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茶企逆势中突围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5日,距离“闽茶中国行”新疆站活动刚过去不到一个月,来自武夷山的一家茶企就与新疆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微商直销协议,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新疆的消费市场。
  “闽茶中国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闽茶的茶香余韵绕梁,让新疆爱茶人回味无穷。”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惠说,借助类似的线下推广平台,更多人了解了闽茶。此外,再辅以“互联网+”的翅膀,闽茶在西北市场的销售有望开出新芽。
  实际上,近几年,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已成为闽茶企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的产品、文创等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互联网+茶叶的新生
  在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看来,新市场既包括地理上的未开拓区域,也开源于网络。
  近两年,受经济下行、门店租金高企等因素影响,高度依赖传统门店销售的茶叶市场遭遇顾客流失、销量滑坡的困境,不少茶企发展也因此陷入瓶颈。
  然而与此同时,有些茶企的销量却逆势上扬,这其中,及时转型、拓展互联网平台助力不小。
  “天猫、一号店、微店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和移动电商平台我们都进驻了。2014年八马茶叶的电商销量居传统茶企的第一。”八马茶叶总销量在2014年实现逆势上涨,该公司董事长王文礼说,在双十一单天,网店内茶叶的销售量甚至可以达到平时单日门店销售量的10倍~20倍。
  同八马直接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不同,另一家茶企华祥苑则自创OPO模式:以(Origin)大源头基地群、(Platform)大会员服务平台和(O2M)全渠道组合运营体系为核心要素而构成的茶产业生态圈模式,更注重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
  以源头为例,一方面它依托手机移动网结合茶园数字化全球眼,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在手机终端直观查看茶园建设情况,追踪茶叶产品种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茶园生态之旅等源头文化体验、茶园圈地订制等方式,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现实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此外,它还为客户订制互动APP,在上面不仅可以实现产品在线购买、订制等,籍由庞大的数据资源库还可以让客户在线社交,发起和相应项目合作对接,社交邀请,而线下所有门店则可以成为线下聚会点。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形成闭环的生态服务链,品牌自然就拥有了极大的粘性。”该公司董事长肖文华说。
  实际上,在我省不少茶叶大县,“互联网+”已经成为趋势,直接推动茶业的转型升级。据安溪县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安溪共有茶叶电商企业3000多家,电商个体35000多人。2014年,茶叶电子商务销售额超20亿元,占全国比例(总量)五分之一以上,成为全国茶叶电子商务高地。
  吸引年轻人很重要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青运会产品展示馆里,春伦茶业的星座茶、属相茶获得不少年轻人的热捧。
  实际上,这正是春伦茶业集团为吸引年轻人做出的包装创新。“传统茶叶的消费者是35岁以上,但网络上主要消费人群年龄在在18岁~30岁,他们的爱好和习惯和传统消费者大大不同。”春伦茶业集团董事长傅天伦介绍,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不是专家型,而是白领精致型,针对他们的创新变革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为此,春伦茶业研制出了国内首款速溶茉莉花茶,采用便携包装,每条只有0.5G,0~100度水皆可冲泡,茶粉全溶于水里后,口感和冲泡好的茉莉花茶无异。
  这种茶不仅在网上销售得好,也广受欧美市场的欢迎。“去年,仅速溶茶这个品类,我们在欧洲就销售1个亿。”傅天伦自豪地说。
  如果说春伦的茉莉花茶致力于让年轻人随时带走,那么做红茶的元泰茶业则努力做年轻人喜欢的红茶屋,让他们愿意呼朋引伴留下来。
  “红茶屋的茶饮,是我在福州喝到的最好的。这里的奶茶玛奇雅朵真的很好喝,奶泡丰厚细腻,有浓郁的茶香,咖啡的味道和茶的味道融合得很好,每一口都很滋润,没有苦味,真的很棒……”在豆瓣网上元泰红茶屋的讨论小组上,网名为“一字眉”的网友用百余字的评论来形容元泰红茶屋的体验。
  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已经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西式连锁餐厅。在红茶屋,消费者们可以尝遍来自国内14个省份最具代表性的18款中国经典红茶,并且针对年轻人喜欢花样等特点,茶屋里有许多新搭配,比如熏衣草红茶、水果红茶、郁金香红茶等。此外,在红茶屋,年轻人还可以DIY,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心情来调配属于自己的红茶味道。
