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式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怎样确定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呢?我认为,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去寻找二者的结合点,确定德育内容。对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德育分量可重一些;侧重艺术性的课文,德育分量可轻一些;即使就一篇课文而言,其结合点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灵活确定,避免刻意寻找、牵强附会甚至乱贴标签的现象。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直接表现形式,即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师生情》、《清澈的湖水》,分别表达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2)间接表现形式。即从字面上找不到明显的德育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蕴含、渗透在课文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借助语言和文字形象的分析去挖掘,然后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德育品质、思想情操等方面去感染学生。例如《白杨》一文,通过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分析感受到扎根和建设祖国边疆的人们的高尚品质。基于上述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特点灵活确定德育因素,除了掌握知识外,要注意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讲文明礼貌、有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笔者有以下几种方法:
  (1)渗透法
  这是语文课主要的思想教育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含字、词、句、篇的咀嚼 、揣摩、比照中,挖掘课文的思想蕴含,从中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犹如春风细雨,于不动声色、不着痕迹之中,渗入学生的心田。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不仅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情感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永久的。又如我在讲《我选我》(六年制第二册)时,只抓住了以下几句话进行练习。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联系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练习之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学生通过体会、挖掘这几句的深层意思,就把文章的内容全弄懂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波动,对王宁“我选我”的大胆举动产生了赞赏和钦佩之情,在各自的意识中萌生了许多想法,如:我能行;我也要像王宁一样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我也要尽最大努力为班级服务;我也要争取当一名班干部等等。
  (2)设境法
  设境法就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情绪,从中感染学生,产生思想教育的效应。如《凡卡》(六年级第十一册)一文,讲述了被迫进城当鞋铺学徒的凡卡的遭遇,反应了沙皇俄国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不满。那情、那景、那语言,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课文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入角色,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心灵受到了震撼,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愫,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学们与凡卡比童年,认识到自己的童年与凡卡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自己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如《飞机遇险的时候》(六年制第六册)一文中,幻灯出示描写动作的句子:“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的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周恩来是怎样站起来,怎样跨,怎样解下伞包的。然后请学生做做动作,通过演示明白这些词不能删除,因为它们更能表达人物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中,学生入情入境,对人物情感的感悟非常真切。
  (3)点化法
  因文悟道,就需要教师的点化,特别是一些委婉、含蓄、意蕴深刻的课文。如《我的自白书》(六年制第十册)是革命烈士陈然在狱中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教学中,我结合时代背景稍加点化。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为了缩短学生与教材间的这一距离,我从《红岩》一书中摘录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内容。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陈然写诗的背景后,又了解了陈然在狱中怎样与敌人斗争的内容,陈然昂首走上刑场的情境,经过这样的点化,学生便很快具体感受到了陈然的令人无限敬佩的崇高形象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深切的体验到了革命者忠于信仰、绝不贪生怕死的内心世界,强化了学生对革命者忠于信仰、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的感受。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描述的是诗人一家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欣喜万分,并想象想携回乡的快乐情境。我在引读学生读懂这些意思后,点化学生反复揣摩、细细体味诗句蕴含的情理,这样学生就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品评法
  语文教材有些课文由于作者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往往精华与糟粕同具,积极与消极并存,对这类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要使用品评法。品评法包括评论和批判,其特点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评事明理,或明辨是非,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将相和》(六年制第十一册)一文,以惊险曲折,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以文中人物的大智大勇的胆识震撼着学生,以将相顾全大局、襟怀坦荡的高尚品格感染着学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从课文内容看,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廉颇认为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自己头上去了,因此不满。而最后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大敌当前,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廉颇也不愧为一员勇敢的将军,战场上出生入死,在所不惜,认错改错也格外豪爽坦诚,开了“负荆请罪”之先河。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廉颇请罪只因为他觉得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点比自己强,而对蔺相如的嘴中透出的大智大慧、过人的胆识并无清楚的认识,所以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依旧是不全面的。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给廉大将军写一封信,帮他重新认识蔺相如这张嘴,不少信写得相当好。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但还具有维护封建道德的统治的意识,这些都是时代局限所致,应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5)引申法
  使用引申法,要防止游离于课文思想之外的引申,更要防止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主观随意的引申。正确的引申要立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选择好引申的着眼点,掌握好引申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画龙点睛式地发挥。如《捞铁牛》(六年制第七册)一文,让学生明确众人想的只是用手捞,靠的是蛮力;怀丙和尚用的是巧力,依靠的是水的浮力,是科学的力量帮助他战胜了困难,反衬出主人公怀丙的出色与高明。古人尚能做到遇事动脑筋、想办法,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同古人比更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寥寥三言两语就使学生在引申中受到了教育。
  (6)训练法
  训练法是语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的各种训练不仅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思想品德的训练。在这方面,教师要特别重视以下三种训练。
  第一、学习习惯的训练。平时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通过严格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从思维的角度看,它是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外观。
  第二、作文训练。学生用怎样的思想、观点、情绪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中会一一反映出来。因此,要善于运用作文训练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矫正学生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观点。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课内,课外,学校,家里……时时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培养出自己的健康的思想意识。
  第三、扩大阅读面。要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阅读扩展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读书,读好书,吸收思想营养,提高思想境界。
  总之,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着手,精心钻研内容,悉心研究方法,内容和方法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把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境保护等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渗透法、设境法、品评法、引申法、训练法等不同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以统一德国为目的的三次王朝战争中,依据形势的剧烈变化,变通现实政治的主张,改变外交策略,有效的防止了反普同盟的出现,成功地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关键词:俾斯麦;外交;现实政治  俾斯麦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在推行“铁血政策”,武力统一德国的同时,外交上他在对地缘政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现就语文教学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
期刊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期,急需大量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但传统观念认为农业工作脏、累、差,没出息,所以不为学生及家长接受。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并且有些内容确实很易理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农业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农学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
期刊
摘 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拓展思维,优化策略,主体转变为主动,注重差异,主体全面参与。  关键词:主导;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方式体现了师生的双向反馈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
期刊
摘 要: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美术教育以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相比,新课程更加强调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等方面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特征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
期刊
摘 要:在多媒体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多媒体在地理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呈现直观、形象、高效、多样化的特点,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但是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高。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永远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辅助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老师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期刊
所谓“片断作文训练”,是一种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作文训练。这种短文训练内容单一,篇幅较小。用以描叙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论述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对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凸现“语文素养”、拓展思维层面是很有帮助的。  一、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片段作文
期刊
摘 要:考察江苏特色名校感受深刻,受益匪浅。感受之一: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感受之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感受之三:教育产业化;感受之四:我校课堂与内地学校课堂差异明显。  关键词:考察有感  2011年3月20日~3月28日,我带领学校三位教师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主办的江苏省特色名校考察学习活动。短暂的考察使我们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感受之一: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所考察的四所中学,给我们最大的感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因此,如果在写作指导方面能摸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可行之路,将会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巨大影响,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创新;建议  写作教学一直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语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即属写作教学,而语文成绩提高缓慢的根本症结也正在于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