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对废电池的严重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自觉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正确处置废电池,防止污染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学生在上述活动中,自主提出假设,进行设计论证,开展试验研究,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现象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体现了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客观求实的科学精神;学会了相互尊重与理解,学会了交流与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而且合作与交流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爱因斯坦曾多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自身优势,把人文关怀当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对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指导,体现人文关怀,传播友爱和宽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