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戏剧在新语境下的深入反思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新语境下的话语重构——当代戏剧丛论》,是作者吴新斌2008年以来所撰写的戏剧理论评论文章的汇编。如同书名所言,当代戏剧艺术在“新语境下的话语重构”,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斌本人多年来对于戏剧事业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本书中那一篇篇勤于思考、富于新见的美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说新斌其人。
  当年认识新斌时,他还是一位戏剧界的新兵,年不及而立,却已经担当起主持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日常工作的重任。转瞬十余年,新斌已经成长为福建省剧协的秘书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他和全省戏剧家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的戏剧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出人出戏、成绩突出,仅梅花奖获奖者就蝉联六届、十人问鼎,其中曾静萍也成为了福建省第一位“二度梅”。福建全省目前共有十三位梅花奖获得者,可见大多是在新斌主持工作的十余年间获得的。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新斌还是一位善于思考、勤奋写作的年轻人。这些年来,他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剧本》《福建艺术》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戏剧评论文章,在全国性的一些重大戏剧活动中也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这些评论文章,紧紧把握当代戏剧发展的现状,畅所欲言,有感而发,不仅现实针对性强,而且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也很强,一位戏剧界的新兵已經成长为颇有建树的青年理论批评家。
  在本书《关于舞台点滴感悟》一文中,新斌对自己的经历有一个大致的描述,与我对他的基本认识十分吻合。他说:“我酷爱文学、戏剧、美术,酷爱读书和写作,喜欢戏剧这个行业、剧协这份工作。十多年来,我坚持努力做好剧协工作,出于公心地热心地为大家服务,推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我深深地体会到,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对于做好剧协工作又是那样之必须。所以,我一边工作,还一边看戏评戏、买书读书、学艺写作。”新斌就是这样一位“双肩挑”的优秀戏剧工作者和青年理论评论家。
  新斌对于戏剧事业的那份执着和坚守,从本书开篇《憬悟世纪初的中国戏剧》一文中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而这正是当下青年人所缺少的。他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古今中外文化空前交汇的时代。今天又是物质化盛行的消费时代,消费时代所创造出的各种各样个性化的东西,让人们的选择处于多样化的迷茫之中。……今天还是众声喧哗、道德滑坡、泛娱乐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于戏剧行业来说,特别需要某种‘执念’与‘坚守’。……这样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同在。对于戏剧人来说,守护戏剧,就是守护美丽,就是守护我们所剩不多的精神绿洲。”其实,正是有了这份对于守护戏剧事业的意义和价值的清醒认识,有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也就有了新斌对于戏剧事业的自觉奉献和无比热爱,也就有了他的理论思考及评论文章中的那份从容和收获。
  这正是新斌作为青年戏剧工作者和理论评论家的最为可贵之处,同时也赋予了他的非常才智和独到眼光。比如,当新时期以来国门打开、对外开放,西方艺术和现代文明扑面而来之时,新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如何正确地面对。他在本书的《后记》中说:“从国际化到全球化,是当今的大趋势。越来越‘一体化’之后,中国戏曲身份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中国戏曲乃至戏剧的未来与真正的崛起,还是要从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去探寻挖掘,以唤起其内在新的生命”。“只有真正认识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文明,才能将这种原本的智慧文明在当下发扬光大,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只有立足本土文化、经验,放眼世界,以‘我’为本,兼收并蓄,辩证地吸收西方戏剧的某些艺术观念,注意自身文化个性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在国际视野中有明确、独特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坐标,继而拓展和构建属于戏曲的美学空间、意义空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活力。”
