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浅薄,认为它并不重要,对历史的学习比较放松,甚至提不起一丁点儿兴趣。这样的认识误区必将导致现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极其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建立起良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二、深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有收获,都必须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科文本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明白“我这节课要教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又该如何来教?”等等。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舞台”。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大胆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或问题进行了评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对历史的学习,就是靠记忆力好,多读、多背、多记就行。殊不知,历史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历史学科绝不是简单、重复地机械背诵和记忆,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为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因此,“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有两种思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进行着思维的碰撞,闪烁着灵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建立起良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二、深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有收获,都必须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科文本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明白“我这节课要教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又该如何来教?”等等。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舞台”。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大胆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或问题进行了评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对历史的学习,就是靠记忆力好,多读、多背、多记就行。殊不知,历史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历史学科绝不是简单、重复地机械背诵和记忆,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为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因此,“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有两种思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进行着思维的碰撞,闪烁着灵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