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滋养·个性多元·左右连接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如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等更像‘看不见的手’,左右着成功的层次和人生的境界。”这话落实到小学美术教育中就是,诸如人文滋养、个性唤醒、品性滋养等就像“看不见的手”,决定着美术教育的质量和层次。的确,对于技法的提高而言,美术视阈的洞开、精神版图的扩张、心灵情感的熏陶,才是核心素养视阈下美术教育更加重要的目标。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确立一个更接近“大美术概念”的理论视阈,以此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

一、以人文滋养为落点,阐释“大美术”


  總能听到一些家长夸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画得可像了,惟妙惟肖。”这样的溢美之词从本质上说是针对学生的技能技法而言的。实际上,仅仅关注技巧是一种目光上的短视和理论上的偏颇,与“大美术”理念相去甚远。当家长为孩子当下在绘画方面获得的知识技能欢呼时,也应静下心来反思:绘画中活出来的文化是否反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技巧熟练过程中其人文素养是否也在同步积累?绘画过程中呈现出的难得的人性之光和创新之光是否照亮了自己……为此,我们需要重构美术教学的框架与路径,以期“大美术的重建”能在小学生的绘画活动中起步。
  笔者以为,强调“大美术”,就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曾几何时,一些教师只关注了绘画中“物”的存在——材料的合适、画笔的玲珑、画板的精致等,而忽视了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所具备的独特性的存在。部分教师习惯把“成年人”的作画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画风代替学生的个性追求,以自己的喜好遮蔽学生的多元选择,用所谓“高大上”的要求统一学生、拘囿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扼杀了学生的童心、灵性和创作力,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如此,又何谈“大美术”的落地生根?基于此,教师应当眼中先有“人”后有“物”。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大美术”视角下的作画习惯、兴趣、动机;
  2.从纯技能单项灌注转向智力、心灵和情感的多重滋养;
  3.注重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萌发与培育。
  实践证明,当教师强调“大美术”视角下的绘画活动时,那些为迎合特定活动或比赛的“虚假”作品就会失去市场。的确,应付比赛的画作因着强烈的得奖的目的性,不乏有成人捉刀代笔的作弊陋习。另一方面,强调以竞赛获奖为检验教学成果的作品,因为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为教师考核加分的因子,反而落了下乘。只有远离这些功利化因素,学生的创作才会摆脱束缚,其灵性、天分和创新意识才会一点一滴地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师应引领学生转向“本真、平实、朴实”的状态。换句话,就是更注重学生的原生态作品。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因生命自由和真实而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广,学生的兴趣愈持久,愈能朝着“大美术”的方向挺进,而他们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思维、情感和品性也将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二、以个性多元为方向,演绎“大美术”


  上文提道:“我的孩子画得可像了。”如果美术作品都在“像不像”的圈圈里“打转转”,那么所谓的“大美术”就是一句空话。“大美术”的“大”就是一定要在“像不像”的基础上注重“好”和“妙”,一定要杜绝整齐划一,倡导个性多元;一定要杜绝纯粹的“复制粘贴”,而倡导有创意的模仿活动,力求“仿中有变”“仿中有新”,切实实现学生真切、自由、率真的创意绘画活动,这也恰恰是演绎“大美术”的应有之义。想想,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那么绘画的兴趣怎能不日益高涨呢?
  以《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由创作,创设更为广阔的自主自悟的探索天地:
  1.就教材中“改变事物的惯常状态”一句而引发学生“五花八门”的想象画:野猪长出了翅膀、骆驼的驼峰上站着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小猴子开起了火车……
  2.通过“添画”的方式进行自由绘画:树叶和白鸽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迥异的作品;树叶和房屋结合,创造出色彩明快的作品……
  3.通过“放大”和“缩小”进行想象绘画:一朵小小的不知名的小植物放大、放大、放大……最后成为森林;一个摩天轮变小、变小、再变小,最后小到一个孩子轻轻吹一下就能转起来……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个性化创意美术活动,并且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去绘画、去反馈,在美术的天空尽情翱翔、自由挥洒、创意人生。当这种创意活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和个性特征,从而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大美术”的原野中而“乐不思蜀”。美术教师应该通过有创意的美术活动,时不时从众生中“拎”出一个独特的学生,加以雕琢,辅之以“琼浆玉液”,最终使其成为货真价实的创意性美术人才。

三、以“左右连接”为突破,开阔“大美术”