  其实,像新斌这样有着清醒认识的年轻人并不多。面对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当代戏曲的健康发展,关注着如何防止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中的自我迷失。在我看来,如何传承与创新固然是戏曲艺术在当代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戏曲的自我迷失正是我们的戏曲人文化自觉和自信失却的必然结果。由新斌主编的福建戏剧刊物《剧谈》第142期中,辑录了我近几年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组文章,这些文章始终都贯穿着一个主题,就是当代我国的戏剧家们决不能缺失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丢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新斌是位有心人,他集中编发我的文章我理解他的心意,我也要感谢他。
  再说新斌其文。
  新斌的理论评论文章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既有对全国、全省戏剧现状和发展态势的阶段性总结和总体把握,又有对具体剧目、戏剧人物以及舞台美术行业的深入剖析和具体解说。他的戏剧评论时效性、针对性很强,又充满了对于戏剧事业和戏剧同行的真诚和善意。这些自然与他的工作经历和角色身份有关。他是福建省剧协的秘书长,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理事,他关注和组织本省的戏剧工作,同时也关注和积极参与到全国的戏剧工作中去,对戏剧的现状与未来、成绩与问题有着总体的思考和把握。同时,他更有着自己舞台美术的专长,写下了很多有关当代戏剧舞台美术批评与思考的文章。因此,本书的文章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凭海观澜”部分着眼于剧坛现状的综论综述,“品剧读人”部分着眼于剧目和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台前觅诗”部分着眼于戏剧舞台美术的批评与思考。全书成果突出,内容十分丰富。
  开篇《憬悟世纪初的中国戏剧》就是一篇新世纪以来我国戏剧现状的综述,憬悟剧坛,激情四溢。“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中国戏剧,可以让我们体认和憬悟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且有可能被重新召回的那份美丽”,“戏剧是现代人难得的心灵伴侣”,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美好的“中国记忆”。同时,也指出了新世纪以来戏剧创作面临的多种矛盾、问题、困惑,是一针见血的:“当下的戏剧总体上缺失戏剧精神力度,剧作思想锋芒的消退及其内涵深度空间的拓展均存在局限”,“剧种濒临灭绝”、“剧种意识淡薄”、“表演艺术技艺在弱化”,“舞美排场的过分追求偏离戏剧艺术创作的正轨”等等。接下来的《适应新的话语空间》,则是一篇有关当代戏剧批评现状的概论性文章。该文简略回顾了新中国以来我国的戏剧批评,指出了目前戏剧批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突围”、如何增强戏剧批评的有效性的重要见解,也充分体现了新斌本人在新语境下的文化立场和理性思辨,对于我们当下戏剧批评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凭海观澜”部分更多的文章是对“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中国戏剧节”“世界戏剧节”“福建艺术节”“水仙花戏剧表演奖评选”等全国性和福建省重要戏剧活动的综述研究,从中可以看到新斌对每一次重要戏剧活动的投入之深、关注之切、思考之精、笔耕之勤,并屡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读他的《重燃激情、活力与梦想——第五届福建艺术节剧目印象》一文,自然引起了我的共鸣。福建戏剧在全国独树一帜,福建剧坛的“三驾马车”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福建文人戏更是福建剧坛的骄傲。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北风紧〉与福建文人戏》,窃以为,福建的传统戏曲在全国独树一帜、颇有影响,与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戏曲传统和丰富的戏曲剧种是分不开的。综观当代福建戏,其特点是历史剧多,文人戏多,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直指人心,感染力强。福建戏剧人在新创剧目时,对戏曲多持敬畏之心,非常重视传统,强调新创剧目的戏曲化,舞台呈现并不追求奢华和大场面,而是在诗意和空灵上下功夫。
