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又总是在动态中生成。我认为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回归常态;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身为数学教师,我认为有必要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生命活力、体现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力。那么,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下面相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听课及教学研讨活动中的感悟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
现今虽然对学生评价多元化化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把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比标准的现象,这样不能不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为保证学生的成绩,就不得不反复巩固练习,同时在课堂上就不敢大胆的尝试创新,不敢承担尝试的失败。虽然没有搞题海战术,学生的作业量还是不少。大部分学生到了八、九年级就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做作业“拖”(拖时间)、“丢”(丢弃掉一些不做)、“逃”(逃避上交、检查)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决策者和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因此,只有走出只为学生分数的怪圈,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敢于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实践精神。
二、教学要回归常态,尊重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出于各种原因,为获取考试好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接受,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的不少研究课,竞赛课更是远离常态。课堂回归常态,走进生活,不是以不负责任的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设想师生如何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段,极少的教具取得最佳的效果,因为教师每周担任十几节课。其实,一开始并不容易,因为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灵活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子久了,就不感到很难了,而且上课没有做作感,觉得平常而自然,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也很欢迎。可见,上好常态下的课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必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标志。怎样做到这样游刃有余呢?
三、明确教学的起点,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一节课除了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明确怎么教,更要明确教学的起点。要把握好教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的程度,把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够自己解决、需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应何时帮助、如何帮助等。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的程度,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新旧知识的距离有多大、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案例:“圆的认识”有一位教师意识到学生已经对圆有所认识,所以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发现:100%的学生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了解“半径”、“直径”、“圆心”这几个名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需要从头教起吗?当然不用!
思考: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但这样的学习是不系统的,模糊的,浅层次的,无法替代课堂数学。我们应找准学习的起点,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起点。具体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的:“你对这个知识了解多少?你听说过这个内容吗?”可以是尝试练习式的:“你能解答这些题目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机动地根据这一情况问问学生:“还有多少同学也知道?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学生说不明白,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会比案例中的处理方法好得多。因此,教师课前应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起点与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则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设计时要对教材、学生、环境等有充分的了解。
四、做好课堂预设和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要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弹性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前的预设,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心理、情感、认知的需要,做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环节,学生会怎么想?会提什么问题?对什么更有兴趣?对学生的各种提问应该怎么回答等都要关注到,做好各种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的“生成”精彩,就应该在备课时做周详巧妙的教学预设。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成“识”的课堂,更是转“识”成“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如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地开发课程资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境界,真正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生命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于漪.《超越》.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3]李剑葵.《新理念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Z3期
作者简介:
戴国强(1970~ ),男,鹤壁市第七中学副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杨军爱(1977~ ),女,鹤壁市第七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马静(1982~ ),女,鹤壁市第七中学政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初中政治教学。
项目: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名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话打造生命课堂》,编号:GH2013-085。
关键词:数学课堂;回归常态;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身为数学教师,我认为有必要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生命活力、体现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力。那么,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下面相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听课及教学研讨活动中的感悟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
现今虽然对学生评价多元化化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把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比标准的现象,这样不能不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为保证学生的成绩,就不得不反复巩固练习,同时在课堂上就不敢大胆的尝试创新,不敢承担尝试的失败。虽然没有搞题海战术,学生的作业量还是不少。大部分学生到了八、九年级就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做作业“拖”(拖时间)、“丢”(丢弃掉一些不做)、“逃”(逃避上交、检查)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决策者和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因此,只有走出只为学生分数的怪圈,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敢于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实践精神。
二、教学要回归常态,尊重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出于各种原因,为获取考试好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接受,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的不少研究课,竞赛课更是远离常态。课堂回归常态,走进生活,不是以不负责任的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设想师生如何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段,极少的教具取得最佳的效果,因为教师每周担任十几节课。其实,一开始并不容易,因为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灵活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子久了,就不感到很难了,而且上课没有做作感,觉得平常而自然,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也很欢迎。可见,上好常态下的课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必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标志。怎样做到这样游刃有余呢?
三、明确教学的起点,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一节课除了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明确怎么教,更要明确教学的起点。要把握好教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的程度,把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够自己解决、需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应何时帮助、如何帮助等。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的程度,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新旧知识的距离有多大、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案例:“圆的认识”有一位教师意识到学生已经对圆有所认识,所以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发现:100%的学生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了解“半径”、“直径”、“圆心”这几个名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需要从头教起吗?当然不用!
思考: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但这样的学习是不系统的,模糊的,浅层次的,无法替代课堂数学。我们应找准学习的起点,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起点。具体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的:“你对这个知识了解多少?你听说过这个内容吗?”可以是尝试练习式的:“你能解答这些题目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机动地根据这一情况问问学生:“还有多少同学也知道?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学生说不明白,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会比案例中的处理方法好得多。因此,教师课前应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起点与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则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设计时要对教材、学生、环境等有充分的了解。
四、做好课堂预设和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要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弹性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前的预设,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心理、情感、认知的需要,做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环节,学生会怎么想?会提什么问题?对什么更有兴趣?对学生的各种提问应该怎么回答等都要关注到,做好各种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的“生成”精彩,就应该在备课时做周详巧妙的教学预设。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成“识”的课堂,更是转“识”成“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如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地开发课程资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境界,真正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生命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于漪.《超越》.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3]李剑葵.《新理念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Z3期
作者简介:
戴国强(1970~ ),男,鹤壁市第七中学副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杨军爱(1977~ ),女,鹤壁市第七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马静(1982~ ),女,鹤壁市第七中学政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初中政治教学。
项目: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名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话打造生命课堂》,编号:GH201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