  创意来自不满足,来自拓展,来自延伸。有创意的美术点子不可能在“固守原地”中产生,不会在“自留地”里萌芽。创意还来自“连接”——连接外部世界,连接未来与现在,因为“连接,学习不再远离生活和社会,而是建立在体验、感悟和面向未来成长的基础之上”。好教师就是好的“连接者”,引领学生从纵的方面进行“连接”,从横的方面往左右扩张,才能让创意或妙点子“横空出世”。而在这样的连接中,作品本身或已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润泽、意志的淬炼、性格的锻造,才是“大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仍然以《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连接”:
  1.因为大象走路缓慢,所以给它安个翅膀是不是可以“如虎添翼”?依据这样的思维进行想象绘画,如企鹅能否变得苗条一点……
  2.通过变化题材内容来拓展想象,如别人都在画小动物,你可以画画变形的天空、戴帽子的建筑;别人都在表现宏观世界,你可以表现微观世界……
  3.通过视角元素(如点、线、面、色彩)在形式技巧上的变化来拓展想象,如瘦的变胖、方的变圆、淡的变浓……
  这样的拓展不仅仅在开阔着学生的“大美术”视阈,也是趁机进行“为小动物帮忙”等人文教育渗透的有利时机。从一开始的想象、放大、缩小到后来的“给小动物帮忙”、题材内容变化、视角元素变化,无不在开阔着美术的视野和版图,无不在一个更精细的层面上扩大着美术创作的边界。而且,这样的开阔和扩大不知不觉“溢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或登高望远,或由叶生枝,或举一反三……如此,“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而这,不正是“大美术”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大美术”教学并非仅仅是绘画场景大、题材广、手法新,而重在理念的嬗变,重在人文生态的重建。一个教师如果在学生绘画活动的起点与归宿都始终聚焦兴趣、陶冶情感、锻造意志、纯化动机、开阔视野,大美术格局的日渐形成也就在瓜熟蒂落之中,而学生也必将在“大美术”之光的沐浴下得到多重滋养、锻造和提升。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实施“大美术”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935。)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经历了各种变化,但从本质上讲,它仍然是一些内在教学环节的循环往复,教学生识字、阅读文章、讲解内容、谈阅读的感受。因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仅应坚持语用把关,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兴趣和阅读教学品质,即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质疑技能的培育,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使然。语文
期刊
细节,即十分微小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多指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细节通常蕴含着作者澎湃的情感,体现着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细节描写启发学生思考,透视细节的内涵,突破课文重难点。一、抓住细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文质兼美且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章,鉴于作品内涵较深、学生阅历较浅,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细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由小及大、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能有效破解课文中的
期刊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名称揭示了社会秩序形成运用的两大有力武器——道德教化和法律约束,而针对小学生实际,更易被其感知且符合其心理行为可塑性有利条件的模块乃为前者,所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便成为此课程实施的主要价值和方向。而在具体渗透方式上,应不离学生自身对道德的心理认知与落在实处的身体力行两方面。由此衍生而出的对德育教育资源的拓展与仿实性的情境演绎便成为施之有效的两大途径。一、虚实结合拓宽德育教学资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汲取知识的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课上与课下的统一,从而确立英语教学方向。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制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
期刊
曾获得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奖的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确实,阅读需要伴着思维活动,唯有读思结合,方能产生阅读的最佳效应。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在细致品悟,认真揣摩,多维联系、比较体会中,学会深度阅读,让学习真正发生。一、比较追问:在多维对照中走向深刻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及基本语文能力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各项语文能力中,识字能力是目标能力中的基础能力,且学生识字能力的养成主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来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基础汉字。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有限,且学习注意力较难集中等问题,开展识字教学面临的难度较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教
期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文本语言内容和形式特点,巧妙运用板画、表演、例子和问题等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一、巧用板画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板画可以凭借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文本内容和学生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古诗《草》時,教师试图运用板画的形式
期刊
任务驱动就是将课堂学习目标融入相应的问题之中,并借助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任务设置、问题引导,把握学生探究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创新思维,推促课堂教学精彩生成。一、设计上突出“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比传统教学,任务驱动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问题设置、环节设计都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期刊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认为: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倡导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
期刊
学生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观察生活和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沉浸于理论知识的背诵中,没有意识到主动观察的必要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应用到实际当中。在上美术课时,教师不应该只是展示一个现成的图片让学生去模仿,这样的课堂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将从观察生活、关注细节等概念教学入手,探讨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一、聚焦生活细节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