  “品剧读人”部分对具体剧目和艺术家个案的分析和评说,读来引人入胜。新斌的评论涉及全国这些年来优秀剧目和代表性艺术家如李树建,更多的还是福建知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如他评论新版《唐琬》,对这部具有新人文情怀的越剧做了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将该剧放在新世纪以来特定的创作背景下,为该剧回归戏曲本体、返本开新的做法称道,为该剧彰显戏曲美学的精神和品格而喝彩,为该剧舞台素朴简净、空灵写意叫好。
  新斌对福建代表性戏剧家有着亲密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剧作家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导演陈大联,梅花奖得主曾静萍、陈娟娟等,有的是他的师长,更多是他引为知音。在新斌的眼中,王仁杰以不变应万变,从不追赶新潮,而是一头扎进传统,注重剧种意识的张扬,注重戏曲性、文学性、古典性等的回归,自觉接续“剧诗”等戏曲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文脉,其作品是“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戏曲”。郑怀兴身上则有一种率真、天真,令人感到极为“可爱”的东西,有时又像一个不合时宜、不愿随波逐流的倔老头,不轻易就范,甚至“一意孤行”,有点近乎他自己刻画的“傅山”形象。导演陈大联则是活在演剧空间的作者,是福建人艺颇具实力和个性的青年导演,却“留着一撮颇具个性的山羊胡子,俨然一位老艺术家”。曾静萍是福建第一个“二度梅”,是当今梨园戏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赋予程式以生命状态,她将剧种的诗意、剧作的诗意、表演的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堪称“表演圣手”。高甲戏名旦陈娟娟,清气如兰,温婉含蓄,但每次“乍现舞台,便满台生辉,惊艳四座”。就福建戏剧艺术家而言,我也因工作的原因对他们非常熟悉,读新斌对他们的描写和评述,准确生动,极其亲切。
  “台前觅诗”部分,集中展示了新斌对于当代戏剧舞台美术研究的成果。舞美是新斌的专长,这方面的文章他写得更是得心应手,真知灼见能给戏剧同行以启发。以《工业时代的演剧空间美学试探——再谈‘用物质写意’的舞美观》一文为例,这是新斌的一篇力作,曾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他在研究了诸多当代剧目舞美设计的成败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舞美特征之后,对“用物质写意”的舞美观做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用物质写意’的舞台呈现方式更为独特,它是戏剧舞美设计家从剧作出发,在与表演、导演密切配合中,将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客观物象、物境的主观化、心灵化的表现。在不容回避的工业化时代面前,中国戏曲正面临如何在继承中拓展‘写意’精神和更好地化解演剧空间美学困境的难题,需审慎地处理物质手段、高科技运用与戏剧本体呈现的矛盾。”
  新斌对“用物质写意”的舞美观有着深刻的阐述,有自己的重要发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发展的,上述的“再谈”,是他的《“用物质写意”的舞美观》《用物质在写意》二文的续篇。他好学勤思,他的学术成果也不斷深入,其后又有《关于舞台的点滴感悟》一文,正是上述“再谈”一文的续篇。当代戏剧舞美创作一直都十分活跃,而该学科的理论建设却起步较晚,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更需要勇于攀登的辛劳,新斌一直在努力。本书中他对“用物质写意”舞美观的研究,对新中国戏剧舞美的发展轨迹的探讨,对重大戏剧展演中丰富多彩的剧目的舞台设计成绩和不足的总结,对优秀舞美艺术家作品的品味,都非常值得一读。
  新斌刚届不惑之年,正是驰骋舞台、大有作为的最好时刻。在祝贺他大著即将出版之时,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美文问世。
  (作者单位:中国戏剧家协会)
其他文献
一般而言,我们把五四视作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无疑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鲁迅是五四启蒙战士中的一员猛将。当我们不断回顾五四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不断反顾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启蒙心态是复杂而又矛盾的,这种矛盾心态在鲁迅留学日本时写作的文艺论文之中,就已经初见端倪。毋宁说鲁迅的文艺思考渗透在他的启蒙理想之中,不如说他的启蒙理想渗透在他的文艺思考之中;在这些思考和探索里——审美式启蒙
期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让全世界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汉语文学创作。莫言并不是将汉语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文学写作者,既没有继承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蕴藉,也没有描摹现代都市的新鲜和时尚。他代表的是另一种汉语写作的文化形态:以“寻根文学”崛起的作家莫言,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他是一个奇特的混杂体。  莫言的小说创作对多种有效的话语资源均有汲取。这集中体现在莫言小说创作的语言