  而在喝茶时,元泰的品牌文化也悄然渗透进了年轻人的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月的28日,元泰红茶屋都会邀请红茶产地的专家举办红茶知识讲座。此外,还在2011年成立了红茶俱乐部,作为非盈利的交流团体,俱乐部在每周五下午3时~5时,举办“下午茶沙龙”系列活动,以茶为媒,拉近茶友之间的距离。
  “品牌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息息相关,一旦他们认同了元泰的红茶文化,销量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元泰茶业董事长魏文生说。
  “拓展年轻人的市场,还可以细分为年轻人的工作茶、休闲茶等等,并且发展出不同的方向和定位,可见新市场的空间有多大,而这其中,企业另辟蹊径,创新思路又有多重要。”福建省茶叶学会相关负责人感慨。
其他文献
6月13日晚,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博览会暨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湖州“浙北第一高楼”东吴国际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期3天,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州市文广新局、湖州市农业局和湖州市旅委等主办。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小玲、学术与宣传部部长陈永昊、湖州市有关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宁夏、湖北、安徽、江苏、江
期刊
2017年6月9-11日,2017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在贵州都匀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茶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媒体记者等数千人云集黔南,品茗话茶,谈茶论道,为黔南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擦亮“都匀毛尖”这块金字招牌。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近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
期刊
仲夏来临,武夷山的茶季已入尾声。尽管青青鲜叶次第变成“绿叶红镶边”,但茶农的忙碌远没有结束——气温与焙火的双重“考验”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茶为君,火为臣”。按照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至少得经历初焙(走水焙)、复焙(足火)和补火(炖火)这三道火。  对于岩茶发烧友尤其是乐衷“玩票”的茶友来说,本不安分的味蕾早就蠢蠢欲动了,压根熬不到正式上市,更不用说什么喝“隔年陈”了,常常是毛茶才下焙,就成了
期刊
自从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茶树定名为Thea slnensis L,茶原产中国似无疑义,可是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方发现野生茶树,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之后,这个问题便一直有着争议。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变迁、茶籽化石的发现和野生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7月,中国西南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
期刊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
期刊
逢每月《茶道》杂志出刊,编辑部都有一个铁打不变的任务,那就是去张老家送杂志。2005年秋天,《海峡茶道》即将创刊(2014年8月更名为《茶道》),我们去张老家请教。张老说:“办一本茶的专业杂志,这件事功德无量啊。很多刊物两三年就没了,你们要坚持住。”而后又问道:你们打算多长时间出一期?当得知我们办的是月刊后,他非常惊讶:“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茶叶哪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写?希望十年后还能看见你们。” 
期刊
这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有点入秋的清冷。于朋友的茶室品尝今年的肉桂新茶,却被一些不是茶器的“茶器”所吸引,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器物,褪去一切浮华,让时光在席间流转。  金丝楠木的幽香、红砖的粗矿、青花的秀雅、乌石的厚重,托起这袅袅茶汤,谱写成驱走秋日惆怅的和音,心里顿时明媚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至精至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不论古今,每一次专注而认真的饮茶,都是一场修行,不光茶有味,还要器物美。  而茶
期刊
大小车辆不断急驰而过的台13甲省道上,以瓦斯烧造为主的“纯青窑”并不起眼。看着主人林建宏取出一把没有壶扭的陶壶,从凸出的口缘掀开将水注满,以超过75度斜迤的临界点倒水,壶盖依然紧密贴住壶身,丝毫没有脱出或松动的迹象,显然壶盖的密合度与内部纵深设计都已趋近完美。接着他再将茶壶放在手上,以一只陶杯轻敲,声音居然跟金属一样嘹亮清扬,彷佛还有余音在空气中回荡,让我大感不解。他这才告诉我,茶壶非陶非瓷,而是
期刊