期刊
一、五四历史的“原点”  重返五四的声音又要响起来。一种难解的五四情结,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促使中国当代知识学人一次次踏上历史朝圣之路。年年五四今又逢,百年烟云话从容。五四故事从来多,此番回溯味几重?对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学术思想氛围养成的人文知识分子而言,每一次五四的重提,都是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再次确认,也是再次表明知识分子独立学术品格和精神立场的姿态的一次集体出场。然星移斗转,风物长新,年年岁岁
期刊
读阎刚小说有一种遥望故乡的感觉——微茫的熟悉感,因其小说传承了传统小说的笔法,故有熟悉之感,又因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了诸多笔法的创新,乃至于纯然新奇、陌生的美学风格,故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体验。小说集《清明上河图》把笔者这种感觉都集中起来了。  一、沉重的道义担当  小说传承了传统小说“文以载道”、道义担当之理念,被叙述的众多故事、众多人物特别是主角无不以道义担当为使命,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完成小说的叙
期刊
告别了高歌猛进的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在诸多新异理论思维与研究范式的不断推动下,仿佛静水深流,于恢复学术研究的厚重、严谨与节制的同时,不断走向深入,呈现出更为多元、广阔、丰富的学术格局。就其要者而言,约略可分为四脉:[1] 王瑶式的文学史研究继承了古典文学研究的优秀传统,植根实证、不尚空谈,气象阔大、方正庄严,依旧是当下文学史研究的主流;启蒙主义的文学史研究,是从1
期刊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以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非虚构文学奖的作品《底色》为例,探讨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  四十多年前军旅作家徐怀中接到一项任务——要深入越南南方进行战地采访。接下来作者没有描写战地情景,却开始叙述他某次
期刊
石涛在其《画语录·氤氲章第七》中提出“氤氲”说,[1] 使“氤氲”成为其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氤氲”是中国画,尤其水墨画存在的一个现象、状态、类型、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其旨趣与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意境、韵味、气韵、灵动、自然、淡泊、生气、活力等相同、相近、相关,具有含蓄、朦胧、模糊、蕴藉、隽永、回旋等审美特征。绘画“氤氲”不仅关涉到笔墨工具与形式构成问题,而且关涉到艺术本体论
期刊
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及其关于“意义”的叙事,通过一种“全民阅读”的方式,发挥着对民族创伤的治疗性作用,从而介入并推动着政治和解与社会发展,但是这个效果的获得并不是完全来自文学的自觉性行为,相反,政治实践仍然是达成这一目的的主要推手。如果仅仅限制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似乎只是充当了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配角,但是换一个角度观察,文学在配合意识形态推动社会走向正轨的同时,却萌生出了摆脱他者控制的主体性意识,这一意识
期刊
两年前,我诚惶诚恐地叩开了福建省戏剧家协会——这扇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又有点神秘的大門,一张和蔼的笑脸从书山高摞的办公桌后抬起,他,就是此文的主人公——吴新斌先生。  早先闻听吴新斌先生不仅是剧协干部,亦是一名出色的戏剧评论家,身兼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数职,又是国家“文华奖”评委……我还担心在这么多头衔和光环下的新斌先生会不会难以接近?接触以后发现,生活中的新斌先生十分随和、健谈,每次求教于他,我都受
期刊
程春利在他的画中所追求的是一种诗的境界,一种诗意的美。所谓诗境也就是无任何世俗功利目的的纯粹的审美境界。  春利曾经有一种审美经验:说自家门前池塘对岸的几枝芦苇,在逆光中别饶情趣,而走近看时却又索然无味了。本来审美就是有条件的:距离、角度、环境乃至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都是决定审美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的距离就像一面筛子,它把多余的杂质和造物者的败笔都筛掉了,才显出本质的美来。这使我想起一位技艺深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